王立世
說說韭菜吧。這無骨之物/一叢叢抱著,但不結黨/這真正的草民/用一生的時間,順從著刀子/來不及流血,來不及愈合/就急著生長,用雷同的表情/一茬茬,等待——張二棍《草民》
好詩在民間,在底層,張二棍的《草民》非常有力地證明了這一觀點。不是在底層掙扎的人,再有文化也寫不出這樣出類拔萃、爐火純青的詩。這是一首意象詩,和西方那些意象詩相比毫不遜色,甚至可以說有過之無不及,就從對物刻畫的客觀、精準上不得不佩服二棍的犀利和睿智,這是成為一個好詩人必不可少的。這首詩與西方意象詩的不同之處在于抒情性,不但達到了形似,而且達到了神似,把草的隱忍、寬厚、無私、上進寫到了極致,具有現(xiàn)代詩的象征意義,又有詩言志的傳統(tǒng)抒情,是一首中國特色的意象詩,是西方詩學本土化的一次成功實踐。
我剛剛把/《布考斯基詩選》放好/動車里就突然廣播/靠背后頭的小桌板/是供您放報紙雜志/等較輕的東西用的/太沉的東西/請不要放到上面——邢昊《無題》
在我看來,很多以先鋒標榜的詩人并不先鋒,在處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藝術與生活、先鋒與真實、崇高與日常等關系上缺乏足夠的學養(yǎng)與智慧,寫出的詩不是像夾生飯一樣難咽,就是像家常便飯一樣普通,要不連飯也不像,這種先鋒無疑是偽先鋒,寫的詩無異于垃圾。邢昊的詩卻不同,他的詩聚萬物于筆端,融中西文化于詩行,又特立獨行,別人無法模仿,讓人感到真實可信,來源于日常又擺脫了雞毛蒜皮的瑣碎,干凈利索,沒有多余的字、多余的詞,更沒有多余的句子,情感真誠又莊重,有思想與智慧在里面。舉重若輕,由小見大是邢昊的技藝,有的詩人聲勢浩大,雷鳴閃電一通,就是不見風雨,更奢談彩虹了。邢昊表面上的輕與小,真正抵達了意義上的重與大,他的高超在于輕并不輕佻,小并不瑣碎,重并不壓抑,大并不空洞,達到了一種無與倫比的和諧,寧靜中涌動著情感與思想的波瀾。就拿這首《無題》來說吧,寫詩人剛剛把《布考斯基詩選》放在小桌板上,動車里突然廣播小桌板是供放較輕的東西用的,并強調“太沉的東西/請不要放在上面”?!恫伎妓够娺x》從實際重量上考量放在小桌板上沒啥問題,但這位偉大的美國平民詩人在詩人心中不是一般的重量,按這種心理感覺推理這本超重的詩選是不能放在小桌板上的?,F(xiàn)在放在小桌板上,按播音員的邏輯這本詩選又變成較輕的東西,這與詩人心中的感覺相差甚遠。這種矛盾產生了伊沙講的事實的詩意,凸顯了對一位偉大詩人的敬重。這位詩人已經不屬于一個國度,他的生命已經超越了肉體。這首詩沒有寫結局,也許詩人聽到廣播后,出于條件反射,就把那本詩選從小桌板上拿走,也許詩人認為物質的重與精神的重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聽而不聞,依然沉浸在布考斯基的詩中。沒有結果比有結果更高一籌,詩更具彈性和張力。邢昊是口語詩人中的代表者,他在語言上比很多口語詩人凝練莊重,也不喜歡把相聲中的抖包袱簡單地移植到詩中,以此來展現(xiàn)自己的小聰明,博取讀者的一笑。他的先鋒屬于大智慧,體現(xiàn)在思想內涵的豐富深刻與精神境界的超凡脫俗上,體現(xiàn)在沒有技巧的最高技巧上。
葉似羽毛映著翠綠/花如楊梅擎著淡紅//你有出眾的身姿/更有知羞的心靈——//一旦有誰觸動你的美麗/便會折合小葉,垂下葉柄……//難怪人們喜歡與你相伴/因為,一切美都是從知羞啟程——馬晉乾《含羞草》
