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Carlota Smith的時體理論體系*

2020-11-24 22:32陸志軍
外語學刊 2020年6期
關鍵詞:句法時態(tài)副詞

陸志軍

(廣東工業(yè)大學,廣州 510006)

提 要:時間表征與時間解讀是Smith時體理論體系的思想基礎,為其實證研究提供理論指導。Smith歷經從句法、時態(tài)、體、時體語篇分析到時體習得的具體研究軌跡,逐步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領域,最終構建起自成體系的時體研究理論。本文詳盡綜述Smith在4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并簡評其學術價值,認為Smith時體理論體系對語言本體、語篇分析以及母語習得等領域產生不可磨滅的學術影響力和研究推動力。

1 引言

Carlota S. Smith(1934-2007)生前是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語言學系的教授,是時體研究領域公認的國際知名學者。Smith的語言研究始于其對英語句法(復雜修飾語和定語從句)的研究(Smith 1961,1964,1967)。隨后的四十多年,Smith致力于時體的本體以及跨領域的研究工作,如時態(tài)、體、時體語篇分析和時體習得等領域。Smith的時體研究理論在其生平的研究歷程中漸成體系,其提出的時態(tài)解讀、時間定位、“兩部論”(Two-component Theory)體理論、語篇模式、語篇表征理論等觀點備受學界推崇,國內外學者對其理論的研究與應用也從未間斷。就筆者所知,Smith是第一位系統(tǒng)研究現(xiàn)代漢語體范疇的國外學者,其多項研究成果已經成為國內體范疇研究領域的高被引文獻,具有難以磨滅的學術研究價值。Smith筆耕不輟,出版了3部專著,發(fā)表了近百篇學術論文。Springer出版公司于2009年專門出版《文本、時間與語境:Carlota S. Smith文選》(Meier et al. 2009)一書,以此紀念Smith對時體研究領域做出的卓越學術貢獻。

本文旨在歷時梳理Smith在時態(tài)、體、時體語篇分析以及時體習得領域的研究文獻以及研究成果,并客觀剖析其主要創(chuàng)新觀點及其學術影響,有助于學界系統(tǒng)知悉并全面領會Smith的時體理論體系。

2 Smith的時態(tài)研究觀

時態(tài)是Smith時體理論的首要研究領域。1978年在“英語時間成分的句法與解讀”一文中,Smith提出英語句式的時間解讀需要運算3種時間(說話時間Speech Time,ST;參照時間Refe-rence Time,RT;事件時間Event Time,ET,Reichenbach 1947)之間的時值關系以及不同時間副詞的時值。Smith還提出兩個原則來解釋內嵌子句的時態(tài)解讀:共享原則表明,子句可以與主句或另一句式共享一個參照時間RT;定位原則表明,子句的參照時間RT可以定位到主句的一個時間,而不是說話時間ST.

在“英語將來時結構的時間參照”一文中,Smith(1983a)提出兩種特殊的將來時句式(例如:She is flying to London tomorrow.和Roger flies to London tomorrow.)。在形式上涉及到兩個時間(時態(tài)表達的現(xiàn)在時和時間副詞表達的將來時),但是實際上在語義上解讀為現(xiàn)在時態(tài)。這里的將來時間副詞無法表達出其應有的參照時間功能,表現(xiàn)出時態(tài)與時間副詞的錯位解讀現(xiàn)象。這兩種句式表現(xiàn)的都是某一現(xiàn)在時間引入的事件預期在將來達到頂點,只是進行時形式的將來時指涉的是某一情狀的起始階段,實現(xiàn)的是真值條件的部分階段;而一般時形式的將來時則指涉該情狀的整個事件過程,實現(xiàn)的是真值條件的整體階段。

在“時態(tài)的域”一文中,Smith(2004)提出,時態(tài)是英語唯一的強制性時間成分,時態(tài)解讀的語義域在邏輯上要大于其句法域。Smith定義5種語篇模式:敘述、報告、描述、信息和論據(jù)。這些語篇模式在時間推進(advancement)方面也有所不同。推進在前3種語篇模式中表現(xiàn)為時間性,而在后兩種中表現(xiàn)為非時間性(空間性)。句式依據(jù)定位點來定義參照時間RT. 隨后的句式如果描述一個有界事件,就遵循“連續(xù)原則”:后句的RT將前句的RT視為定位點。如果后句描述一個無界或進行的事件,則遵循“照應原則”:后句的RT照應于前句的RT.

