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必須著眼于“物”,從內(nèi)容入手。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分析生活,把生活中有特點的人或物寫下來。讓學生廣泛閱讀,在閱讀中積累詞匯,獲取寫作的營養(yǎng),感悟?qū)懽鞯姆椒āT试S學生開闊思路,自由表達,教師不宜對學生的寫作設(shè)置過多的門檻,讓學生寫出能觸動他們心靈的東西。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不斷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
【關(guān)鍵詞】作文教學 ?觀察生活 ?掌握寫作素材 ?多讀書 ?積累素材 ?自由表達 ?培養(yǎng)寫作興趣 ?感受生活 ?觸發(fā)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1-0064-02
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不少學生對寫作有一種懼怕心理,一到寫作課他們就情緒低落,厭惡感十足,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其變被動為主動呢?物質(zhì)是第一性的,先有內(nèi)容,后有形式,內(nèi)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nèi)容服務,從這個哲學觀點出發(fā),作文教學必須著眼于“物”,從內(nèi)容入手。作文內(nèi)容從何而來呢?它來自生活,離開生活就沒有作文素材,這是很普通的常識,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但是我們?nèi)绾巫寣W生在作文時,做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呢?
一、讓作文帶上生活的氣息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边@番話道出了作文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一個生活單調(diào)、不關(guān)心、不熱愛生活的人,其生活范圍也是極有限的,有限的生活范圍又很容易造成感悟上的遲鈍和麻木,常常存在“無米下鍋”的問題。當下的中小學生或被過重的學業(yè)所累,無暇體驗生活的豐富;或因父母外出務工,只能出入于家庭、學校這個小圈子,缺少必要的社會交往。讓他們寫出有生活氣息的作文往往是做不到的?,F(xiàn)代教育的先行者葉圣陶先生在談寫作時說過生活是寫作之源。語文教師要關(guān)注學生的現(xiàn)狀,引導他們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分析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捕捉材料。抓住那些讓他們眼睛一亮、心靈一顫的瞬間,往往可以成為作文中的精彩之筆。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看好的電視節(jié)目,讓家長帶著去參觀、游覽周邊景物,積累寫作素材。也可以去做社會調(diào)查,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學生更廣泛地了解生活,接觸生活,寫作就有了材料,有事、有物可寫,內(nèi)容也就豐富了。作文也就有了真正的生活氣息,而無需閉門造車。
首先,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不做照相機,要做藝術(shù)家,有所取舍,把印象深刻處多觀察,直到形成一幅畫為止。再把觀察到的東西先口頭有條理地說出來,能讓別人聽得明白。在說的基礎(chǔ)上,再有條理地寫出來,不僅粗線勾勒,還要重彩渲染。
其次,指導學生關(guān)注生活中那些有特點的人或事,并弄清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有順序地進行觀察。觀察人物或動物時,要注意外貌特征的觀察,要善于對比,注意事物的變化特點。記錄那些讓自己心動的瞬間,語言自然會有感情,有思想。同時要展開合理的想象,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思想。要指導學生隨時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物,隨時記錄生活中有意義、感人的片斷,在觀察實踐中堅持訓練,日積月累,寫作時便信手拈來,左右逢源。
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積累素材,作文自然就有了源頭活動水。讓生活走進作文,作文不閉門造車,生活的氣息就濃了,滋味也就有了。
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學生時代,該讀的書沒讀,將會是終生的遺憾,沒有文化積淀的寫作終將缺少傳承的厚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愛上讀書,名著是大餐,多讀名著,才會營養(yǎng)全面。學生在閱讀中不僅會收獲好詞好句,還會積累寫作的方法,一舉兩得。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各年級學生的閱讀不僅有明確的要求,更有具體的書目種類,這正是為了要求學生“原始資本”積累的需要?!澳茏x會寫”是語文課最為核心任務的精要概括。“讀”是汲取有益的養(yǎng)份,讓自己成長壯大的有效方式。有效的課外閱讀是提升作文能力的捷徑。因此作文教學要重視課外閱讀。閱讀伊始要求學生每天工整地摘錄一百字左右,內(nèi)容隨心之所致,喜歡哪句摘錄哪句,喜歡哪段摘錄哪段,久而久之自然就積累了許多素材以備用。素材多了,選擇面廣了,寫起作文來會有“自有源頭活水來”的舒暢感,加上重點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不斷地提高的。如此長期堅持,其量可觀,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雙“豐收”。
《語文課程標準》上有這樣一段文字,“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p>
閱讀與寫作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有關(guān)聯(lián)。讀是寫的基礎(chǔ),寫作的素材大多來自閱讀中的感受和積累,教師怎樣指導學生有效的閱讀呢?
