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巴依
(新疆博樂市第八中學 新疆 博樂 833400)
由于地理課程本身內容相對廣范、有一定的邏輯性、綜合性強,使學生對地理學科學習興趣不高,導致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較低,教學質量一直不太理想。為改善地理學科教學質量,我們依托信息技術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教學方式,優(yōu)化課堂結構的優(yōu)勢,加強教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發(fā)揮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科教學中相得益彰,相互補充,互相強化的融合作用,構建高質量的地理課堂,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1.1 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幫助突破重難點知識。部分地理知識較為抽象,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想象力。此時需要使用信息技術以動畫的形式展示它們。例如,如講述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晝夜長短”的變化,就必須了解太陽直射點在緯度上的周年變化。以前每講到這內容時,我就感到束手無策,只能手畫簡圖,紙上談兵,說得口沫橫飛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F(xiàn)在有了信息技術提供的課件,經過反復演示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畫面(動靜狀態(tài)、時段、區(qū)域范圍),地球表面太陽的直射和斜射,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各地區(qū)獲得太陽熱量的狀況一目了然。從簡到繁來貫穿圖形之中,通過圖、文、聲、像等多種功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具體、直觀,把“死”的東西變成“活”的東西,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地展示,便于學生理解。即突破了重難點,又節(jié)省了時間,達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1.2 將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相融合。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與基于信息技術的現(xiàn)代教育方式各有利弊。信息技術能夠更加直觀地展示抽象的地理知識和地理現(xiàn)象,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而傳統(tǒng)教學方式則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收集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更靈活有效的安排課堂時間,幫助學生更好了解相關地理知識。因此實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現(xiàn)在信息技術應用有效融合,充分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勢,有效彌補當前地理教學中存在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地理學科教學效率。我們都知道地理教學中的許多重難點需借助圖形的展示,可以說無圖不成教。但在有限的黑板上難以充分展示,同時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也難于準確完成。如果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展示地圖、模型或手繪簡圖,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費時、費神),也很難講清教學內容的難點,學生不感興趣,老師感到“難”!于是我就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如講述我國氣候特征之一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期有利于我國森林、牧草、農作物的生長……我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成為“漁米之鄉(xiāng)”而與長江中下游同緯度的北非、西亞、印度西北部卻是干旱的沙漠區(qū)。為什么相同緯度地區(qū)氣候如此差異呢?如只是利用教學掛圖展示學生是很難想象出來的。我便制作了一小片斷的課件,即在世界氣候類型圖上用紅色閃爍北回歸線附近地區(qū)(給學生思考,處什么氣壓帶,一般受副高控制地區(qū)氣候特點怎樣),然后在北非撒哈拉沙漠及我國東南沿海用箭號顯現(xiàn)移動的風向,學生經過認真觀察、思考,最終得出結論:同在一個緯度地帶,一個是熱帶沙漠,一個是“漁米之鄉(xiāng)”,是因為不同的“風”在作怪。通過圖、文、聲、像等多種功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更具體、直觀,使學生產生立體感效應,猶如身臨其境,便于理解,又節(jié)省了時間,圓滿完成授課任務。此外,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實行小組化教學,讓學生根據(jù)任務分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然后按照小組呈現(xiàn)探究結果,教師對結果進行點評并最終形成系統(tǒng)結論,整理成知識結構。為了鞏固教學成果,教師應當通過家校通或者微信群等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師生聯(lián)絡渠道。通過這些渠道對學生課后學習進行輔導,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這些方式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教學的運用要求教師掌握豐富的地理學科知識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有些教師對教學中信息技術掌握不夠,他們更習慣于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得地理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熱情不高。與此同時,教師所犯的另一種錯誤往往是過于依賴信息技術,不恰當?shù)厥褂茫瑸E用,導致學生不能有效掌握課程的知識結構,不能有效掌握課程的重點,過多關注形式,浪費更多的課堂時間,影響課堂效率,導致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總之,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教師不僅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還必須將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實現(xiàn)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