Smith和Erbaugh(2005)在“現(xiàn)代漢語的時間解釋”一文中提出時態(tài)解讀方式對無時態(tài)語言的研究具有啟示意義。各種句法形式與語用原則共同促使時間信息在漢語這種無時態(tài)語言中獲得恰當表達。參與漢語時間定位的句法形式包括詞匯、體標記和副詞等。詞匯形式信息包括動結式成分(如:吃完、打破)、表將來的動詞(如:計劃、決定)以及表將來的模態(tài)動詞(如:會、要)。體標記包括“在”“著”“過”和“了”。時間副詞包括定位副詞(如:星期二)、連接副詞(如:才、已經)和頻率副詞(如:常常)。無時態(tài)語言中現(xiàn)在時態(tài)具有指示性的默認解讀方式:無界事件解讀為現(xiàn)在時態(tài),而有界事件解讀為過去時態(tài)。Smith提出3種語用原則來解釋漢語時間解釋的指示性特征:

(1)有界事件的約束:有界事件無法定位至現(xiàn)在時間。(Smith 2005:716)

(2)時間解讀的簡潔原則:時間解讀需求的是最少的額外信息。(同上:717)

(3)時間圖示原則:在無時態(tài)標記的句式中,如果不存在顯性或相反的語境信息,則依據(jù)現(xiàn)有情狀類型的時間圖示來解讀句中謂詞的時間意義。(同上:728)

Smith(2007)在“法語的時態(tài)和語境”一文中從語義和語用角度比較分析英語和法語的將來時態(tài)并討論語境對時態(tài)解讀的影響。Smith指出,英語將來時will在句法和語義上都類似于模態(tài)詞,并非真正的時態(tài)標記,而法語將來時在句法具有真正的時態(tài)標記,在語義上也表現(xiàn)出時態(tài)標記的特性。

從1977年到2007年的30年間,Smith逐步整合句法、語義、語用、語篇等研究領域,明確提出時態(tài)解讀的基本要素包括時態(tài)(形態(tài)句法)、時間關系(居前、同時和居后)、語境以及不同語言的參數(shù)化表現(xiàn)形式。在Smith時態(tài)研究觀的影響下,Stowell(1996)等對英語時態(tài)作出進一步探討,Sybesma(2007),Lin(2006),Lin(2015)等就漢語是否存在時態(tài)現(xiàn)象開展激烈的爭論。MIT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時間的句法》專題論文集,主要分析模態(tài)詞、助動詞、不定式子句、賓語子句、條件句等句法環(huán)境中的時態(tài)解讀現(xiàn)象。這些后續(xù)研究都是在Smith時態(tài)觀的基礎上加深學界對時態(tài)及其解讀的理解。

3 Smith的體研究觀

Smith最重要的學術貢獻表現(xiàn)在其對體范疇的系統(tǒng)研究方面。時態(tài)能夠依據(jù)說話時間ST將事件時間ET定位在過去、現(xiàn)在或將來時間,獲得相應的時間語義解讀。體范疇的定義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斯拉夫語系的完整體/非完整體之分以及Vendler(1967)與Dowty(1979)提出的情狀類型。Smith的貢獻在于將這兩種觀點有所取舍的結合起來,構建了著名的“兩部論”的體理論。

