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翻譯理論的本質、價值與危機?

2020-11-25 16:20覃江華
外語學刊 2020年5期
關鍵詞:學科理論價值

覃江華

(浙江大學,杭州310058;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武漢430070)

提 要:翻譯理論是對翻譯現(xiàn)象的反思和再反思。 它在科學認識和社會實踐方面具有多重價值:對翻譯主體而言,理論有助于突破自身經(jīng)驗局限,提高翻譯實踐能力,縮短進入職業(yè)角色的適應期,塑造譯者的身份與形象,改善翻譯的社會地位;對翻譯學科而言,理論是學科建設的基礎,是知識積累、傳承和更新的必要途徑;對相關學科而言,翻譯理論日益顯現(xiàn)出其跨學科價值,有助于提升翻譯學的學術話語權。 后理論時代,翻譯理論研究面臨諸多挑戰(zhàn),如變化的翻譯現(xiàn)實與保守的翻譯觀念之間的矛盾,翻譯的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的張力,翻譯理論生產(chǎn)和消費過程中亂象叢生等,但同時也為居于邊緣地位的理論話語走向中心提供了契機。

經(jīng)過幾代人的不懈追求,我國翻譯學科建設取得長足進展,翻譯學已經(jīng)成為一門顯學,是外國語言文學5 個主干學科之一。 過去十多年,翻譯專業(y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蓬勃發(fā)展,速度之快、規(guī)模之大堪稱史無前例。 然而,快速發(fā)展所帶來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 其中之一,就是人們對翻譯理論的本質與價值及其與實踐和教學的關系,仍然存在一些認識上的分歧。 這主要有3 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人工智能、機器翻譯等新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翻譯行業(yè)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變了翻譯的面貌和譯者的身份、地位與權力(Cronin 2013)。 傳統(tǒng)翻譯理論在解釋某些新興翻譯現(xiàn)象時有些捉襟見肘。 其次,翻譯學術話語創(chuàng)新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有待提升。 后理論時代,翻譯理論生產(chǎn)和消費面臨一些新矛盾和新問題,影響到理論的公信力。 最后,由于翻譯專業(yè)教育的實踐導向,翻譯理論教學在課程學時、教材教法、師資隊伍等方面遭遇諸多挑戰(zhàn),學生的翻譯理論意識、思辨創(chuàng)新能力和畢業(yè)論文質量亟待提升,引發(fā)諸多擔憂。 理論是學科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學科建設的重中之重。 翻譯學科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賴于也表現(xiàn)于翻譯理論研究的進步(藍紅軍2018a)。 因此,對翻譯理論的本質與價值進行重新思考,具有重要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1 翻譯理論的本質與價值

改革開放40 年以來,我國翻譯界曾就翻譯理論的必要性與可能性,西方譯論與中國譯論、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關系問題展開多次熱烈的討論(周領順 周怡珂2018)。 經(jīng)過這些大討論,人們對翻譯理論的認識不斷加深。 當前,隨著翻譯技術、翻譯產(chǎn)業(yè)、翻譯教育和翻譯研究的突飛猛進,圍繞翻譯理論及其應用問題,又產(chǎn)生不少新的困惑和爭論,甚至出現(xiàn)“理論都是馬后炮”“翻譯專業(yè)碩士畢業(yè)論文不需要什么理論”的聲音。 這表明,在當下翻譯界,人們對翻譯理論的本質和價值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

1.1 翻譯理論的本質

理論是人類在自身知識和認知水平上,運用歸納、演繹、試推等思維方法,對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的一般結構、模式和規(guī)律進行合乎邏輯的論證而總結出來的學問。 英語中理論(theory)一詞的本意是“一種觀看的方式,一種思考的視角,其目的在于理解”(Chesterman, Wagner 2002:2)。 在漢語中,理論有兩種主要含義:一是人們從實踐中歸納,或由觀念推演得來的關于自然界或人類社會的有系統(tǒng)、有組織的說理或論點;二是與人辯論是非、爭論或講理。 這就意味著,理論既是系統(tǒng)而專門的知識,也是一種社會化的人類交際和認知行為,是基于人的知識、立場和態(tài)度,通過與他人交流互動,求得更為準確認識的方式。 人是理性的動物,只有人類才會生產(chǎn)和消費理論。