馬晉乾是七十年代就名聞全國的詩人,他這個年齡的很多詩人因藝術上的幼稚早被時代的浪濤席卷而去,馬晉乾也無法擺脫那個時代對他的制約和影響,但他沒有被完全消融,憑著他獨特的審美依然與新時代共舞,《含羞草》就足可證明。詩人對含羞草的美從外寫到內,更揭示了人們喜歡含羞草的原因是“一切美都是從知羞啟程”的深刻哲理。哲學家海德格爾說:“只有詩人才能愉快地感受一件事物的美,感受到隱藏在事物內部的美的神秘規(guī)律。除他以外,誰也不能給我們傳達美的魅力?!瘪R晉乾就屬于掌握并寫出了美的規(guī)律的老一代詩人。
起初 它就是一塊/卑微的 灰土灰臉的石頭/春風擦拭它 夏雨滋潤它/這大地上極不起眼的擺設/就成了和天上星星一樣漂亮的石頭/其實 九霄云外那些光怪陸離的星星/也是遙遠星球上的塊塊石頭/只是一個遙不可及 一個伸手可觸/太近了的往往極易看走了眼/當然 林子之大什么鳥兒都有/在那些慧眼識珠的天籟的尤物眼中/這些最初的石頭/就是一首美妙的詩中/一個逗號、句號 甚至驚嘆號/如果是一幅價值連城的畫/當是畫龍點睛的一筆——畢福堂《最初的石頭》
詩在某種情況下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不是誰都具有的本領,需要敏銳,需要熱情,需要睿智,需要素養(yǎng)。畢福堂發(fā)現(xiàn)了同樣是石頭,在天上遙不可及的星星被人仰望,在地上伸手可觸的石頭卻被人疏忽,他感慨“太近了的往往極易看走了眼”,這是令人驚醒的生活哲理。我們往往舍近求遠,追逐那些飄渺的子虛烏有的東西,忽略了身邊那些不該忽略的東西。詩人說一塊卑微的、灰土灰臉的、極不起眼的最初的石頭,經過春風的擦拭和夏雨的滋潤,可以變成和天上星星一樣漂亮的石頭,意味深長,喚醒我們珍重那些像最初的石頭一樣的普通民眾。平凡與偉大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含蓄地表達了以民為本以及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前進的思想。
一頭小牛死了/牧牛人用牛皮/做了一把/牧牛鞭/牛的母親/每次都盡力躲閃著/牛鞭的驅趕/不是怕自己/挨打/是怕鞭子疼——陋巖《疼》
母愛是永恒的主題,內容大多寫的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式的牽掛。陋巖這首詩打破了傳統(tǒng)的固化思維,獨辟蹊徑,抵達理想的境界,比一般詩寫得巧,寫得悲切,寫得深邃。詩中出現(xiàn)了小牛、牧牛人、小牛的母親三個角色,牧牛人做著他該做的事,不帶任何感情色彩。故事就發(fā)生在小牛死了,小牛怎么死的,小牛的母親如何地悲傷欲絕,詩中什么也沒有交待。如果是小說、散文,這樣寫恐怕就是問題,詩歌的敘事與其它文體的敘事區(qū)別就在這里,只淡淡地寫到牧牛人用牛皮做了一把牧牛鞭。這把牧牛鞭是用來驅趕小牛的母親,構成了富有戲劇性的情節(jié)。小牛的母親每次都躲閃,按正常的思維是怕挨打,出人意料的是小牛的母親不是怕自己挨打,是怕鞭子疼。為什么怕鞭子疼?有了前面的鋪墊就不難理解了,可以說把母愛寫到了極致,寫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試想,如果在第一節(jié)把小牛的母親如何地悲傷欲絕詳細地寫出,后面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就涉及到詩歌的整體布局問題、情感的節(jié)制問題。祥林嫂失去阿毛后見人就絮絮叨叨,魯迅通過她精神的崩潰寫母愛。小牛的母親失去小牛后沒叫一聲,其難以言說的悲痛和無私的母愛通過躲閃這個動作得到深入骨髓的表達。這首詩用純正的口語寫成,近些年對口語詩褒貶不一,像陋巖這樣的口語屬于一種樸素的審美,有豐富的內涵,應大力提倡。這首詩雖短,但有人物,有情節(jié),敘事與抒情兼?zhèn)?,像一篇微型小說,又充滿了詩的張力,可以說是一篇優(yōu)秀的詩小說。詩中又賦予牛以人的情感,也可認為是一首含義深刻的寓言詩。