首先要向名著汲取營養(yǎng)。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逐步樹立對人生、對世界正確的看法;在閱讀中積累詞匯,培養(yǎng)語感。這些都將反哺寫作,學生的文章才能有正確的思想,新奇的語言及準確的表達。
其次,指導學生閱讀要循序漸進。低年級學生可以讓他們讀些童話故事、寓言、神話、漫畫;高年級學生可讀名人傳記、隨筆、雜談、科普作品、文學名著。學生閱讀跟他們年齡相符的書籍,才不致于扼殺閱讀的興趣。持續(xù)的閱讀興趣才會讓閱讀之中走得久遠,積累也會越發(fā)豐富,寫作表達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再次,指導學生閱讀要有針對性。在課堂教學中往往需要相關(guān)的課外閱讀去支撐。這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進行適量的課外補充閱讀。例如,教學部編教材九年級語文《智取生辰綱》,教師可先讓學生讀一讀《水滸傳》中有關(guān)楊志的其他章節(jié),了解楊志其人;也可讓學生查閱南宋晚期社會現(xiàn)狀相關(guān)資料,整理成簡單的課堂發(fā)言材料,既擴展了學生的閱讀量,又鍛煉了他們的概括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三、開闊思路,取掉束縛
現(xiàn)行《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不做明確的文體要求,但鼓勵學生自由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語文教學不應對學生的寫作設(shè)置過多的門檻和束縛。只要學生能準確、流暢地反映生活,寫自己的喜、怒、哀、樂,教師就應當允許和鼓勵。不要讓寫作成為戴著鐐銬的舞蹈,而要像街舞、像蹦迪,取掉束縛。
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寫作氛圍,允許學生自由表達,不要過多地限制。教師對作文的命題、寫作方法的指導、評價都應向能使學生個性得以充分發(fā)展這個方向努力。
一是命題的內(nèi)容應是學生經(jīng)歷過的、熟悉的、感興趣的事,使學生見題有話可寫;二是命題不可太死,要給學生留有余地,可以是半命題。如,《我愛×××》,《假如我是×××》、《逗人喜歡的×××》,也可以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注意觀察周圍的人、事、景物,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題材寫,甚至根據(jù)作文內(nèi)容自己擬定題目;三是鼓勵學生寫放膽作文,不給設(shè)置條條框框??吹绞裁淳蛯懯裁?,想到什么就寫什么,無拘無束地不受限制;四是應緊密配合教材讀寫結(jié)合,講練結(jié)合,根據(jù)不同類型,不同題材,反復練習,培養(yǎng)學生寫作興趣。例如部編教材七年級下冊二單元的寫作訓練要求是這樣的:寫一段話,抒發(fā)某種情感,如幸福、喜悅、痛苦、憂傷、渴望等。面對這樣的作文,教師如果不放開手腳讓學生自由表達,學生往往無話可說,甚至會無病呻吟。沒有束縛的寫作,才能讓學生的情感自由渲泄,有價值的可讀的東西才會產(chǎn)生出來。放開手腳,去掉束縛不是放任不管。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方面依然要做“有心”之人。寫作的方法在書中、在閱讀中。教師要善于啟迪學生發(fā)現(xiàn)寫作的方法。一是著眼立意,啟發(fā)思維。如我們在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后》這樣追問:作者在貧困中堅持勤學并終有所成,那么我們生活在小康時代的學生該怎么做?學生可能覺得我們沒有那么差的條件,自然不需要吃那么多苦。教師應啟迪學生:幸福的生活誰來建設(shè)?我們不學本領(lǐng)行嗎?這樣追問,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自然會提升,寫作的思路也寬了。把這樣的追問整理寫成讀后感,就是很好的文章。二是盯準寫作范例,有的放矢。如部編九年級教材《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文,作者通過“笑”這一細節(jié),展示眾人不同的性格,教師要啟發(fā)學生領(lǐng)悟作文中如何運用細節(jié)展示人物性格。通過這樣典型的例子,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意識地積累對寫作有幫助的典范文章,寫作能力自然會不斷提升。
四、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
凡是觸動學生心靈的東西,也才能讓情感流淌筆端。教師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皯嵟鲈娙恕?,意思是說強烈的情感感受可以激發(fā)人的寫作欲望,“深愛”同樣可以出詩人。可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對身邊的生活麻木不仁,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給予的關(guān)愛受之坦然,似乎覺得一切都理當如此,很少去品味人間真情。一個沒有豐富情感世界的人,很難寫出感人的文章,熱愛生活,關(guān)注身邊的人、事、物、景、情,心中充滿豐富細膩的情感是寫作的感情基礎(chǔ) 。教師應從班級中的、學校里的、家庭里的、同學之中的、師生之間的、家人之間的小事入手,讓學生多一些情趣,多一些原汁原味,甚至多一些幼稚,引導學生感受生活,識別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品評人間真情,不斷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只有在心中裝滿了對事物的深刻認識時,在裝滿了強烈的愛憎時,在裝滿人間親情時,在裝滿了生活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時,寫作就會成為宣泄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需要,就會文思如泉涌,又怎會把它當成苦差事呢?
作文,對學生來說,既是練習性,又是創(chuàng)造性的作業(yè)。過去由于從低年級開始忽視了充分的說、寫訓練,使不少學生把作文看作是一項“可怕”的作業(yè);同時又因為缺乏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重視生活場面,缺少創(chuàng)設(shè)環(huán)境,讓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生經(jīng)常感到無話可說,無事可寫,這是作文教學的一個誤區(qū)。我們必須堅持“作文教學要從內(nèi)容入手”這一點,從“內(nèi)容”方面考慮作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身處“源泉”之中,再加上循序漸進的訓練,那么學生作文就會像“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薄?/p>
參考文獻:
[1]劉強.讓作文教學走進生活[J].《作文教學研究》,2008(4)
[2]歸永順.淺談小學作文教學[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14)
[3]劉生英.如何讓小學生作文充滿真情實感[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9)
[4]李英娜.小學作文教學感悟[J].《小學教學參考》,2011(12)
[5]姜金鳳.談作文教學怎樣從內(nèi)容入手[J].《情感讀本》,2017-01-30
[6]馮橋.作文教學的“生活性”[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0-07-15
[7]劉建榮.拓寬作文教學的空間[J].《成功(教育)》,2012(7)
[8]劉志龍.淺談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學生寫作能力[J].《中國教師》,2019(S1)
作者簡介:
陳國敏(1971.10-),男,漢族,甘肅武威人,本科,高級教師,一直從事義務教育初中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