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堯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談及訴訟契約的定義,國內(nèi)外說法不一,國外的觀點主要有:第一種觀點認為:“訴訟契約是以產(chǎn)生訴訟法上的效果為直接目的的當事人之間的合意?!钡诙N觀點認為:“訴訟契約是私人之間以直接或間接地對現(xiàn)在存在或?qū)沓霈F(xiàn)的民事訴訟或強制執(zhí)行施加某種影響,引發(fā)法律效果為目的的合意?!钡谌N觀點認為:“訴訟契約是原被告之間在裁判之外成立的具有訴訟法上效力的合意?!眹鴥?nèi)的觀點主要有:第一種觀點認為:“當事人之間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就現(xiàn)在或?qū)戆l(fā)生訴訟法上或強制執(zhí)行法上一定之法律效果為目的,所成立的法律行為稱之為訴訟契約。”第二種觀點認為:“訴訟契約是指當事人采取協(xié)議的形式實施的訴訟行為?!?/p>
從上述學者的討論中可以看出,關于訴訟契約的定義,理論界暫未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而是處于“各說各有理”的狀態(tài)。即便如此,但為了更好地對本文進行研究,筆者認為,民事訴訟契約是指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就相關的程序事項所達成的,能夠產(chǎn)生訴訟法上效果的合意。在此基礎上,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民事訴訟契約化的正當性進行分析。
所謂的民事訴訟契約化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立法者在思考民事訴訟制度的創(chuàng)設、修正和補充時,應秉承一種尊重當事人契約自由的理念在制度構建上有意識、有計劃地植入當事人主導性因素,讓當事人逐漸在民事訴訟中享受更多的權利與自由,從而實現(xiàn)民事訴訟模式從“職權主義”到“當事人主義”的發(fā)展、促進程序公正。值得強調(diào)的是,筆者所謂的“民事訴訟契約化”并非一個絕對的概念,推行“民事訴訟契約化”并不意味著當事人可以就所有的訴訟事項達成訴訟契約。筆者談及的“民事訴訟契約化”是相對傳統(tǒng)的民事訴訟制度而言的,在傳統(tǒng)的民事訴訟中,糾紛當事人的契約自由受到諸多限制,其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可達成的訴訟契約并不多,鑒于此,筆者認為,我國的民事訴訟法應當擴大當事人契約化范圍、提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主導能力。值得強調(diào)的是,民事訴訟契約化并不是簡單地對訴訟契約的效力和價值進行肯定,而是出于對當事人自由處分權與程序選擇權的肯定,從而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程序利益、促進程序公正。從新時代市場經(jīng)濟與法治發(fā)展的層面來看,民事訴訟契約化符合這一時代的認知水平和發(fā)展需要,且呈現(xiàn)出一種必然的趨勢。
民事訴訟最根本的功能在于能夠幫助當事人有效解決糾紛,那么,其該如何有效地解決糾紛呢?筆者認為,立法應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fā),充分尊重當事人的契約自由,理由在于:第一,民事訴訟制度制定的初衷在于能幫助人們有效地解決糾紛,而不是單純地追究違法者或違約者的民事責任,若雙方當事人能夠在訴訟前或訴訟中通過訴訟契約的方式以解決糾紛,這不僅實現(xiàn)了當事人對實體利益的維護,也體現(xiàn)了當事人對程序利益的處分;第二,根據(jù)我國《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當事人在訴訟的過程中享有一定的程序處分權和程序選擇權,這是立法對當事人的尊重,也是實體契約精神在訴訟領域的進一步延伸,當事人之間達成訴訟契約是其自由處置自身利益的充分體現(xiàn),因此,國家應當尊重,這不管是對于國家,還是當事人,都是十分有利的。
國家在構建民事訴訟制度時,會盡可能地考慮實體公正和程序正義的有機統(tǒng)一,也會兼顧訴訟效率,但如同我們不能只為人們的穿著設計一種或幾種衣服一樣,因為每一個人對衣服的風格、款式的需求都存在差異,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自身訴訟利益的需要也是千差萬別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盡管人們經(jīng)常選擇以過訴訟的方式解決糾紛,但其也希望能夠選擇一種符合自己需求的程序和方法進行,我們不能強迫其一定要按照某一統(tǒng)一的方式進行,因此,我們應該保障當事人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行使自己的程序選擇權,賦予其更多、更靈活的選擇空間。筆者在此舉個例子來說明,例如,根據(jù)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一審法院作出裁判之后,若一方當事人或雙方當事人不服,都可在法定的期限內(nèi)提起上訴。那么,雙方當事人可否能事先達成“不上訴契約”,約定雙方均不能上訴呢?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分析:第一,《民事訴訟法》作為公法,其既要考慮當事人利益,也要考慮國家利益,若認可雙方當事人達成“不上訴契約”,很有可能會阻礙國家公權力的運行,從而損害司法權威;第二,民事訴訟制度設立的根本在于能幫助糾紛當事人解決私人糾紛、維護其合法利益,因此,立法應尊重當事人的真實意愿。在現(xiàn)實生活中,若一方當事人不愿與另一方當事人達成“不上訴契約”,其可以直接拒絕,但若雙方都十分愿意,那么,我們又何必對這種契約加以限制呢?盡管在現(xiàn)實中人們達成“不上訴契約”的可能性很小,但不可否認它的存在,既然其有可能存在,我們就應予以認可。
在民事訴訟中,根據(jù)意思自治原則的要求,雙方當事人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志對其程序利益進行處分,但這并不意味著當事人可以隨意簽訂訴訟契約以改變法律規(guī)定,因為我國《民事訴訟法》屬于公法,其性質(zhì)直接對訴訟契約的達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為了保證法院公權力的運行,民事訴訟契約化應受合理限制是必須肯定的。在民事訴訟中,是不是所有的當事人能夠自己處分的權利都能契約化?答案顯然不是,就當事人而言,哪些事項可以契約化,哪些事項不能契約化,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例如,當事人可否對起訴權、上訴權、再審權進行契約化呢?筆者認為,只要當事人達成的訴訟契約不違背我國《民事訴訟法》及相關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國家應當對其予以認可。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事人之所以會簽訂訴訟契約往往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訴訟契約的達成與實現(xiàn),意味著法律預先規(guī)定的某些程序或事項或?qū)l(fā)生改變。民事訴訟法作為公法,既涉及糾紛主體的利益,又涉及裁判者的利益,因此,司法機關在辦理案件時不僅要考慮糾紛的一般性,還應兼顧公正與效率的統(tǒng)一,例如,法院在審判民事案件時,除了要保證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之外,還得考慮訴訟效率。在民事訴訟中,為了保障公權力的正常運行,當事人的契約自由應受到一定的限制是不言而喻的,例如,雙方當事人不能通過訴訟契約來改變上訴期限、級別管轄、審理期限等。綜上所述,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契約自由并不是無限制的,其必須受到合理的制約,即當事人必須在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內(nèi)達成訴訟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