Smith關于體研究的開山之作是其論文“體選擇的理論”(1983b)。該文區(qū)分視點體和情狀體,并分析兩者之間的交互關系。視點體表現(xiàn)的是與完整體或非完整體相關的句法形式和語義特性,而情狀體表現(xiàn)的是情狀類型的普遍句法形式和語義特征。例如,Vendler(1967)認為情狀類型包括狀態(tài)動詞、活動動詞、完結動詞和達成動詞。Smith從說話者角度來分析體的選擇,提出說話者選擇不同的體意義是為了展現(xiàn)出某一實際情狀的全部或部分階段,因此體選擇的說話者主觀性是體范疇的一個重要特性。

在“基于說話者的體研究方法”一文中,Smith(1986)提出,說話者首先依據(jù)情狀類型表達出與之相應的句法形式,然后選擇具體的體視角來表達該情狀。該文的另一貢獻在于Smith提出的視點體與情狀體的認知主觀性:說話者不僅能夠主觀地選擇某一具體視點體,而且能夠主觀地選擇某些情狀體,因為情狀體是說話者用來表征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范疇,這表明Smith的研究順應當時“認知轉向”的研究思潮(Krifka 2009:4)。

Smith的學術杰作是1991年出版的《體的參數(shù)》以及該書1997年的修訂版。Smith(1991)就體范疇提出句法、語義以及語用的統(tǒng)一分析。Smith(1997)(修訂版)則在“兩部論”的基礎上增加界限性、動態(tài)性以及體轉換等新內容。這兩本著作是Smith時體理論體系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時體領域研究者的必讀與權威之作。這兩本著作在“google學術搜索”共被引4509次,在“中國知網(wǎng)”共被引481次,在時體研究領域產生極為重要的學術影響。

Smith(1991,1997)的“兩部論”體理論為情狀體和視點體之間的關系提供一種原則性解釋。句式的體意義取決于情狀體和視點體成分的互動關系。體范疇的視點就像一個相機鏡頭從特定的視角或焦點來展現(xiàn)某一情狀全部或部分情景。視點體往往具有形態(tài)表現(xiàn)方式(詞綴或其他詞素),而情狀體則是動詞(或與論元組合)的抽象表達。Smith提出語言中存在3種視點體類型:完整體視點聚焦于某一情狀的整體性,包括起始點和終止點;非完整體視點聚焦于某一情狀的某一部分,不涉及起始點和終止點;中性體視點比較靈活,聚焦于某一情狀的起始點以及至少一個內部階段。Smith還在Vendler的基礎上增加第5種情狀類型(瞬變動詞),表示動態(tài)、非終止性的瞬間情狀(如:cough,knock)。

Smith(1991,1994,1997)提出體意義可以在兩個層面進行解讀:語義層面體現(xiàn)的是顯性和正面意義,而語用層面體現(xiàn)的是對比意義以及推理意義。語義意義與語用意義起著互補關系:語義意義取決于句法形式,而語用的推理意義取決于語境和使用慣例。不同語言具有不同的體意義表達形式。Smith(1997)詳盡分析了英語、法語、俄語、漢語以及納瓦霍語(Navajo)這5種語言不同的體系統(tǒng),并提出體意義在句式中的運算程序:

a. 轄域結構:句式的表層結構體現(xiàn)了情狀體、視點體和時間定位的句法形式。時間定位成分(時態(tài)和時間副詞)和體標記等句法形式被分別輸入至一個轄域結構后,與動詞、論元或狀語等成分相隔離,還需要確認狀語屬于動詞詞組的內部還是外部;

b. 合成規(guī)則依據(jù)詞庫的動詞以及論元的特征來運算動詞詞組的情狀類型的時值;

c. 視點體的時值得到確認。英語視點體的時值是依據(jù)句式的表層結構是否存在進行時助詞來決定其時值;

d. 體意義(如:時間定位)整合至句式的語義解讀。(Smith 1997:132)

