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心理學會
2020年1月中下旬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斷蔓延,防控形勢日益嚴峻。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1月25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專門會議,對疫情防控特別是患者治療工作進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動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工作,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河南省委、省政府緊急行動,多次召開專題會,及時作出防控部署,并于1月25日啟動了河南省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后盾就是支持。根據(jù)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全省上下都在為防控疫情積極貢獻力量,作為專業(yè)的心理學工作者,我們深知此次疫情是重大社會應激事件,不僅對社會大眾造成身體損害,也會給不同人群帶來各種心理沖擊。在全省范圍內(nèi)開展心理支持援助工作,調(diào)節(jié)大眾情緒,避免社會恐慌,維護人民群眾心理健康,我們責無旁貸。
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加強輿論引導,增強群眾自我防病意識和社會信心”的決策部署,根據(jù)河南省疫情防控工作“十個堅決到位”,積極響應“輿情引導要堅決到位,引導公眾科學認識疫情”的工作安
排,我們緊急聯(lián)合省內(nèi)多位心理專家,組織研討,針對此次疫情的特點,設計了包括66個題目的社會調(diào)查表,對河南省民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信息獲取”“認知與辨別”“預防知識”“身心狀況”“非理性傾向”“心理援助需求”和“參與防治意愿”等七個方面進行調(diào)查。該調(diào)查主要通過手機微信平臺進行,自1月27日17時上線以來,截至1月29日17時,河南省共有16604人作答,刪除答題時間過短等無效樣本后,共獲得有效樣本數(shù)13541人。全省18個地市皆有分布,平均每地在750人左右,其中信陽最多,為2050人,漯河最少,為237人;平均年齡32±11歲,最大77歲,最小16歲;男性占32%,女性占68%;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1.7%,大專文化程度占20.4%,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7.9%。通過對13541人作答結果的評估和統(tǒng)計分析后,得出河南省社會心態(tài)的總體判斷:當前,河南省民眾對疫情高度關注,防控知識知曉率高,預防措施執(zhí)行到位,團結凝聚齊心抗疫,但部分民眾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上的身心癥狀和非理性行為(傾向),有接受心理援助的需要。
(1)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信息來源。74.4%的民眾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相關信息,21.1%的民眾選擇通過電視獲取信息,2.5%的民眾主要依靠社區(qū)通知(如居委會、村鎮(zhèn)廣播等)來獲取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信息。
(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信息關注度。78.6%的民眾每天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信息的關注時長大于20分鐘,接近三成的民眾(28.3%)每日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信息的關注時長則超過了1個小時。
(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信息鑒別度。66.3%的民眾知道如何辨別謠言和實情,33.7%的民眾認為不具備對謠言和實情進行有效甄別的能力。
(1)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癥的認識。95.4%的民眾認識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一種傳染病,93%和93.7%的民眾知曉該肺炎的潛伏期和傳播途徑,但只有75.6%的民眾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癥與普通感冒的癥狀區(qū)別。
