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4)
簡·奧斯汀是英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自第一部小說《理智與情感》于1811年出版后,簡·奧斯汀在文壇聲名鵲起,隨后接連出版了《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等一系列作品。這六部小說都是女性文學的代表之作,不僅因為它們出自女作家之手,更主要的是她用細膩的筆觸圍繞書中的女性展開故事,并且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個性豐滿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中,她用女性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一個個生動細膩的婚戀故事,并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女性人物角色,例如聰明機智、充滿活力的伊麗莎白,漂亮大方、內斂沉靜的簡。然而,與這些光彩四射的年輕女性相比,奧斯汀筆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同樣值得關注。這些中老年女性人物雖然已不再青春美貌,不再是社交場的焦點人物,但她們同樣各有魅力,引人關注,是奧斯汀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不穩(wěn)定外傾型性格的貝內特太太并不是一位理想化的母親,對女兒們的關愛隨著婚事可能性而變化;作為一個妻子,她頭腦愚笨,不能很好地處理與貝內特先生之間的關系。穩(wěn)定外傾型性格的凱瑟琳·德布爾夫人為人驕傲,且十分愛管閑事;但作為母親,她也是對自己唯一的女兒既疼愛又傷心。通過這兩個人物,簡·奧斯汀披露了當時代英國社會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駁斥了金錢至上的婚姻觀。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的特質理論,貝內特太太屬于不穩(wěn)定外傾型性格。這類性格的人一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多變而又敏感不安,有時會充滿攻擊性。而這從作者一開始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出:“這位太太的腦子就不那么難捉摸了。她是個智力貧乏、喜怒無常的女人。一碰到不稱心的時候,就自以為神經架不住。”[1]5
貝內特太太擁有的第一重身份是母親。也許在上文的描述下,許多讀者會認為這并不是一個像傳統(tǒng)文學中頭頂神圣光環(huán)的母親形象,這位母親具有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缺點。書中作者對她的贊賞很少,甚至有時是帶著明顯的輕貶的意味。她智力貧乏,心胸狹窄,如何把五個女兒都嫁出去而且嫁一個好人家是她日常最關心的話題,因為一旦貝內特先生逝世后,沒有財產繼承權的貝內特太太以及五個女兒極有可能失去現在衣食無憂的安逸生活,被掃地出門。書中貝內特太太對每個女兒的喜愛或者關心也是有條件的,誰能嫁給一位年輕多金的單身漢,誰就能獲得貝內特太太的疼愛?!八徽J得的是錢和錢所帶來的物質利益,根本不知道人還有一些其他的要求(感情上或心智上)也需要照顧”[2]。當伊麗莎白斷然拒絕柯林斯先生的求婚時,她勢力地勸說伊麗莎白嫁給科林斯先生,擔心如果拒絕了柯林斯先生,這位遠親會不會在貝內特先生死后惱羞成怒地把他們趕出去;當麗迪雅和威克漢姆私奔給家人蒙羞后她的反應是:“她只要聽說女兒(麗迪雅)即將結婚她就心滿意足了。她并沒有因為女兒得不到幸福而感到不安,也沒有想起她行為不端而覺得丟臉”[1]354??梢哉f在一定程度上,貝內特太太被一樁好的婚事所帶來的利益蒙蔽了雙眼,失去了一顆慈母之心,被金錢主宰了她的人生。