門里/人在佛足下祈禱/鳥在佛頭上筑巢//出來后/人從古道上歸去/鳥向太空里逍遙——賈真《古廟掠影》
這首詩寫人類的命運,語言、結構、意蘊都具有古典之美,在短短的六行中,寫了人與鳥在門里門外的四個場景,構成了戲劇性的對比。人盡管在佛足下虔誠地祈禱,但難以改變循環(huán)往復的生活軌跡,在古道上歸去的背影讓我們回味不絕。鳥敢在“佛頭上筑巢”,它在太空里逍遙的背影讓我們心生羨慕。通過兩個場景的對比,我們感覺人類背負著太多的東西,難以走出自身精神的陰影。詩人雖然沒有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沒有流露自己的情感,但對比中隱藏著自己的觀點和情感,留給讀者去體味和思索。詩短小凝練,思想容量和藝術空間很大。
那時候/火柴一根接一根地往前劃著/站在比火柴還要亮 還要高的地方/那時候我們可以跟著一支蠟筆的顏色/一直地走下去 那時候/我們不停地擺著積木/在一處放著書的地方/窗子上 玻璃前面還是玻璃/那時候我們的身體是前傾著的——趙少琳《那時候》
趙少琳屬于先鋒寫作的詩人,他語言的敏感、精致、獨特、張力、唯美是非常個性化的,他詩歌的意象來自現(xiàn)實生活,但進入他詩歌后總能熠熠生輝,這是他的神奇之處,跳躍性打破了傳統(tǒng)寫法的拘謹,營造出遼遠的耐人尋味的審美空間?!赌菚r候》是對青春與理想的追憶,詩人只呈現(xiàn)了幾個看似無關的意象,抓住了那時候的精神實質,讓我們對那時候憧憬不已的同時,對生命的衰老和滄桑感慨萬端。開頭寫火柴“一根接一根地往前劃著”,詩人抓住了“向前”的特征,這也正是那時候的特征?!耙桓右桓闭宫F(xiàn)的是青春的活力,詩人的站位“比火柴還要亮 還要高”。葉文福的火柴是不會下跪的斗士,趙少琳的火柴是青春燃燒的火把。結尾“那時候我們的身體是前傾著的”,與火柴姿態(tài)一樣,是奮進者的形象。首尾呼應避免了多數詩人存在的生硬直白。中間的蠟筆、積木、書、玻璃都是有象征意義的,把我們帶回到那個逝去的美好時代。
河水流動/無法把橋帶走/你站在橋上/卻被流水帶走——孔令劍《動與靜》
孔令劍這首詩,有卞之琳《風景》和顧城的《遠和近》的經典味道。思辨性的作品容易寫得空洞浮泛,高明的詩人擅長用意象去思辨。流水無法把橋帶走,橋始終如一地立在某個地方。但站在橋上的人卻被流水帶走,按正常邏輯,流水帶不走橋,也就帶不走橋上的人,但詩意就出在帶走了橋上的人。橋經年累月都不會變,人卻年年歲歲都不同,這就是差異。流水把人帶到了蒼老還是成熟、快樂抑或悲傷,詩人不置一詞,留給讀者去想象。不同的讀者會產生不同的想象,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好的作品才有這樣的效果。差的作品卻是不管有多少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詩不在長,有些長詩如龐然大物,外表嚇人,內里虛弱;反而有些短詩,內涵豐富余味無窮,這首詩就是這樣的。
我再不能目睹那些顫栗的野花/它們像一顆顆子彈/打穿了我的心靈//它們顫栗/并不是因為恐懼/而是青春的激情和憤怒//大地被輕輕地劃開了一道口子/沒有什么比它們更蓬勃更野性/更不管不顧地綻放不屈//時光的飛箭將它們射倒/歷史的天空將彌漫它們的芬芳——王國偉《那些顫栗的野花》
