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qū)文昌小學 侍艷楠
說明文,就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形式的文章體裁。教師在統編版說明文教學中就要加強關注說明文教學的言語表達,引導學生體會說明文的文體特點和獨特的語言魅力。
葉圣陶先生說,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對于教師來說,教好說明文應以“教明白了”為成功。如何教明白呢?筆者認為,應從語用知識、言語表達和思維遷移這三方面入手。
說明文教學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一定的語文知識,還涉及很多課程以外的知識和信息,對學生生活、學習都有指導作用,那說明文教學要關注哪些語用知識呢?
說明文課文中涉及的課外知識有很多,學生要面對大量的生僻字,對詞語的教學就需要教師多下功夫。我們發(fā)現很多說明文中的用詞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如果將它們分類歸納出來,學生的記憶就會形成板塊,不僅掌握了詞語,還能從這些詞語中理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事理性說明文大都條理清晰,結構分明,基本都會采用總分、總分總的說明結構,理解難度較低。很多時候文章都是圍繞一個中心句來寫的,這個中心句有時在文章的開頭,引出下文;有時在文章的中間,承上啟下;有時又會在文章的結尾,總結全文。這些句子中,往往又包含著全文的關鍵詞,找到了關鍵詞,就找到了關鍵句,進而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
說明文文本的特點包括內容的嚴密性、說明的生動性和語言的準確性,說明文中使用大量的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學生如果能夠更好地內化這些說明方法,對文本中事物的特點將會有更直觀的理解。如蘇教版三上《恐龍》這課中,恐龍的形象離學生太遙遠,文中就是這樣描述的:“雷龍是個龐然大物,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發(fā)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將雷龍與六頭大象放在一起比較,把它的聲音比作是“雷鳴一般”,這么一寫,雷龍的形象立刻生動了,文本內容就離孩子更近了。
說明文,就是以說明白了為準,而且這種明白不僅是知識的明白,更有語言的明白。一是品讀用詞的準確。如《蜜蜂》一課中,“那二十只左右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找尋回家的方向”“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里面“左右”和“大概”就可以試著在對比中感受到說明文用詞的準確。二是要體現語文味。如《霧凇》一課中,“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边@里的“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將霧凇這一科學景觀描述得極美,時間仿佛變慢了,停滯了,真正讓課堂散發(fā)出語文的魅力。
部分說明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很少,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網上資料,將這些畫面呈現給孩子,讓孩子近距離地感受。
統編版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單元導讀,它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其中對學生言語表達的要求就是能夠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意思。如《清明上河圖》一課中,“光是畫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個:有從鄉(xiāng)下來的農民,……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學生在讀的時候就可以重點關注第一句、最后一句還有中間的七個有,先把一段話讀短,再逐漸把一段話讀長,“三百六十行”,生活中,還有哪些行業(yè)的人會在畫上呢?學生可以仔細觀察課文插圖后再向別人介紹,學生的思維也能得到有效發(fā)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的“聽、說、讀”最終都要以“寫”的形式呈現出來,寫的主要作用就是檢驗老師是否教明白了,學生是否學明白了。
(1)仿寫
仿寫是十分常見的一種寫作方式,能夠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學習了《恐龍》后,不妨也讓學生選擇身邊的一種動物,用上說明方法,說明它們的特征。學習了《趙州橋》這課后,也可以讓學生寫一些祖國的著名景點,用上多種說明方法,圍繞一個內容來介紹。
(2)改寫
仿寫如果是初試身手,那么改寫就是思維的更深處了。如果將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改寫成說明性文章,會怎樣呢?散文是自由,充滿想象的,說明文又必須有嚴謹性和主觀性。如散文《白鷺》,辭藻優(yōu)美,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如何將它改寫成說明文呢?我們可以借鑒《松鼠》一文,從外形、活動、習性、棲息、交友、繁育后代這幾個方面來介紹,可以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對《白鷺》一文進行改寫,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遷移,說明文的教學就有效果了。
語文教學改革對說明文教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教師只要堅持以學生為本,使教學有法、有趣、有效,也能讓學生得到科學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