理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要對世界做整體性解釋,即通過一整套原理來解釋不同領域的現(xiàn)象,其目的在于以不變應萬變(陳嘉映2004:20)。 譯事必有其道,亦有其理,但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對這些道理日用而不知。 因此,翻譯理論就是要運用多種思維手段,對翻譯現(xiàn)象背后的結構、規(guī)律和關系進行描述和解釋。 理論具有指導實踐的內在傾向性,有認識世界、影響實踐的功能。 當然,理論多種多樣,有規(guī)范性、哲學性、分析性和描寫性之分(藍紅軍2015),不同類型的理論指導實踐的內在傾向性有所不同,而實踐的路徑和方式也多種多樣。 人們在談論理論有沒有用,有多少用的時候,不可泛泛而談,而是要看是什么類型的理論,用來指導何種實踐。 有些宏觀理論看似“無用”,實則有其大用。 有些微觀理論在特定對象上或時空背景下有用,但主客觀條件已經(jīng)改變,可能就顯得“無用”。

當前,人們對理論本質的認識還遠未達成一致。 總體而言,對于什么樣的知識總結可被視為理論,存在著的泛化和純化兩種傾向。 貝爾曼指出,“翻譯是一種能夠在思考中打開自身、(重新)理解自身的經(jīng)驗。 更確切地說:從起源來看,作為一種經(jīng)驗,它本身就是一種思考”(Berman 1999:16)。 這說明翻譯活動具有反思性和自省性,本身就是一種理論化行為(許鈞2012,Pym 2014)。切斯特曼認為,神話/虛構、隱喻、模型、假設和結構化研究項目都可以是所謂的理論(Chesterman 2017)。 他甚至提出,不同的翻譯本身就是不同的理論,翻譯者是理論家(theorist),或學術活動中的觀看者(theoros)。 這意味著理論與實踐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 然而,很多人將觀點、想法、視角、經(jīng)驗都當做理論來傳播和接受,或將未經(jīng)嚴密思想審查或充分實踐檢驗的理論當成金科玉律,盲目套用,不顧其產(chǎn)生的背景和適用的場景,從而導致理論的泛濫和庸俗化。

純化論者認為,翻譯理論建構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流程(穆雷 傅琳凌2018)。 雖然有關翻譯的觀點、想法、視角、經(jīng)驗、模式、假設都是人類思想的成果,但翻譯思想不全是翻譯理論。 “從思想到理論必須歷經(jīng)一系列過程:產(chǎn)生感性認識、確立翻譯思想、驗證翻譯假說和形成翻譯理論?!保S忠廉2010:77)只有經(jīng)歷過這樣的淬煉、蒸餾過程,理論才能經(jīng)受住思想的審查和實踐的檢驗。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J. Culler)提出,凡是可以被稱為理論的話語都應該具有4 個典型特征:跨學科性、分析思辨性、批判性和反思性。 具體而言,理論是跨學科的話語,其影響和應用不能局限于某一領域;同時帶有分析性和思辨性;是“對常識的批判,對理所當然概念的盤詰”;是“有關思想的思想,是對我們借以產(chǎn)生意義的那些范疇的探究”,具有內在反思傾向(劉亞猛2006:264)。 若以此為準繩,則很多所謂的理論還停留在思想觀點或個人經(jīng)驗的層面。

翻譯理論是關于翻譯的一種跨學科性、分析思辨性、批判性和反思性話語。 翻譯經(jīng)驗、翻譯觀、翻譯思想、翻譯理論(體系)、翻譯哲學等都具有或部分具有上述特征,因而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性。 翻譯實踐經(jīng)驗豐富的譯者,雖然不一定都能公開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但肯定都有過一些抽象性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翻譯觀念。 他們的翻譯行為絕對不是盲目的,其翻譯對象的選擇、翻譯策略的考量、翻譯方法的運用、翻譯困難的應對、翻譯受眾的考慮、翻譯傳播媒介的選用,及其對翻譯職業(yè)與譯者身份、地位、權利、責任、形象的認識等等,體現(xiàn)出其對翻譯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如翻譯的主體、對象、環(huán)境、目的、功能、原則、方法、標準和倫理等。