貝內特太太除了母親的身份,她還身兼妻子一職。作為妻子,她的性格、愛好跟貝內特先生毫無共同之處。早年年輕風流的貝內特先生與青春美貌的貝內特太太也曾情愛溫柔過,正是貪圖貝內特太太的綺麗姿容,貝內特先生才選擇了她作為自己的妻子。但婚后不久,貝內特太太就打破了他的幻想,打碎了他對幸?;橐錾畹钠谕瑑扇酥g的夫妻關系逐漸變得如死水一般。正如書中所說:“父親因為貪戀青春美貌通常賦予的表面上的善氣迎人,因而娶了一個精力貧乏而又心胸狹窄的女人,致使結婚不久,便終結了對她的一片真情,夫婦之間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早已蕩然無存;他對家庭幸福的期待,已化為泡影。”[1]278可以說貝內特夫妻二人的婚姻關系已經繞進死胡同,并且沒有好轉的趨向,但頭腦愚鈍的貝內特太太仍然毫無所覺。她積二三十年之經驗,還是摸不透貝內特先生的性格,并把貝內特先生的行為歸結于性格的古怪,而不想辦法改善二人之間日益僵化的夫妻關系。
透過不穩(wěn)定外傾型的貝內特太太的性格特點和生存狀態(tài),奧斯汀展現了女性在當時代生存的窘境并使人深思在這背后的社會根源。頭腦愚笨的貝內特太太能夠吸引到頗有頭腦的貝內特先生并且能夠讓貝內特先生心甘情愿地和她締結婚姻,這說明她在年輕時也是受過淑女教育,并且受到了社交界各位年輕未婚男子的認可。而造成貝內特太太在婚后的糟糕表現的原因不僅與她自身素質低下有關,也與當時英國社會對女性的壓抑有關。在當時代的英國,女性的地位極其低微,漢內·莫爾甚至認為“婦女不善于像男性那樣歸納概括他們的思想,她們的頭腦也不具備像男人們那樣理解重大問題的能力”[3],可以說“婦女們再沒有比在十八世紀不受尊重的了?!盵4]18—19世紀的英國,女性所能從事的職業(yè)主要是“女仆和女工這些被中產階級婦女認為不體面的下層婦女職業(yè)”[5]16,而長子繼承權又剝奪了她們的經濟來源,那么剩下的一條路就是一段好的婚姻。而這也就能解釋為何貝內特太太在婚后對女兒們的疼愛是有條件的,并且隨著婚事的可能性而變化。并且在當時,年輕的未婚女子學習才藝也是服務于求偶的目的,給自己的婚姻增加籌碼。她們學習唱歌、跳舞、縫紉等才藝,并且接受社交禮儀規(guī)范的教育,以求釣到一個金龜婿。但由于長期處于一種精神壓抑的狀態(tài),婚后婦女們會有一種解放了的想法,自然那些帶有功利性目的的淑女教育就不再需要時刻遵守,她們也漸漸回到最開始未進入社交界的狀態(tài)。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代的男性是走進了當初自己為自己挖的陷阱,就像貝內特先生。
再者,“1825年后,不識字的人比識字的人結婚更早,尤其是不識字的婦女?!盵5]21正如書中不穩(wěn)定外傾型的貝內特太太,婚后淪為生育工具的婦女變得沒有自我,與丈夫之間的關系又不盡如人意,她們的精神世界空虛,漸漸變得更加無知和庸俗。而當時代女性生活悲劇的根源正是當時男性至上的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女性逐漸喪失發(fā)聲的權利,淪為男性的附屬。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的特質理論,凱瑟琳·德布爾夫人屬于穩(wěn)定外傾型性格。與不穩(wěn)定外傾型的貝內特太太相比,凱瑟琳·德布爾夫人雖然同為外傾型性格,但性格較為穩(wěn)定。這類性格的人通常開朗、善交際、健談以及具有領導力。
小說中凱瑟琳·德布爾夫人的第一次出場與《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的出場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凱瑟琳·德布爾夫人第一次是出現在柯林斯先生給貝內特先生的來信中。之后這位夫人并未露面,但在柯林斯先生與貝內特一家的交談中頻繁出現,并且柯林斯先生以極其虔誠、尊敬的態(tài)度多次奉承這位擁有高貴地位與大宗財富的女恩主。例如“他碰上了這樣一個女恩主真是幸運,凱瑟琳·德布爾夫人非常照顧他的種種愿望,關心他的舒適,實在難能可貴……他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會有凱瑟琳夫人這樣好的德行,這樣的和藹可親和屈尊降貴……他認識的人中,許多人都認為凱瑟琳夫人為人驕傲,可他柯林斯只覺得她和藹可親……”[1]78。從柯林斯的奉承中,讀者能感受到凱瑟琳夫人撲面而來的貴族氣息,以及頻頻干涉他人的私事的性格特點。她為人十分驕傲,控制欲極強,愛管閑事,經常摻和進他人的生活。譬如她曾跑到柯林斯先生的家里,對他家的各種布置任意指點,“十分贊成他對住宅做出的種種修繕,甚至親自賜予指示,往樓上的壁櫥里添置幾個架子。”[1]78