(2)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認識。94.2%的民眾清楚了解目前的疫情狀況,但只有69.5%的民眾了解該疾病的研究進展;僅有18.8%的民眾認為疫情得到了控制,另有13.8%的民眾認為疫情呈全面爆發(fā)態(tài)勢,46%的民眾認為疫情處于持續(xù)發(fā)展階段,21.5%的民眾認為疫情處于潛伏期。
(3)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害的認識。99.1%的民眾都認識到該疾病具有較高的傳染性,77%的民眾認為該疾病有一定的致死率,86.2%的民眾認為該疾病可被治愈。
(4)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初始反應。89.3%的民眾在面對疫情時或多或少會感到恐慌。排名前十位的心理感受分別是可怕、恐慌、害怕、恐懼、恐怖、緊張、人心惶惶、傳播、危險、傳染。
(1)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日常行為的認識。59.9%的民眾堅信佩戴口罩是預防疾病傳播的有效方法,96.2%的民眾在外出時都會佩戴口罩;84.4%的民眾了解正確洗手的步驟;84.2%的民眾認為親友聚會是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風險行為。
(2)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方法有效性的認識。大部分民眾認識到外出帶口罩、減少“串門”與聚會、注重個人衛(wèi)生、減少外出娛樂和避免乘坐公共交通等方法預防的有效性。但有19.7%的民眾錯誤地認為使用保健品和藥物可以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染。
(3)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預防意識與行為。當民眾自身出現(xiàn)發(fā)熱或咳嗽癥狀時,依照國家衛(wèi)健委的建議判斷,77.6%的民眾具有預防意識并能夠采取正確的行動,其中42.5%的民眾選擇去附近的醫(yī)院或衛(wèi)生所檢查,35.1%的民眾選擇自行隔離觀察,0.6%的民眾選擇向他人求助。但同時還有20.7%的民眾選擇直接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定點醫(yī)院,1.1%的民眾選擇靠自身治愈,這都屬于不恰當?shù)男袨椤?/p>
(1)身體狀況。絕大部分民眾無明顯的身體不適。只有2.5%、3.9%的民眾表示自己的食欲、腸胃功能變差,但有6.8%的民眾表示睡眠質(zhì)量變差??偟膩碚f,96.7%的民眾認為自己身體狀況很好。
(2)心理狀況。有31.6%的民眾認為自己所處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比平常更不安全,32.6%的民眾表示無法和以前一樣安心學習和工作。43.9%的民眾表示精神緊張,19.0%的民眾表示自己情緒低落,13.2%的民眾比較焦慮,表現(xiàn)出強迫行為傾向。目前,河南省89.3%的民眾認為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
(1)非理性思維。23.6%的民眾懷疑自己感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31.2%的民眾希望離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區(qū),到安全的地方去;58.7%的民眾戒備與人接觸;10.6%的民眾懷疑周圍的人可能就是病毒感染者;20.4%的民眾有其他疾病也不愿去醫(yī)院。
(2)非理性行為。32.9%的民眾儲備了過量的食物和藥品,50.6%的民眾控制不住去搜尋疫情相關信息,24.3%的民眾強迫自己每天測量兩次以上的體溫。
(3)主要擔憂。出現(xiàn)非理性思維和行為,主要還是源于對疫情的擔憂。河南省民眾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個人的身體健康(61.6%)、生活資源供給(12.3%)以及社會資產(chǎn)損失(10.4%)上。
(1)民眾心理援助需求意向。78.8%的民眾認為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防治過程中需要心理學的力量參與,24.3%的民眾希望得到心理援助,69.5%的民眾認為自己知曉獲得心理援助的途徑。
(2)民眾心理援助需求內(nèi)容。63.7%的民眾最想咨詢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醫(yī)學問題,36.3%的民眾想咨詢一些負性情緒、強迫性思維或非理性行為與軀體化癥狀相關的心理問題。具體來說,10.8%的民眾想咨詢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關的負性情緒,如:恐慌、焦慮、害怕和恐懼;17.2%的民眾想咨詢擔心自己和家人被傳染的強迫性思維,如反復確定自己是否被傳染了疾??;2.2%的民眾想咨詢關于非理性行為和軀體化癥狀的問題,如囤積藥品、茶飯不思,腸胃功能紊亂;6.1%的民眾想咨詢關于被隔離引起的疑慮、恐慌、憤怒、孤獨、寂寞、無助等情緒問題。
