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
一直以來,童話仿佛只是兒童的“專利”,童話童話,不就是兒童的故事嗎?但我認為,大人們同樣需要童話,換言之,生活需要童話。
都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孩子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們相信童話。相信阿拉丁的神燈,相信丑小鴨會變成白天鵝,相信辛德瑞拉的南瓜馬車和水晶鞋……或者說,相信美好。一個愿意相信童話的人,就像給現實的生活包裹上了一層彩色的糖衣。這就是充滿童心的生命狀態(tài),具有一種“童年精神氣質”。孟子所說的“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也就是這個道理。
縱觀安徒生一生,稱不上幸福,甚至可以說是不幸,但這樣一個不幸的人,卻寫了一輩子美好的童話,成為了世界兒童文學的泰斗。在經歷諸多不幸后,他仍然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上帝手寫的童話”。他必定是相信童話的,并且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童話,編織了美好,因而這樣的童話往往具有現實意義。
德國詩人席勒說,生活中最深刻的意義,寓于他童年聽到的童話故事之中,而不是生活教給他的真理之中。當我們讀《夜鶯》時,我們能體會到:美好的心靈遠比外表重要,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做事要考慮到別人,做到心中有他人;學會寬容,學會原諒;同時也告訴了我們自由的重要性。在童話的潛移默化中,我們不僅能找到美,還有善。
然而童話是否不真呢?非也。誠然,童話世界是光怪陸離的世界,是超自然的,但如果我們把生活之真理解為“實真”,那么童話之真就是天真、純真。生活不易,故我們更要在現實中,保持一份純真。而童話之“不真”,在于它天馬行空的想象。正是這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推動著世界發(fā)展,一個熱衷于創(chuàng)造的人,必定也熱愛童話。
童話不僅是失意時的慰藉,也可以是枯燥生活的調味劑,同時還引導人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生活需要童話,恰如草木對陽光的鐘情。
[【點評】]
文章一開始就亮明觀點:生活需要童話。然后一步步論證觀點,層層遞進。先是闡述應該相信童話,童話與快樂、與美好相聯(lián)系,并以世界兒童文學泰斗安徒生的例子來論證;再通過德國詩人席勒的話來告訴讀者,童話故事之中蘊含著真理,在童話的潛移默化中,我們能夠找到美,感受善;最后,闡述童話之真就是天真,純真,生活需要保持一份純真。全篇沒有華麗的詞句,但觀點明確,論述充分。相信能夠引發(fā)同齡人的共鳴。
(徐菊芬? ?青田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