在“活動動詞:狀態(tài)或事件?”一文中,Smith(1999)探討活動動詞的語義特性及其與狀態(tài)動詞在語篇解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時間解釋功能。首先,活動動詞往往隱含一個能夠將敘述向前推進的終止點,而狀態(tài)動詞則往往描述正在進行的背景條件,沒有對敘述的時間推進產生任何影響。其次,活動動詞用于非完整體不能推進時間,只有用于完整體才能推進時間,因為完整視點體顯現(xiàn)出活動動詞的隱性終止點。再次,活動動詞和狀態(tài)動詞都表現(xiàn)出參與者的能量輸入,只是活動動詞的能量并不會永久持續(xù)下去,而狀態(tài)動詞則可以永久持續(xù)下去。

Smith和Erbaugh(2005)強調體在時間解讀中的中心作用,漢語的體標記能夠為句式同時提供體信息以及時間信息,具體歸納如下:

a. 體標記“-了”:無界事件(如果終結性沒有實現(xiàn)),該事件包含于情狀時間SitT(即Reichenbach的事件時間ET)之內,SitT與參照時間RT同步;

b. 體標記“-過”:有界的較早情狀,該情狀包含于情狀時間SitT之內,SitT早于參照時間RT;

c. 體標記“在”:正在進行的無界事件,該事件圍繞著情狀時間SitT,SitT與參照時RT同步;

d. 體標記“-著”:無界情狀,該情狀圍繞著情狀時間SitT,SitT與參照時間RT同步;

e. 體標記“?”:情狀完全或部分包含于情狀時間SitT之內,SitT與參照時間RT同步。(Smith, Erbaugh 2005:726)

總而言之,Smith的體理論對人類語言的體范疇研究具有深遠的理論指導意義。Smith(1997)提出,時態(tài)和狀語一起體現(xiàn)時間定位,時間定位與體是互補的時間系統(tǒng)。時態(tài)具有指示性,往往指向說話時間;時間定位將某一情狀定位至某一時間;而體則指明某一情狀的內在時間結構。Smith的學生引用其體理論來分析不同的語言。Kamp和Reyle(1994)采用Smith(1986,1991,1997)觀點來改進語篇表征理論;Wu(2010)則依據(jù)Smith的語篇表征理論系統(tǒng)分析漢語體標記的概念表征以及真值條件表征。國內學者(戴耀晶 1997,陳前瑞 2008等)也在Smith的“兩部論”體理論基礎上系統(tǒng)地分析漢語體系統(tǒng)的具體分類及其體標記的句法表現(xiàn)與語義解讀。

4 Smith的時體語篇分析觀

Smith(1971)在其論文“語篇的句式:對Bertrand Russell一篇文章的分析”首次涉及文體問題。這促使Smith的研究從純文體分析轉向至語篇結構,也開啟Smith對時體和語篇結構的交互研究。Smith對語篇的時體研究始于其1977年論文“孤立句式的模糊性”。完整的時間表述包括一個時態(tài)和一個時間副詞,時態(tài)能夠表明RT和ST之間的時間關系,時間副詞明確表明ET和RT之間的時間關系。該文重點分析只有時態(tài)而沒有時間副詞的句式(如:She flied to London.)的意義解讀,這種句式在ET-RT關系上具有語義模糊性或者不完整性。只有過去時態(tài)的句式往往被解讀為片段事件,由于缺乏明確的RT,使得該事件的時間關系解讀為ET=RT;而現(xiàn)在進行時往往解讀為現(xiàn)在時,即RT=ST.