讀王國偉這首詩時,一下就想到張執(zhí)浩的《高原上的野花》。同樣是寫野花,讓我們領略到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是壯美,氣勢磅礴,一種是柔美,繾綣悱惻;一種是與所寫對象保持適當的距離,冷靜客觀地抒情,一種是全身心地化入情境,主觀意緒在牽引詩意;一種是本色直白、坦蕩開闊,一種是委婉細膩、柔腸百折。野花在兩位詩人筆下情態(tài)迥異,但具有相同的藝術美感。國偉顫栗的野花,傾注了自己個性化的生命體驗。顫栗已經不是自然形態(tài),具有了社會學意義。青春的激情和憤怒在第三節(jié)中得到生動形象的呈現(xiàn),野花用自己的“蓬勃”和“野性”給大地“輕輕地劃開了一道口子”,這是憤怒的外在表現(xiàn),內在原因卻是“更不管不顧地綻放不屈”,“不管不顧”是青春的性格,“不屈”是生命的追求,三個“更”有力地強化了抒情效果。詩人的想象讓讀者驚奇,讀到這里也就可以理解詩人為什么一開始把野花比為子彈了。這個比喻在古今中外的詩歌中都不曾見過,詩人在修辭上的大膽冒險體現(xiàn)了驚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放在開頭似乎有突兀之感,隨著詩意的深化就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就是這樣倔強的野花,也躲不過時光的飛箭,最終被無情地射倒,這是所有生命的必然結局,但野花留給歷史天空的是芬芳,這個芬芳當然也包括精神上的不屈。我堅信詩人筆下的野花是一個隱喻、一個象征,如果不能從顫栗的野花中獲得生命的某些感悟和哲理,那么你的閱讀無疑是失敗的。
群山在樹林的背后/教會我向高處眺望//柳葉長出了枝頭,這個春天/最幸福的事情沒有超過兩件//在白天看見美/在黑夜想象美//感謝上蒼用光線提醒我/萬物的存在//感謝人間有了熱愛這個詞/使我一次次用心拒絕了遺忘//所有的生活在新舊之間/徘徊著//我不知道你們說的桃花源/是不是像我的詩歌一樣//有不結果實的花朵/有明月靜懸的河流//偶爾,也有一只蝴蝶/在時光中不舍悲喜地飛著……——韓玉光《偶爾之詩》
韓玉光的《偶爾之詩》我覺得并不偶然,這是一個人修行到一定時候才有的人生境界,大自然給詩人的饋贈是豐盛的心靈大餐,滋養(yǎng)著詩人羽翼豐滿的精神。不會讀詩的人,可能產生東一榔頭西一榔頭的紊亂感,其實主旨核心都凝聚于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憧憬,藝術地體現(xiàn)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詩歌呈現(xiàn)的景觀與所要抒發(fā)的情感和表達的思想又是如此地交融一致,既不空洞,又顯空靈,不失為一首優(yōu)秀之作。
我就是你的父親。一個遲緩的人/我擁有孤獨的天賦。在你的眼神中/我的輪廓漂移不定。你正在聚集星辰給予你的光/我偏向于野草正在覆蓋的小路。沒有誰注意到你的小手無邊際地尋找/我走過每一條街道之后:哦,始終如一的懸崖/我不屬于你,不屬于你的母親,以及曾經平靜的窯房/我為一種幽暗的使命獻身。在時間的沙子里/你是我篩出的最美妙的一個詞語。我要求自己像煤一樣默守/一本書的位置,一枝筆的虛空,一篇日記的時間。你清凈的笑容/我深信這是我的過去和未來。你血液中的時針一刻不停/而我已輕松地告別。仿佛一只木船,靠在石頭上沉睡、腐朽、奢望雨季的到來,奢望河床的充盈/離逝過多的言語已成為丑行/半杯白酒,一抹黑影……/這列火車揉碎了霧的翅膀/而冰,終于隱藏了河水的笑聲/又多了一個空的房間/感謝老鼠,是它發(fā)現(xiàn)了你遺失的谷物/風從雁門過……/我想起了山另一邊的綠色繁華/時光之外的候鳥遠未獲得現(xiàn)實的道德/夜晚的街道燃燒起婚姻的大火……/有一群人開始了沒有目的的逃離/星辰的污染只是一種傳說/在清凈的云之巔/你將不必再緊張和羞澀了……——續(xù)小強《反向——給我的女兒希?!?/p>