(3)民眾心理援助工作部門。34.6%的民眾贊同由心理學學術團體承擔,24.7%的民眾認為應由健康教育專業(yè)機構承擔,22.5%的民眾表示該由衛(wèi)生部門承擔,10.2%的民眾提出由大眾媒體承擔,8%的民眾認可教育部門或者民政部門承擔心理援助。
非常時期,社會大眾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意愿不僅是社會正能量的體現(xiàn),更是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98.3%的民眾表示愿意在疫情防治期間從事義務工作;99.4%的民眾愿意為保持社會秩序穩(wěn)定做出自己的貢獻;99.7%的民眾愿意積極配合政府的疫情防治工作。
3.1 高度關注疫情信息。河南省民眾主要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社區(qū)通知等渠道獲取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信息,但在信息甄別方面稍有欠缺,約三成的民眾不具備對謠言和實情進行有效甄別的能力。
3.2 防控知識知曉率高。普遍知曉該疾病的癥狀、潛伏期、傳播途徑、危害性等知識,但在相似呼吸道疾病的辨別、疫情的發(fā)展態(tài)勢、死亡率等知識方面需要加強;部分民眾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心態(tài)。
3.3 預防措施執(zhí)行到位。河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到位,民眾執(zhí)行程度高,總體上較好地踐行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方式方法,但有部分民眾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仍心存疑慮,信心不足。
3.4 身心機能反應正常。當前疫情下,河南省民眾身體狀況較為正常,但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面對突發(fā)疫情事件,出現(xiàn)應激反應是正常的,但心理應激在短期內(nèi)如果沒有得到合理調(diào)節(jié),長期存在的話(超過1個月),就會影響正常的心態(tài),損害身心健康。
3.5 適度非理性待調(diào)整。疫情面前,河南省民眾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擔心、疑慮、戒備、逃避等非理性思維和固執(zhí)、沖動、強迫等非理性行為,對這些非理性的過度憂慮和無效的行為不加干預的話,將會加重緊張情緒,進而影響他人,造成不必要的社會恐慌。3.6 心理防護必不可少。隨著疫情加劇,負面情緒的蔓延、累積對疫情防控的大局極為不利,近八成民眾贊同解決心理問題與防控疫情都很重要,四分之一的民眾有心理援助需求,民眾建議由心理學學術團體、健康教育機構和衛(wèi)生主管部門共同承擔這項工作,但心理援助的獲得性有待提高。
3.7 眾志成城齊心抗疫。多難興邦,疫情讓民眾變得更加團結,增加了社會凝聚力,河南省民眾參與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意愿強烈,都愿意積極配合政府工作,為疫情防治和保持社會秩序穩(wěn)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4.1 信息傳播方面。一是繼續(xù)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與電視等大眾傳媒在傳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信息渠道中的主力軍作用,同時,兼顧特殊人群需要,發(fā)揮社區(qū)在信息傳遞中的作用,確保民眾擁有及時獲取疫情信息的有效渠道。二是要注重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渠道的獨特作用,如發(fā)揮紙質(zhì)媒體信息來源的作用,開設連續(xù)專欄,發(fā)出權威聲音,供新興媒體轉載傳播,快速傳播關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準確信息,以事實擊退謠言,減輕民眾分辨信息的負擔。三是要擴大優(yōu)質(zhì)網(wǎng)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如優(yōu)質(zhì)網(wǎng)絡課程、影視作品(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分散民眾注意力,降低對疫情的過度關注,以輕松愉快的方式減輕其心理負擔。
