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如雪
2020年5月15日,著名作家葉永烈病逝,享年80歲。他生前說,這世界上最令他感到幸福、驕傲的不是名揚海內外的著作,而是有賢淑的妻子和幸福的家庭。
相知相戀,以書為媒
2015年,受《平如美棠》一書的啟發(fā),葉永烈和妻子楊惠芬合著了一本《雙人傘:葉永烈家庭傳記》。開篇便是頗有深意的《雙人傘》:雨天,夫妻二人共撐一把雙人傘,不論迅雷猛雨,還是如絲微雨,“傘下的世界,是春風永駐的世界?!?/p>
作家的筆下,總不乏浪漫,但葉永烈和楊惠芬的初識,卻沒有那么“羅曼蒂克”。這段姻緣,多虧兩人的恩師牽線。1962年的一個夏日,楊惠芬的老師興沖沖趕到她家里,“阿芬,我給你介紹個對象,在北京讀書的大學生,還是《十萬個為什么》的主要作者。”
那個年代《十萬個為什么》家喻戶曉,楊惠芬在中學任教,還給學生們推薦過,想不到這書的作者竟是一位如此年輕的大學生,她的心怦怦直跳。
才子佳人,天作之合,他們一見鐘情。第二天,葉永烈送她一套《十萬個為什么》。兩人在公園漫步,邊走邊聊,有讀書這個共同的興趣愛好,兩顆心越來越近。
1963年夏,葉永烈大學畢業(yè),那個暑假,他們完婚了。洞房是一個6平方米的小隔間,沒有家具,只有一頂新蚊帳和兩床新被子。兩人各吃了一碗糯米丸子,老家溫州方言里“丸”“緣”諧音,吃完丸子,就算是喜結良緣了。
婚后,葉永烈到上海上班,楊惠芬仍在溫州教書。不能見面,他們就靠書信往來,兩天一封,集成厚厚一大本“兩地書”。一年后,楊惠芬毅然決然辭去“鐵飯碗”,隨丈夫來到上海。他們花530元,買下一間12平方米的房子。一張舊寫字桌,一把椅子,一床棉被和席子,成了全部家當,沒錢買床,就睡在地板上。條件雖苦,總算是夫妻團聚了。
從此,他們在這間小屋度過了16個春秋,養(yǎng)育了兩個孩子。
風雨如磬,唯愛相隨
沒過多久,一場無情風暴,卷進了葉永烈12平方米的陋室。葉永烈被抄了家,照片、信件、文章和日記全部都被抄走,他也被下放到上海遠郊勞動,每個月只有四天休息時間,寫作被迫中止了。
艱難的歲月里,葉永烈不忘苦中作樂。他相信,一切苦難都會過去。休息時,葉永烈騎上一輛自行車,前面橫杠上坐著大兒子,后座上載著妻子,游遍上海。1970年,小兒子出生了,葉永烈返回城區(qū),在上海電影制片廠繼續(xù)勞動改造。
一家四口,還要奉養(yǎng)兩邊雙親,日子捉襟見肘,楊惠芬精打細算每一筆支出,從不借債。逢年過節(jié),買不起零食,夫妻倆就自己動手,蒸年糕、做月餅、包粽子。他們還買來面粉、苔條、糖,攪拌在一起切成片,放油鍋里炸,做成了“貓耳朵”,兩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
一天,安徽人民出版社的編輯找到葉永烈,要出版他的書,楊惠芬興奮地幫他去買稿紙,買資料,買筆。出書沒有稿費,只有五十本樣書,但楊惠芬總說:“你不抽煙,不喝酒,這些花費比煙酒值得!”就這樣,在妻子的支持下,葉永烈又拿起了筆。從1973年到1976年,葉永烈一口氣出了十本書。
愛,使他們戰(zhàn)勝了困難,也讓葉永烈迎來了人生的春天。
相濡以沫,相守到老
1977年,葉永烈的作品《化學與農業(yè)》出版了,人民出版社寄來320元稿費。當時這是一筆巨款,取錢時連銀行都轟動了。收到稿費,葉永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兩個兒子買了新書包,給妻子買一套新衣服。
1979年6月,上海市政府特意給他們分配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新房。創(chuàng)作條件改善了,葉永烈的創(chuàng)作勁頭也更足了。不久,他創(chuàng)作的《小靈通漫游未來》得以出版,一下子印了300萬冊,成了超級暢銷書。1980年,《小靈通漫游未來》榮獲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獎——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chuàng)作一等獎。緊接著,葉永烈導演的電影《紅綠燈下》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
葉永烈進入了創(chuàng)作黃金期,他更加忙了,楊惠芬成了他的后勤部長,招待客人、接聽電話、收發(fā)信件,都成了楊惠芬的工作。不僅如此,她還經常為葉永烈整理書稿,抄錄稿件,兩人還給這工作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做“男女雙打”。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兒子紛紛成家,晚年的葉永烈和楊惠芬,又變成了二人世界。但年歲漸長,他們相繼遭受病魔的襲擊。
1990年,葉永烈由于視網膜脫離接受手術,術后醫(yī)生囑咐3個月內不得看書、寫作、外出。楊惠芬發(fā)明了“錄音法”,她讓葉永烈口頭敘述錄音,自己幫他整理成文字。
2004年和2013年,楊惠芬曾兩次發(fā)生意外導致左腕和腳踝嚴重骨折,葉永烈細心照料楊惠芬,為她訂下一天一杯牛奶、一份酸奶補鈣,還買了好多雙半高筒的皮鞋。
除生活上互相照顧外,夫妻兩個都愛旅游,葉永烈去哪兒,都帶著楊惠芬。晚年的兩人,足跡遍布世界上許多國家,他與她同撐一柄“雙人傘”,并肩走過人生歲月,直到白發(fā)蒼蒼,直到生命盡頭……
(摘自《戀愛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