皮姆認為,譯者一直都在“理論化”(theori?zing)。 在公開探討它們之前,這些“理論化”是私人性的,在遇到翻譯難題或爭議時,私人性思考就有可能轉變?yōu)楣残岳碚摚≒ym 2014:1 -2)。 故翻譯思想普遍存在,但翻譯思想不等于翻譯理論。翻譯思想可以是系統(tǒng)全面的,也可以是吉光片羽式的;可以是公開性的,也可以是私人性、主觀化的。 而翻譯理論則一般是公開性、社會化、(盡可能)客觀化的,其誕生有其獨特社會背景,其價值不在于孤芳自賞,而在于社會傳播、交流、接受與應用。 因此,翻譯理論創(chuàng)新必定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運用強大的思維工具,采用正確的研究方法,經(jīng)過嚴格的邏輯論證和反復的實踐檢驗。 如此方能建立起一整套概念術語和理論框架,形成內部自洽的理論觀點,并確立一定的解釋規(guī)范,吸引一定數(shù)量的支持者。

1.2 翻譯理論的價值

理論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包括美學價值、實用價值和解釋價值等(Eaton 1921)。 翻譯理論的主要價值在于其描述、解釋和預測功能(Holmes 1988),再加上一定程度的規(guī)范作用之上。 然而,這些功用有時體現(xiàn)得不那么直接和明顯,加上“我們多年受傳統(tǒng)文化中實用主義傾向的影響,做什么事情都要先看它‘有用無用’,對于‘無用之用’或者表面上暫時看不出用途的東西,就認為它沒有價值。 這個認識本身的偏差一直沒有得到糾正,大家對于理論本身的全部價值并沒有充分認識,對理論一直存有偏見”(穆雷 許鈞2006:58)。 總體來說,理論具有科學認識和社會實踐兩種主要價值,可以滿足個人、群體、社會和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需要。 具體而言,理論對翻譯主體、翻譯學科和其他學科各有獨特價值。

對翻譯主體而言,理論研究是譯者理解翻譯現(xiàn)象,掌握翻譯規(guī)律,提高翻譯能力,訓練創(chuàng)新思維,改善職業(yè)地位和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途徑。許鈞指出,“研究翻譯理論對于提高并指導翻譯實踐有百利而無一害”(同上:57)。 理論研究可以幫助譯者認識自我、實現(xiàn)自我、超越自我。 任何譯者的文本實踐都是有限的,而理論卻能超脫個人經(jīng)驗的局限。 翻譯理論可以解放思想,激發(fā)譯者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和新途徑。 “每個人都需要理論,因為任何行為,如果不是一種反射或純粹直覺的結果(即便如此),都需要基于某一理論,即某種觀看世界的方式?!保˙oase?Beier 2010:26)

對翻譯學科而言,理論是翻譯學知識積累、傳遞和更新的重要載體。 一方面,翻譯理論是翻譯實踐的自然延伸,是技進于道的必然要求。 翻譯實踐的對象和范圍是有限的,而人類思想?yún)s可以無限拓展。 雖然并非所有翻譯思想都能形成翻譯理論,但卻是理論建構不可或缺的智力資源,從而凸顯出其理論性價值。 另一方面,翻譯理論具有內在實踐性傾向,有潛在應用價值,只是不同理論的應用對象和方式不一樣。 有些理論是超語言、純思辨性質的,這些形而上的思考,帶來的是視野的拓展和觀點的洞見,不能用急功近利的眼光來看待(劉軍平2009:VI)。 即便是過時的理論也有其學術史價值。 當然,理論價值的大小會因時、因地、因人、因學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例如,對于物理學和醫(yī)學而言,學習基本理論知識是理解物體構造和機理,走上工作臺進行實際操作的必要前提;對于文學和藝術學而言,理論或許不能提高學習者的創(chuàng)造能力,但未嘗不能提高其鑒賞能力。

