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博物館是現代社會中具有公益性的文化教育結構,不僅能夠向群眾展示精美的物件,更為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作為新時期群眾接受社會文化教育的主要場所,博物館的相關工作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予以充分解讀,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fā)揚,是新時期博物館社會教育服務的主要訴求。為切實推進社會文化的宣傳工作,當代博物館要以教育功能的特征及概念為依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化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對新時期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期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對策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30-0220-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156
當前,在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下,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應充分彰顯主觀能動性,轉變傳統(tǒng)工作思想,培養(yǎng)以人為本的理念;科學建設講解接待工作,努力培養(yǎng)一批專業(yè)的接待講解團隊;最大程度彰顯館藏特點,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建設博物館文化活動;安排多樣化的講座活動,通過不同的方式科學普及館藏資源,最終達到人民群眾了解知識的要求。
一、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就好比是一臺擴音器,其能夠將相關歷史知識、教育內容和相關研究成果,以宣傳教育的形式傳播給國民大眾。隨著文化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思想和理智認知能力也在跟隨時代潮流進行轉變,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現象的發(fā)展趨勢也愈加明顯,所以,在當前社會中博物館宣傳教育便顯得格外重要。博物館宣傳教育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其主要面向社會大眾,服務于社會各階層,所以其宣傳教育功能還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同時,博物館宣傳教育內容也是構建社會發(fā)展與文化進步的主要動力。通常情況下,群眾對于博物館的理解為旅游景點或參觀場地等。其實不然,博物館不僅是景點和參觀場地,同時也是陳列民族文化遺產、傳頌民族文化的神圣場所。群眾在瀏覽博物館時,不僅會了解到每一項陳列品的詳細內容,同時還能有效拓展其知識視野,而陳列品的文化內涵更會成為群眾在日后生活中的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
二、當前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是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技術已跟不上形勢。在對當前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時,應將工作人員專業(yè)技術水平不足列入其中。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先進設備被運用到教育工作當中,而部分博物館仍在運用老舊的人工講解方式實施宣傳教育工作,直接說明還有部分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專業(yè)技術已經跟不上當前的發(fā)展形勢,進而直接影響到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的效果,使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無法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是資金投入相對薄弱。廣大基層博物館資金來源主要是各級財政撥款,利用自身文創(chuàng)產品造血的能力不足,社會領域對其的注資、捐助也比較少,有限的資金基本花在了維持日常運營上,在“互聯網+”資金方面的投入相對偏低;
三是“互聯網+”的廣度不夠。目前大部分博物館的“互聯網+”宣傳教育主要集中在將現有的文物資源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轉移到網上,像故宮博物院這樣進行系統(tǒng)化深度創(chuàng)新的還很少。大多數博物館在文創(chuàng)、文物動漫游戲、文物旅游、平臺交流、IP打造等領域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四是“互聯網+”的深度有待提升。為了吸引大眾關注,網絡宣傳的內容相對較淺,雖然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但吸引到關注度后,卻缺乏深度內容的引導,無法吸引他們進一步關注文物背后的歷史人文知識;
五是管理體制改革仍需深化。雖然全面推行了理事會制度,但運作方面還不正規(guī),部分中小博物館還局限于以往的行政管理體制,更愿意遵循以往的習慣,在創(chuàng)新方面缺乏動力,在“互聯網+”方面往往“蜻蜓點水”,難以投入更多資源。
三、新時期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的改革措施
(一)強培訓工作,提高講解水平
為保證對觀賞者的服務效果,博物館要重視館內的講解水平。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依賴于講解工作的質量,負責文化講解的工作人員要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以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來滿足群眾對歷史文化知識的需求,才能更加全面地講解展品的相關故事、背景,實現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尤其是歷史方面的故事背景,各個故事之間的聯系性較高,參觀者在觀賞的過程中,思維較為活躍,跨越度也較大,講解員需要具備充足的文化知識儲備,才能自然地應對參觀者所提出的問題。
負責文化講解的工作人員需要在工作中注意以下幾點:其一,要使用普通話進行講解,尊重各地的地方方言,但要以普通話為標準語言;其二,講解的內容要貼合史實,不得宣揚野史內容,不得對群眾造成誤導;其三,講解過程中的語速要慢,語言敘述要流暢,保持輕松愉悅的范圍,注意語氣平和、語調中和,有利于群眾接受文化信息。
(二)博物館要輔以虛擬宣傳教育
宣傳教育是博物館的職責所系,但是要想讓宣傳教育變得生動形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盎ヂ摼W”時代的到來,為此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在虛擬技術的支持下,博物館可以將受眾帶到一個“仿真”的世界里。在這個“仿真”世界里,受眾既可以隨意接觸在現實世界不能觸碰的物件,又可以體驗穿越時空的快樂,博物館也從中獲得了更為理性的宣傳教育效果。
(三)博物館要構筑“互聯網+”交互平臺
“互聯網+”交換平臺的構筑,可以讓博物館獲得更加先進的宣傳教育方式,利用這種方式,博物館可以在平臺上創(chuàng)建宣傳教育論壇,以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與熱心的社會公眾進行線上的交流與互動,探討宣傳教育工作的得失,回復社會公眾的提問,讓宣傳教育工作更加接地氣,更具親和力。
(四)加大文創(chuàng)產品的創(chuàng)新力度
隨著人們個性化需求的增長,對博物館來說,也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對博物館的優(yōu)秀文創(chuàng)設計進行有效傳播,幫助參觀者充分感受博物館的文化魅力。要繼續(xù)鼓勵各類社會力量積極與博物館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不斷開發(fā)文化創(chuàng)意系列產品。在實體紀念品的基礎上,要注重與影視、動漫、游戲、品牌等衍生品的開發(fā)。
(五)轉變博物館服務理念
博物館要調整服務理念,降低身段,由“教育公眾”逐步轉變?yōu)椤胺展姟?。要拓展“博物館走進社區(qū)”的外延,不但要走進社區(qū),還要走進校園、走進軍營、走到鄉(xiāng)鎮(zhèn)的田間地頭,由被動變主動,為大眾提供宣傳和服務的功能。博物館擁有的文物專家可以為社區(qū)的民眾提供咨詢服務、普及文物知識,提高廣大市民的鑒賞能力,還可以指導人們如何保護家里的老物件,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博物館的宣教活動實施效果應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把群眾的意見及時收集、整理,了解觀眾需求,調整活動方案,不斷更新內容,保持新鮮活力,從而提升教育活動的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新時代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使該工作能夠充分發(fā)揮其所應有的意義和作用,為我國博物館宣傳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葛一達.淺談新媒體時代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J].東方收藏,2018(07):112.
[2]徐明.淺談新媒體時代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J].絲綢之路,2018(10):67-68.
[3]馬靜娟.新時期徐州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的服務主旨[A].江蘇省博物館學會.江蘇博物館群體內部的交流與合作——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江蘇省博物館學會:南京博物院,2018:255-258.
[4]邵輝,馬劍穎.新時期發(fā)揮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職能以及實現方法——淺析嘉定博物館宣教工作[J].上海文博論叢,2018(02):65-67.
[5]邵輝,馬劍穎.新時期發(fā)揮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職能以及實現方法——淺析嘉定博物館宣教工作[J].上海文博論叢,2018(0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