在論文“語篇的時間結構”中,Smith(1980a)分析時間副詞在語篇中對句式時間意義的解讀作用。語篇中的句式雖然在句法上是獨立的,但是在語義上則是具有依賴性的。每個句式的時間關系就如照應語一樣,需要先行語的約束。Smith將語篇中句式的時間解釋分為3種情形。首先,含有an hour later等時間副詞的句式(如:She flied to London an hour later.)具有語義不完整性,無法獨立建立時間參照,必須得到上文時間信息(如:She flied to London at noon)的語義獲取。其次,含有Monday等時間副詞的句式(如:She flied to London on Monday.)可以被語義獲取,其指涉的時間可以定位到上文(如:Next Sunday, she will fly to London.)的說話時間ST. 再次,含有tomorrow等時間副詞的句式(如:She is flying to London tomorrow.)則具有語義完整性,無需得到語義獲取,其指涉的時間信息(tomorrow)并不會因為上文(如:Every week she flies.)的時間(every week)而發(fā)生變化。這3類時間副詞分別屬于依存性、靈活定位性和指示性的時間副詞。

2003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Smith的《語篇的模式》。在該著作中,Smith(2003)將時體與語篇解讀結合起來研究英語報紙、雜志和文學作品等書面語言。Smith綜合其之前提出的詞匯體、視點體、語篇話題和主觀性構建起5種不同的語篇模式:敘述、報告、描述、信息和論據(jù)?!皵⑹觥薄皥蟾妗焙汀懊枋觥笔腔谕七M方式的時間模式;“敘述”隨著有界事件以及顯性時間副詞而得到推進;“報告”是基于說話時間的時間推進;“描述”雖然是時間模式,但是往往具有空間推進特性;而“信息”和“論據(jù)”的非時間模式則通過文本領域而表現(xiàn)出隱喻運動。

Smith和Erbaugh(2005)分析指示性解讀之外的兩種時間解釋的語篇模式:動態(tài)的記敘和靜態(tài)的描述。在“記敘”模式中,時間是動態(tài)的,有界的和零標記的事件句式推進記敘時間;靜態(tài)和無界的事件句式則無法推進記敘時間。而在“描述”模式中,時間是靜態(tài)的,描述的對象都是無界的事件和狀態(tài)。該文在論述漢語的敘述推進方面具有很好的理論指導意義:漢語具有特有的手段來構建參照時間RT并表現(xiàn)有界性,各種時間成分與動態(tài)敘述推進相結合。

上述文獻表明,Smith總是依據(jù)其時體研究觀點來探討語篇結構與語篇模式,因為時體意義的解讀是基于單句之間的語篇結構或者多個句式的語境文本。缺乏上下文的句式是意義模糊或者語義不完整的,語境就能夠消除這種時間解讀的模糊性或不完整性,從而彰顯語篇文本在句法語義解釋中的重要意義。Lee(2007),Dry(2009)在此基礎上分析韓國語、英語時間詞語在時間推進方面的篇章功能。

5 Smith的時體習得觀

Smith不僅研究成年人語言是如何表達時態(tài)意義和體意義的,而且實證研究兒童是如何習得時體的時間表征能力。Smith早在1969年就合作發(fā)表“語言習得的研究:對命令句的自由反應”(Shipley et al. 1969),通過實驗分析兒童英語母語習得的語言能力與語言表現(xiàn)之間的關聯(lián)性。Smith(1980b)在“時間交談的習得:兒童語法與成年人語法之間的關系”一文中區(qū)別兩種時間談話能力的習得理論。Smith試圖驗證“強式偏離假說”,即:說英語的兒童不會使用時態(tài)的形態(tài)來表達事件時間ET與說話時間ST之間的時間關系。然而實證研究卻表明,說英語母語的兒童(4-6歲)能夠表達與時間參照相關的體(完整體/非完整體)和時間排序(同步、之前與之后)概念。

Smith(1993)在“時態(tài)的習得:與句法的結合”中研究兒童對時態(tài)表達的習得研究。兒童在學會使用時態(tài)范疇之前就能談論過去或將來事件,這表明兒童早已具備與時間定位(時態(tài)、時間副詞等)相關的概念結構。由于時態(tài)是兒童習得時間定位的第一個語法范疇,Smith認為事件的時間表征結構體現(xiàn)在IP的句法層階結構上,該IP投射轄域要高于其補足語的動詞詞組VP.