翻譯理論是學科建設的基礎,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學科就無法往前推進。 目前,翻譯學已經(jīng)獲得認可,未來發(fā)展的重點是理論建設(許鈞2012)。 沒有自身理論體系的翻譯學科很難建立,即便勉強建立起來,在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占有一定位置,其地位必定是岌岌可危的。 缺乏知識積淀和研究主題的學科,不僅難以吸引優(yōu)秀人才從事相關學習與研究,而且很容易被其他虎視眈眈的學科所取代,其研究者在職稱晉升、課題申報、評獎評優(yōu)、學科評估等方面難免陷于被動、失聲的境地,生計都可能成問題,更不用說主張本學科的話語權。因此,沒有持續(xù)不斷的理論建構、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學科是沒有未來的學科。 對于新生的翻譯學科而言,理論尤其重要。

對其他學科而言,翻譯理論的價值正日益凸顯。 隨著學科交叉的不斷深入,某些翻譯理論必定會跨界,將解釋力延伸到其他學科領域,彰顯出跨學科的學術價值。 目前,談論翻譯的學科,除了哲學之外,還有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宗教學、社會學、傳播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等。 對這些學科的發(fā)展而言,翻譯研究成果可以發(fā)揮其獨特價值。 例如,皮爾斯、德里達、伽達默爾、奎因、庫恩等哲學家曾“通過翻譯而思”來考察哲學問題,生物學家研究遺傳信息的轉錄與翻譯,教育學者暢談語法翻譯教學法,宗教學者宣揚翻譯轉化、靈魂救贖,社會學家分析作為翻譯的社會學解釋(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as translation),計算機科學開發(fā)機器翻譯技術,傳播學者關心譯介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者探討翻譯文學……這些領域都涉及廣義的翻譯問題,也是翻譯理論可以發(fā)揮其跨學科價值的潛在領域。

2 翻譯理論面臨的危機

后理論時代,翻譯理論面臨諸多挑戰(zhàn),首當其沖的仍舊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 “實踐給理論研究提供實際、豐富、生動的素材,理論研究反過來從翻譯實踐與翻譯經(jīng)驗中獲得研究的靈感、源泉和動力。 它們之間互為依存,而非互相排斥?!保吕?許鈞2006:58)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共識。然而,在當下翻譯界,反智主義和工具主義盛行,造成不少思想上的混亂。 在翻譯學已經(jīng)取得獨立學科地位的今天,主張“理論無用”“理論已死”的聲音仍不絕于耳,其根源何在? 出路又在何方?

2.1 變化的翻譯現(xiàn)實與保守的翻譯觀念之間的沖突

從根本上講,真理是相對的。 觀念與現(xiàn)實之間隔著一道鴻溝。 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和復雜的人類社會,人的認識和理解能力有限。 即便是對于同一事物,因為立場、視角、背景、價值觀的不同,見仁見智在所難免。 “翻譯學理論也是一種價值陳述,只代表觀者的視角,并不全然反映現(xiàn)實?!保ㄋ{紅軍2015:17)具體到當下,產(chǎn)生上述爭議的原因有多種。 首先一點,翻譯是十分豐富、復雜的人類活動,新信息技術時代的翻譯更是日新月異,翻譯的主體、對象、方式、工具(手段)、內涵、外延、方向等都發(fā)生巨變(謝天振2015)。 翻譯理論需要順應并超越這些變化。 “理論無用論”者所憂心的,正是不斷變化的翻譯現(xiàn)實與保守的翻譯觀念之間的矛盾。 有人甚至認為,當下我國翻譯研究已經(jīng)“誤入歧途”,導致主流翻譯理論難以描述、解釋和指導主流翻譯實踐。 應該說,這種憂心是有其道理的,但也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事實上,所謂的“理論無用論”“理論終結論”不僅來自于業(yè)界,而且來自于學界內部。 這一方面是因為反智主義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理論的特質就是辯論與沖突,其本身就是不同觀點沖撞與見解交鋒的平臺”(孫藝風2002:5)。有沖突和交鋒完全正常,它是理論存在的方式和理由。 雖然理論的黃金時代已經(jīng)過去(Eagleton 2003),但我們認為,其未來更加美好。 從歷史經(jīng)驗來看,巨變引發(fā)深思,而深思帶來理論上的突破。 理論上有所突破,應用上才會有重大進展。翻譯的對象與工具、譯者的地位與形象一直都在不斷變化,但是萬變之中亦有不變,如翻譯的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換性、創(chuàng)造性、歷史性等,并未發(fā)生質的改變(劉云虹 許鈞2016),人們對翻譯問題的反復追問也不會變。 理論定義人本身,它不僅不會終結,而且要永遠繼續(xù)下去。