在凱瑟琳夫人邀請柯林斯夫婦和伊麗莎白去羅欣斯做客的宴席后,凱瑟琳夫人穩(wěn)定外傾性性格中的領導力更是極其鮮明地顯露出來。在宴席中,她極其健談,好與人討論,愛出風頭,同時善于抓住機會掌握話語權,不接受任何與其觀點相違背的發(fā)言。但是這與她的女兒德布爾小姐相比有不小的反差。德布爾小姐單薄瘦小,面色蒼白,滿臉病容,雖說不難看,卻也不起眼。作為一個母親,凱瑟琳夫人對于自己唯一的女兒肯定是傷心而又疼愛的。唯一的女兒體弱多病,從小到大都離不開詹金森太太的照料與幫助,就連吃飯時詹金森太太也要時刻觀察注意唯恐德布爾小姐有什么不舒服。對一位母親來說,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是最大的愿望,但對于凱瑟琳夫人來說她唯一的女兒臉色蒼白而又孱弱,因此她更加盡心盡力為自己的女兒謀劃未來。秉承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她耍弄手段,從中牽線,力圖將自己女兒和達西先生配成一對。不料達西中意的女人是家室、人脈各項資源都不如德布爾小姐的伊麗莎白,于是她不惜親自出馬去威脅伊麗莎白放棄達西,同時又在達西面前惡語中傷女方。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她的這一行為恰恰促成了這對年輕人的結合,讓二人放下了各自的傲慢與偏見,互相傾訴心中的情意。若是以傳統(tǒng)的觀點來看,凱瑟琳夫人形象是惡的,她為人高傲,生性跋扈,意圖破壞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但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她的惡是相對的,當企圖破壞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時,她的這一系列行為的確令人不齒;但作為一個母親,她的這種行為源于她希望為自己的女兒安排一個好的歸宿,為了女兒以后的幸福著想。
通過凱瑟琳夫人,簡·奧斯汀駁斥了金錢至上的婚姻觀。簡·奧斯汀時代的人認為“在談婚論嫁時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金錢與門第,感情排在其次,甚至可以置之不理”[2]294。他們堅定地認為“這是一個眾所公認的真理,那就是一個富有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盵1]2但是往往這些重視金錢與門第的行為往往伴隨的是負面的、不好的后果。凱瑟琳·德布爾夫人在聽聞達西與伊麗莎白婚戀的傳聞后,氣沖沖地上門興師問罪,最后反而是促成了男女主人公的結合。她對女兒的婚事十分熱心,以至于時常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交禮儀的行為。結果不僅使自己顏面盡失,而且給自己的女兒們抹黑,反而成為女兒們婚姻路上的絆腳石。
金錢至上的婚姻觀恰恰反映了當時代社會對女性的壓抑與嚴苛要求。在簡·奧斯汀生活的年代,女性沒有繼承權,經濟上無法獨立。結合當時的時代環(huán)境,年輕女性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就是找一個如意郎君,締結一門可靠的婚事。再者,除了擁有財產繼承權的長子,同階層的未婚男子“經過漫長個人奮斗并獲得穩(wěn)定經濟來源后,他們已不再年輕,且常在有姿色的女仆或女工中尋找妻子”[6],因此年輕女性們婚戀的壓力愈發(fā)加大。結婚后,女性又淪為生育的機器,喪失話語權,依附于男性,成為男性的附庸。當時代的女性長期處于這種壓力下,從身體到心靈都飽受傷害,逐漸變得壓抑而又扭曲。通過這些中老年女性形象,簡·奧斯汀不僅譴責了19世紀金錢至上的婚姻觀,而且批判了造成女性長期沉默失語的社會根源即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奴役。
簡·奧斯汀小說的魅力不僅來源于一系列年輕、充滿活力的年輕女性,也體現在一群性格鮮明、充滿藝術魅力的中老年女性,例如為人驕傲,愛管閑事但疼愛女兒的凱瑟琳·德布爾夫人,愚蠢可笑,整日操心女兒們婚事的貝內特太太。雖然她們具有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種種缺點,但她們在奧斯汀的筆下都充滿了生活的氣息。通過這些居于次要地位的中老年女性形象,簡·奧斯汀揭示了一系列有關婦女的社會問題,展現了女性在當時地位低下的社會現象,并點破了造成這種現象的社會根源即父權制社會的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