4.2 知識普及方面。一是在繼續(xù)普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知識的同時,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廣泛宣傳介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癥與普通感冒的區(qū)別,以減輕民眾的焦慮感;二是邀請權威專家,介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fā)展演化歷程,以減輕民眾心理上的不確定感;三是加強心理常識普及力度,向民眾傳遞在災難和疫情面前,恐慌、害怕等心情是正常的應激反應等理念。四是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發(fā)揮電視媒體信息全面的作用,策劃專門欄目,常態(tài)化播放有關抗擊疫情,防控疾病,疏導心理的普及性、操作性內(nèi)容,提高知識傳播普及效用。
4.3 應對措施方面。一是在繼續(xù)普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知識的同時,增加預防措施效果的宣傳,如正確選擇和佩戴口罩對預防疫情作用重大;二是重點宣傳介紹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等癥狀或普通呼吸道疾病時應該采取的措施,以緩解民眾緊張、焦慮的不良情緒,引導民眾理性對待疾病,既不浪費醫(yī)療資源,又防止疫情擴散;三是關注和監(jiān)測民眾對科學研究結果片面性的理解和認識,及時邀請權威專家跟進解讀,提醒民眾目前還沒有專門用于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避免造成不必要恐慌和搶購。
4.4 身心維護方面。一是在做好疫情防治工作的同時,號召大眾保持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和穩(wěn)定的生活狀態(tài),維持合理的作息時間與日常的飲食習慣;二是鼓勵開展居家運動,通過各種媒體渠道介紹傳授一些適宜在家中開展的運動;三是當出現(xiàn)焦慮、抑郁、煩躁等情緒時,引導大眾采用積極的情緒宣泄方式,如向家人傾訴、做瑜伽、練習正念太極等。
4.5 平和心態(tài)方面。一是在普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知識的同時,根據(jù)民眾的關注點不同,有側重地介紹“防”“控”“治”等方面的實例,讓民眾對疾病有直觀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理性接納事實;二是要著力保障物資供應,確保民眾的日常生活,打造堅定的抗疫信心,不加劇緊張氛圍;三是要加大政府相關臨時政策的宣傳力度,如疫情期間的醫(yī)保政策、人事和勞動關系政策調(diào)整等,消除群眾顧慮和壓力源,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
4.6 心理援助方面。一是雖然絕大多數(shù)民眾自評心理健康狀況與平常一樣,但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因此有必要對公眾的恐慌情緒給予關注,及時向公眾傳播新型冠狀病毒的病理知識和預防手段,同時傳播心理健康知識,以科學專業(yè)知識來化解民眾對未知的恐慌情緒;二是邀請更多心理學專業(yè)力量,介紹疫情期間以及以往重大社會事件期間民眾心理變化歷程和有效的心理應對方式,進行心理公益宣傳,并開通更多的心理援助熱線,以使公眾有渠道來獲取心理學知識,使其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有效控制自身不良情緒,防止社會性恐慌的發(fā)生;三是注重生理與心理的密切聯(lián)系,在疫情面前須著重發(fā)展醫(yī)療,在加強醫(yī)學救助知識支持的同時關注社會心理,但拒絕夸大心理援助功能,將心理援助作為醫(yī)學救助的輔助手段,以預防后期社會不良心理氛圍的產(chǎn)生;四是在心理援助工作部署時,應考慮到公眾對其專業(yè)性的認可度,充分參考心理學學術團體和健康教育專業(yè)機構的建議與意見,同時多個部門協(xié)同傳播心理專業(yè)知識,以期營造更加積極健康的社會心理氛圍。
4.7 發(fā)動群眾方面。一是擴大宣傳范圍,增強宣傳力度,強化與疫情相關的宣傳報道,全方位、多視角、大容量地反映疫情情勢、政策制定、防治進展、社會援助等狀況,鼓舞全省人民團結一致、阻擊疫情的士氣和信心。二是樹立典型形象,每一名義務工作者都是一面旗幟,通過宣傳先進典型,可以促進民眾的社會學習行為,以榜樣的力量激發(fā)民眾的社會公益行為,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營造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共戰(zhàn)疫情的社會氛圍。三是宣傳手段多元化,根據(jù)不同受眾群體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工作。除了新聞報道,還可通過影音作品提升民眾關注疫情的意識,催生共鳴與共情。如貼合年輕網(wǎng)民需求,通過開發(fā)游戲或在熱門游戲中嵌入有關內(nèi)容的手段,提升其參與感、現(xiàn)場感和親歷感,從而增強傳播過程中的裂變效應,促進其對社會公益行為的心理認同,增加其行為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