“理論是灰色的,而實踐之樹常青”,這一說法有幾分道理,但也需要辯證地看待。 常青樹之所以四季常青,不是因為沒有落葉,而是在不斷推陳出新。 理論也是如此。 現(xiàn)在的問題是,隨著翻譯學科的快速發(fā)展,理論的焦慮導致一種盲目的創(chuàng)新沖動,致使翻譯理論過度繁榮,違背其基本生長規(guī)律。 很多人都想創(chuàng)建自己的理論,甚至出現(xiàn)為理論而理論的現(xiàn)象。 生造出來的理論往往缺乏明確的問題意識和扎實的哲學根基,沒有經(jīng)過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就匆匆出來亮相。 雖然也有一些新奇炫目的名詞術語,思想上卻顯得貧乏和空洞。 這種理論創(chuàng)造與社會實踐嚴重脫節(jié),其價值就很成問題,生命周期也不會很長。

要解決這一問題,翻譯學者須要走出象牙塔,積極了解翻譯技術和翻譯產(chǎn)業(yè)的前沿動態(tài),尤其是世界百強語言服務提供商和華為、阿里巴巴等國際化領軍企業(yè)的成熟做法,了解其市場需求、行為特征、行業(yè)規(guī)則,通過思考、分析、總結和評價將其系統(tǒng)化、理論化,為翻譯人才培養(yǎng)提供借鑒,為翻譯理論建構提供資源,形成整體性的宏、中、微三環(huán)良性互動的譯學體系(傅敬民 袁麗梅2017)。 在此過程中,正確認識理論的價值,平衡好其與實踐的關系至關重要。 誠如許鈞所言,“探討翻譯的客觀規(guī)律,自然就以實踐為研究對象,但不能過分機械地理解翻譯理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價值。 其價值應該是多方面的,不僅僅表現(xiàn)在具體翻譯活動的具體轉換方法上,還應有助于人們從哲學高度去把握翻譯實質,有意義地發(fā)揮翻譯在人類交流和物質與精神建設中的作用”(許鈞1997:7)。

2.2 翻譯的工具性思維與人文關懷之間的矛盾

一直以來,我國外語界存在工具論與人文論的分野。 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人們對翻譯理論的認識出現(xiàn)較大差異。 工具論者認為翻譯是實現(xiàn)更崇高目的之工具和手段。 他們重視功利,強調學以致用,反對不切實際的空談。 這當然有其道理。但有論者堅稱,翻譯理論的作用就是指導翻譯實踐,不能給實踐提供具體操作原則的理論沒有任何價值,這就陷入一種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陷阱,沒有認識到翻譯理論的多樣性及其價值的多面性。 工具論者認為,文學翻譯研究雖有其價值,但不應占據(jù)翻譯研究的中心舞臺,非文學翻譯理應成為翻譯研究的主流。 有論者甚至將其上升到對文化資本和學術話語權的爭奪之上,認為非文學翻譯研究與文學翻譯研究的博弈是百花齊放、參與對話,還是孤芳自賞、自說自話的關系。

與此不同,人文論者并不否認翻譯的工具性作用,但強調以人文化成天下的文化擔當和歷史使命。 人文論者重視文學翻譯,除了傳統(tǒng)因素的影響外,還在于文學作品的文化價值較高。 文學翻譯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是因為其受眾面廣,影響深遠,對豐富譯入民族的語言表達和文化生活至關重要。 文學翻譯難度大、技巧多,更能體現(xiàn)人的豐富情感、個人風格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而這些最難被機器替代。 文學翻譯理論最具代表性和普適性,對文學翻譯基本問題的探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翻譯基本問題的探討。 而且,出于對翻譯之美學、怡情功能的重視,人文論者往往會從個人興趣和文學價值出發(fā)強調文學翻譯研究的重要性,反對用“是否有用”來進行簡單粗暴的價值判斷。他們認為,并非所有翻譯和研究都要迎合市場或取媚受眾。 專注于某一領域深耕下去,掘井及泉,繼承和發(fā)揚前人思想成果,充分挖掘語言和翻譯的內在規(guī)律,其實也是發(fā)展和貢獻。