如果用傳統(tǒng)的讀法讀《反向》,會遇到很多障礙,甚至讀不下去。這是一首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詩,把現(xiàn)代人的精神意緒灌注在文字中,有意淡化虛化模糊自身的形象,用獨特的藝術感知抵達形而上的高度。詩人與女兒如情感的經緯線交織于詩體上,一條幽暗,一條光明,女兒用清凈的笑容照亮了詩人的靈魂,詩人的舔犢之情忽隱忽現(xiàn)。
還有很多空位子/等我/我學著自己謙讓自己/并給它們一一命名——/苦難,小甜蜜,離人,誘人的果桃……/生活總是預留或撤走/下一個位子/像預料之外的小小獲得//我喜歡反復摩挲/一個木質的扶手/輕輕地,彎腰坐下/像一片秋天的落葉/輕輕地/不驚動任何人?!a麗娟《座位》
我印象中寫座位的詩立意多在地位權力方面,蔭麗娟在乘車途中突發(fā)靈感寫成這首人生感悟的好詩,不得不為女詩人的敏銳、細膩、感性、獨特而點贊。寫作往往是“有意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刻意寫不一定能寫好,好詩往往是在隨意而感覺好的狀態(tài)下一揮而就。《座位》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把人生豐富的體驗融入一個單純的意象之中,并展開適當的想象。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又能超越生活的瑣碎,字里行間透出對生活的熱愛和期待,并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還有很多空位子/等我”,這是乘車時的自然現(xiàn)象,詩人當然不滿足于簡單地記錄,賦予這種現(xiàn)象以精神意蘊,凸顯人生的輕松自在和游刃有余。更多的時候是座無虛席,擁擠喧囂,空出一個座位,很多人的真面目就原形畢露,感到了生命的窒息和倦怠。別人不謙讓,就要“學著自己謙讓自己”,說是謙讓,也是無可奈何。座位讓詩人想到“苦難,小甜蜜,離人,誘人的果桃……”,這個命名飽含著人生的各種情狀和滋味,人生都要經歷一個由單純到復雜、由浪漫到現(xiàn)實的必然過程。“生活總是預留或撤走/下一個位子”,寫出生活的不確定性,既不是一廂情愿,也不是一敗涂地,總是喜憂參半,讓你喜出望外,也讓你痛定思痛?!拔蚁矚g反復摩挲/一個木質的扶手/輕輕的,彎腰坐下”,從場景可以推斷出,詩人已經下車回到家里?!澳﹃钡募毠?jié)與“彎腰”的動作體味到詩人為擁有屬于自己的精神領地而感到的幸福和知足?!跋褚黄锾斓穆淙~/輕輕地/不驚動任何人”,詩人遠離開生活的喧鬧,享受著獨有的一片安靜,好像與世界沒有任何瓜葛,這是一種超然世俗回歸內心的境界,也是詩人向往的另一種人生吧。
慈悲的人是奔跑的寺廟/草木是生長的寺廟/蕓蕓眾生,打水者/讓麻衣寺的井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塵世//我們世代都在輸麻衣寺的血/山上那綿遠的流水聲/如麻衣老衲在念誦經文//然而,麻衣寺的流水/只如白云,難穿透人心/聲聲木魚,消化不了/紅塵中/“望穿秋水”,這樣潮濕的成語——王恩榮《麻衣寺的井水》
