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劉躍華,湯凌冰,史長發(fā)
(湖南工商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2020年新年伊始,在黨和政府的統(tǒng)一指揮下,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防控戰(zhàn)役在全國拉開帷幕。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高校積極開展網上教學、網上學習等應急教學活動,實現(xiàn)停課和不停課,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教學進度,確保網上教學和線下教學質量。自這一消息發(fā)布以來,全國各地迅速行動起來,發(fā)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全面網絡教育運動。
如何客觀辯證地對待此次網絡應急教學?有哪些亮點?哪些教訓值得深思?疫情過后,對推進高校教學改革有何啟示?本文對應急在線教學模式的經驗教訓進行了客觀、辯證地總結和分析。
疫情暴發(fā)是突然的。在實施應急在線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和教學管理者在面對突發(fā)性變化時未能及時轉變觀念。一些老師甚至一些高層領導都在觀望。尤其是在早期,大多數學校管理者對應急在線學習模式的性質并不清楚。在實施應急在線學習的早期階段,大多數管理者對課時是否有效這一基本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們普遍寄希望疫情早日結束,在線學習通常被視為一種臨時措施。應急網絡教學模式的變化對學生的影響很大[1],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在短期內很難適應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的變化。
應急網絡教學模式啟動倉促,高校普遍沒有經驗和計劃。面對突發(fā)事件,教學主管部門在制定政策時往往沒有經過認真的論證,通常存在不細致、不完整、不科學的問題。高校教學管理層對解決在線教學質量控制和評價等諸多核心問題缺乏經驗。學校職能部門對如何在應急網絡教學實施過程中進行深入督導缺乏經驗和規(guī)劃[2]。此外,各項應急政策的制定沒有考慮到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科的差異,對相關政策制度缺乏深入的宣傳和解釋。
如何提高教師的信息教學能力是一個現(xiàn)實而緊迫的問題。教師作為課程的組織者,在網絡教學中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應急網絡教學涉及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現(xiàn)場互動、屏幕共享、在線答疑等信息化教學活動。這些基礎網絡教學活動的實施,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青年教師對網絡教學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然而,對于許多老教師來說,缺乏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實施應急網絡教學模式的障礙。
網絡應急教學要求教師設計適合網絡教學的內容,信息教學資源準備不足是一個代表性問題。雖然網絡為在線教學提供了大量的資源,但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可能與教學目標相去甚遠。學生的自我控制和認知的能力還在形成中。不恰當的資源選擇,可能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應急網絡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控能力和集中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疫情期間,學生在家參加各種網絡學習活動。舒適宜人的家庭環(huán)境容易誘發(fā)學生懶惰心理狀態(tài),存在著課前不預習、不按時參加網上教學、課堂互動不積極、課后復習不及時等問題。課程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學生經常一邊看網絡課程一邊聊天、看小說、玩游戲,很少有時間進行有效學習。缺乏學習熱情。很多學生對網絡學習持消極態(tài)度。他們仍然維持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學習效率低,知識獲取不完整,系統(tǒng)性差,對課程完整的理論體系認識不足,學習質量難以提高。
面對新的防控問題,要及時有效地完成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調查研究應急教學工作中的重大實際問題、緊迫問題和經驗,凝聚專家集體力量,為教育行業(yè)各級各部門提供決策咨詢。
教育主管部門和新聞媒體在疫情應急在線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各級、各教育部門要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行動,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合,按照黨和政府的統(tǒng)一部署,做好防疫期間的教學工作。新聞媒體要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更新全社會的教育教學觀念。鼓勵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加強制度支持和輿論環(huán)境建設。要抓住機遇,創(chuàng)新網上應急教學模式,深入思考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開展前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結合。要更新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
在疫情防疫期間,要依靠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通過黨建工作,帶好應急教學。要組織師生全面參戰(zhàn),要把應急網上教學工作與全員“防疫”工作結合起來,構筑群眾防治的立體防線。
各級各部門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應急預案,創(chuàng)造性地制定實施方案。高度重視防疫應急網絡教學。要及時分析判斷當前形勢和任務,堅持和充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分析的觀點,做好總體規(guī)劃。要積極落實上級政策,結合自身情況,努力完善。在防疫實踐中,要對各種預案進行檢驗論證,根據疫情發(fā)展趨勢調整和優(yōu)化規(guī)劃和政策。
積極組織實施網上教學培訓,幫助教師盡快熟悉和掌握網上教學技能,提高網上教學能力。指導教師優(yōu)選網絡教學平臺,積極開展網絡教學。幫助教師熟悉和測試網絡教學的設備和平臺,并提前檢查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3]。目前,我國主要的網絡教學平臺并不完善。為了實現(xiàn)網絡教育,經常采用多平臺的搭配方式。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保證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全面運行視頻直播和在線教學等形式,實現(xiàn)國家教學資源與我校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xiàn)線上線下教學的融合,促進教育技術變革。
在線課程通常為那些積極參與學習的人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學習場所,但對其他學生的學習影響不大。這不同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缺乏師生互動等環(huán)境,也很難形成學生感興趣、積極參與、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因此,在進行網絡教學之前,教師應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靈活選擇教學方法,轉變課堂教學方式,加強網絡教學過程中的雙邊互動。
確保以教學為核心,推進相關課程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教師必須選擇好的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資源、網站和社區(qū),向學生傳播充滿正能量的知識、資源和思想,成為學生網上學習的防火墻[4]。為適應網絡教學的需求,教師應根據教學計劃,對現(xiàn)有教學資源進行挖掘、整合、重組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資源,探索新的教學形式,使教學資源系統(tǒng)化,以滿足在線教學需求。
增強教學的針對性。針對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教學要求、教學任務和學習能力的不同,在防疫期間開展網上教學、自主學習、學術研究等教育教學工作,保證不同層次、不同重點的教學工作。積極探索課程教學信息化,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
一線教師要自覺將疫情災情轉化為教學素材,在在線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突出家庭情感、生命教育、信仰教育、科學教育、道德教育,為學生提供全面、充足的營養(yǎng),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樹立強烈的中華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增強自信心,做好自己和家庭的思想工作,保持健康穩(wěn)定的情緒。制定應急預案,遠距離、多渠道、快速、有效地應對突發(fā)事件。實現(xiàn)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實時性。通過信息技術,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對課程重點問題和學習難點進行動態(tài)準確的安排,實行動態(tài)的實時、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幫助解決方案,確保學生心態(tài)穩(wěn)定、情緒樂觀、學習積極、生活有序。
國內的新冠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隨著秋季學期的全面復課,應急在線教學已經順利完成了其歷史使命。然而,我們應當重視應急在線教學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并自覺將其融入后疫情時代的信息化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