其實,人文論者與工具論者之間的矛盾并非不可調和,在很多方面其立場和態(tài)度甚至是比較相似的。 例如,他們都非常重視翻譯在推動社會變革和文化更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只是與工具論者的實用主義傾向不同,人文論者帶有一種倫理主義傾向。 他們警惕翻譯觀念與翻譯行為的功利主義,倡導“以歷史的目光與開放的視野,從歷史發(fā)展和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的高度考察翻譯活動的豐富性、復雜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進一步認識與彰顯翻譯活動的各種價值”(劉云虹 許鈞2016:100)。人文論者并不反對翻譯技術,而是關心技術變革給譯者、翻譯行業(yè)和翻譯人才培養(yǎng)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并深刻反思機器翻譯、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倫理問題。 其總體傾向是強調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社會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2.3 翻譯理論生產(chǎn)與消費中的亂象與轉機

就理論生產(chǎn)而言,傳統(tǒng)翻譯理論大多來自翻譯家的親身實踐經(jīng)驗。 翻譯理論家本身就是杰出的翻譯家。 在翻譯成為一門獨立學科之后,翻譯學研究日趨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 譯者和學者服務的對象不一樣,研究的問題不一樣,考核評價體系也不一樣,因此,理論與實踐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 目前,翻譯專業(yè)師生不僅是理論的主要消費者,而且日漸成為理論的重要生產(chǎn)者。 由于畢業(yè)、職稱、考核、評估的壓力,這些“生產(chǎn)消費者”在短時期內制造出大量所謂的“理論研究成果”。 而在很多職業(yè)譯者眼中,學者們所津津樂道的翻譯理論不是已經(jīng)過時,就是不切合實際。 理論研究須要扎根于新時期的翻譯實踐,深入觀察、分析、思考和總結翻譯現(xiàn)象,解決實際問題,否則就會陷入盲人摸象、紙上談兵的尷尬境地。 他們反對一味從故紙堆中尋章摘句,或閉門造車。

應該說,這些意見是值得理論研究者重視的。不可否認,翻譯理論代表人類認識和理解翻譯活動的階段性成果,其學術觀點和運思特征不僅具有學術史價值,而且對于解決當下翻譯問題依然不乏借鑒價值,但這些價值是需要重估的。 目前,國內翻譯研究看似一片繁榮,實則隱藏著不少問題和危機,脫離現(xiàn)實是其一,粗制濫造是其二。 迫于“不出版,就出局;不發(fā)表,就發(fā)霉”的壓力,很多學者(學生)戛戛獨造,只顧自己撰寫和發(fā)表論著,不閱讀和引用他人研究成果。 還有人巧取豪奪、掠人之美,或通過利益交換獲得發(fā)表機會,甚至直接雇傭槍手代勞。 其后果是“作者多、讀者少”,學術研究成為一個畸形發(fā)展的產(chǎn)業(yè),制造出大量低水平重復性產(chǎn)品,不僅浪費寶貴的學術資源,而且敗壞學術風氣,對整個學術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災難性影響。