以上研究體現(xiàn)出Smith對母語習得的研究思路,以及對兒童時間認知的研究觀點。Smith對時間意義的語言研究有助于探討兒童語言的能力發(fā)展是否會受到兒童認知能力發(fā)展的影響,其實證研究也表明語言是無法與認知相隔離的(Meier et al. 2009:207)。Smith的兒童時態(tài)習得觀促發(fā)Shirai和Andersen(1995)提出的“體假說”。

6 Smith時體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

Smith一直致力于研究語言與時間的關系,句式的時間表征方式以及時間解讀始終貫穿Smith畢生的學術研究。Smith在1991年之前的研究側重于時態(tài)的研究,這也表明Smith最早是作為句法學家來分析具有明顯形態(tài)句法的英語時態(tài)現(xiàn)象。從1991年開始,Smith則將研究興趣轉移到體的研究,構建極具學術影響力的“兩部論”體理論。隨后Smith則關注語篇的研究,如話題和焦點分析(Smith 1991,1997),前置化和后置化的信息分析(Smith 1999)和主觀性分析(Smith 2002),同時側重于研究時體意義解讀與語篇模式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這說明Smith從句法、時態(tài)、體、時體語篇分析到時體習得的具體研究軌跡,逐步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領域,最終構建自成體系的時體研究理論。

總的來說,Smith時體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具體表現(xiàn)為如下5個方面。第一,多學科領域研究。Smith強調以跨學科視角進行語言研究,對時體研究所涉及的多學科提供多維度詮釋,在時態(tài)、體、語篇、母語習得之間建立時體理論體系的多學科領域研究模式。第二,多語種研究。Smith語言理論的嫻熟運用使得她能夠在語料描述基礎上對英語、法語、俄語、漢語以及納瓦霍語諸多語言現(xiàn)象進行分析。第三,語言本體與語言應用的結合研究。Smith早期研究英語句法現(xiàn)象,后來才開始系統(tǒng)研究時體現(xiàn)象。Smith強調從語言本體分析時態(tài)和體現(xiàn)象的同時,也重視與語言習得以及語篇語言學的動態(tài)交互研究。第四,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相結合。Smith是一位對時體研究有重要理論貢獻的學者,是公認的時體理論集大成者。其《體的參數(shù)》(1991)及其修訂版(1997)系統(tǒng)總結Smith的體理論體系,不僅使Smith的理論獨樹一幟,自成體系,成為其以及追隨者研究的方法論,而且使它與其他實證學科尤其是二語習得和語篇分析做到無縫銜接。第五,單句與語篇研究相結合。Smith對語言的時體研究涉及微觀的單句層面以及宏觀的語篇層面,實現(xiàn)了從單句到語篇、從微觀到宏觀的研究層面的擴展與延伸,進一步完善其時體理論體系。

猜你喜歡
句法時態(tài)副詞
柬語母語者漢語書面語句法復雜度研究
超高清的完成時態(tài)即將到來 探討8K超高清系統(tǒng)構建難點
短句—副詞+謂語
句法二題
《空間句法在中國》段進、比爾?希列爾等(著)
詩詞聯(lián)句句法梳理
副詞和副詞詞組
現(xiàn)在進行時
易混時態(tài)辨析
hardly是hard的派生詞嗎?
台山市| 温宿县| 清原| 昭平县| 卓资县| 拉孜县| 平顶山市| 肥乡县| 广东省| 唐海县| 安徽省| 三台县| 彭州市| 新竹市| 昌黎县| 乡宁县| 保德县| 衡水市| 大城县| 吉木乃县| 晋中市| 太保市| 连州市| 慈溪市| 独山县| 宿迁市| 海晏县| 蕉岭县| 山西省| 诸城市| 浮梁县| 达日县| 德保县| 汉阴县| 积石山| 万安县| 麟游县| 唐山市| 丰台区| 辽宁省| 绍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