恩榮這首詩題目很傳統(tǒng)很實在,但內容寫得比較現(xiàn)代和空靈,就內容而言,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所依托,但又不拘泥于所寫之物,而能跳出其局限,在實與虛的處理上充分顯示了一個詩人高超的藝術駕馭能力。恩榮所寫的水是井水,是寺里的水,具有佛心禪意,沒被塵世污染,流向塵世時聽起來像誦經一樣,使人變得慈悲,草木變得柔順?!拔覀兪来荚谳斅橐滤碌难保阉臐櫇杀葹檩斞?,凸顯其重要。這樣的水按正常邏輯應該無所不能,但詩人沒有順勢而下,說它“只如白云,難穿透人心”,可見人心的復雜和難測,這是對社會環(huán)境含蓄的批判?!奥暵暷爵~,消化不了/紅塵中/‘望穿秋水’,這樣潮濕的成語”。表面上看似乎與主旨無關,甚至有些背離,但佛間的超凡脫俗與人間的紅塵滾滾畢竟不同。佛力無邊,普渡眾生,但在社會轉型的市場時代,有時也顯得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因為人類在欲望的漩渦中難以抽身,更奢談覺悟,望穿秋水在這里超越了特定的愛情含義。這首詩從小處著眼,開拓出宏大的主題,越往后讀越沉重,喚起我們對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憂患和對人類自身的深刻反省。
對北京的廣濟寺而言/我是我之外的另一個人//它知道我的病和暗疾/只是不說破/我最在乎的是自己/而它,心里無他//“你終于來了”/我猛抬頭,身穿袈裟的人已經走遠/他的背影里有眾多的來去/與我,無關——溫秀麗《歸來》
溫秀麗的《歸來》與很多詩人筆下的“歸來”寫法大相徑庭,情感迥然不同。她寫的是迷惘的歸來,是無奈的歸來,歸來后顯得更加迷惘和無奈,就像一根針掉在地上顯得更加寂靜一樣。
人們去寺廟,一種情況是朝圣,是發(fā)自內心的信仰,是精神的寄托和追求,無功利性。另一種是有目的的,尋求庇護,消災避難,解決問題,跳出苦海。詩中的“我”去北京廣濟寺屬于第二種情況,“我是我之外的另一個人”?!拔摇弊兂闪恕傲硪粋€人”,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變故?留下了疑問和懸念。讀到第二節(jié)才明白,這“另一個人”是說“我”變成一個病人,既有身體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很可能是四處尋醫(yī)問藥,沒有結果,才來到廣濟寺求佛保佑?!八牢业牟『桶导?只是不說破”。它怎么知道的?恐怕是“我”焦急時的感覺。為什么不說破?似乎是說了,但有所保留,讓”我“疑慮重重,人在生病時容易精神恍惚。“我最在乎的是自己/而它,心里無他”。對比之下,覺得人沒有佛超脫,佛沒有人現(xiàn)實。"你終于來了”,佛好像看透了人,人似乎逃不出佛的掌心?!拔颐吞ь^,身穿袈裟的人已經走遠”?!拔摇焙孟裼械镁鹊南MM幌掠肿兊妹烀??!八谋秤袄镉斜姸嗟膩砣?與我,無關”。“我”關心的不是別人的來去,而是“我的病和暗疾”。廣濟寺似乎很神秘,但并沒有給“我”一顆定心丸。這首詩的美就在于不確定性和飄忽感,有種“欲說還休”的感覺,露出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深藏在語言的背后,啟發(fā)人們去深思宗教與人的關系、物質與精神的關系、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肉體與靈魂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