因此有人提出,沒有上百萬字翻譯經(jīng)驗的人,不適合談論翻譯理論。 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也值得商榷。 首先,從事翻譯理論研究的資質與翻譯經(jīng)驗多少之間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其次,上述亂象并非翻譯學科所獨有,而是普遍存在。因此,其解決之道也必然要從整體著眼,如完善學術評價體系。 第三,人類經(jīng)驗有直接與間接之分。翻譯理論必須基于翻譯經(jīng)驗,但并非全部基于直接經(jīng)驗。 翻譯理論產(chǎn)生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平移征用3 種主要方式(藍紅軍2016)。 有些理論直接源于實踐,自下而上產(chǎn)生。 還有些則是通過自上而下或平移征用推導而來。 這些推導出來的理論并非沒有實踐基礎,也未必不能指導實踐,只是與實踐的關系是間接的。 當然,自上而下或平移征用理論太多,也容易導致術語的泛濫和思想的貧乏,甚至危及本學科的主體地位。 一旦供體學科出現(xiàn)理論斷供,受體學科就面臨理論饑荒的風險。 因此,翻譯理論研究的問題意識很重要。問題是思想的引擎。 “正是對各種翻譯問題的追尋推動著譯學理論的發(fā)展?!保ㄋ{紅軍2018b:1)翻譯理論生產(chǎn)和消費需要關注和解決社會重大關切問題,博采眾長又自成一體,交叉滲透又保持學科主體性。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理論的危機也是科學革命、范式轉型的誘因。 后理論時代的理論生產(chǎn)和消費雖然存在不少問題,但對于那些居于邊緣地位的理論話語而言實則充滿機遇:一是為非西方理論話語逐漸走向中心,與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西方理論話語進行平等交流與對話提供機會(王寧2013)。 如今,西方理論生產(chǎn)式微,中國學者必須反思過去唯西方理論馬首是瞻的得失,為國內理論研究謀求新的發(fā)展方向,同時也為本土理論話語的國際化尋找契機(陳后亮2017)。 二是為非文學翻譯研究的發(fā)展提供重要契機。 從翻譯史上看,文學翻譯并非一直占據(jù)主流。 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研究的矛盾,其實不是文學翻譯研究過多,而是非文學翻譯研究過于薄弱的問題。 當前,新信息技術引領的數(shù)字化革命正在改變翻譯和翻譯者的面貌、權力和身份,這為非文學翻譯研究的繁榮提供戰(zhàn)略良機。 三是為普通翻譯學或理論翻譯學的發(fā)展開拓空間。 翻譯學已經(jīng)取得獨立學科地位,如果普通翻譯理論發(fā)展滯后,必定影響整個學科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各個分支領域各說各話、誤解深重的弊病。 目前,不少翻譯理論雖脫胎于文學翻譯,但卻試圖超越文學翻譯的范疇。同樣,一些典型的應用翻譯理論也聲稱對文學翻譯具有解釋力。 未來,基于這些理論資源并超越其自身局限,更具完整性和普適性的普通翻譯理論研究將大有可為。

3 結束語

翻譯理論的本質、價值及其與實踐和教學的關系問題不是一個新命題。 在翻譯實踐、教學與研究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又面臨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與保守的翻譯觀念之間的矛盾、翻譯的工具論與人文論之間的張力、翻譯理論生產(chǎn)與消費過程中亂象叢生等現(xiàn)實問題的挑戰(zhàn),亟需對翻譯理論的本質與價值、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關系,及翻譯理論在翻譯教育中的定位等問題進行一番檢討,尤其是要警惕反智主義傾向的影響。 反智主義要么過分強調印象式、直覺性經(jīng)驗,要么視野過于狹隘,對新生事物反應遲鈍,或者一味尊崇和維護權威,忽視邊緣性話語或來自其它學科的批評性意見(Venuti 2019:16),這都是對翻譯理論的本質和價值認識不足造成的。 總之,世界不斷在變,但萬變之中亦有不變。 對變與不變的把握是理論研究的根本任務。 危機是危險也是機遇。 只要秉承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有所繼承,有所發(fā)揚,翻譯理論就能實現(xiàn)化危為機,守正出新。

猜你喜歡
學科理論價值
學科新書架
【學科新書導覽】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多項式理論在矩陣求逆中的應用
“超學科”來啦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借問學科哪家強?盡言洄服有良方
小黑羊的價值
额尔古纳市| 肇东市| 肇州县| 南岸区| 洛宁县| 威信县| 云南省| 亳州市| 淳化县| 灵石县| 连平县| 迭部县| 洛扎县| 锦州市| 安福县| 钟祥市| 鲁甸县| 巴青县| 肇庆市| 陆河县| 苏尼特右旗| 阿图什市| 班玛县| 日照市| 红桥区| 资兴市| 塔河县| 岑巩县| 武邑县| 新建县| 永宁县| 磐安县| 渭南市| 鄂托克旗| 绵阳市| 侯马市| 泰兴市| 伊金霍洛旗| 扬中市| 新巴尔虎右旗|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