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階層——士,他們屬于貴族,只是這個貴族比較特殊,沒有封地,沒有家臣,只是一種身份而已。他們受過屬于貴族的教育,這使他們擁有了不同于平民的才學和智慧,又因為一無所有,他們被逼迫只能去周游各國,憑借自身的才學智慧去博取功名。這種特殊的身份,讓他們具有獨立的自由,也使他們具有了某種責任擔當意識。他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他們以純粹自由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社會中;他們以其獨立的人格,在社會邊緣守望文化。這個特殊的群體,每當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時,就特別忙碌。他們心懷天下,在亂世當中卓爾不群,熠熠生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華彩篇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一群士人探尋著拯救社會的方法,以他們的腳步丈量游說的路程,以他們的思想闖蕩天下,儒、墨、道、法……各家思想競相綻放,百家爭鳴;孔子、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子……思想家群體出現(xiàn),成為中國歷史上哲學思想最為輝煌的時期。
而在亂世民國,在一個強權(quán)與自由并存的時代,也出現(xiàn)了一大批清流,如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李大釗、周作人、辜鴻銘、魯迅……他們似乎是諸子百家遙遠的回響,并與之遙相輝映。民國時期這一特殊群體的思想碰撞、文化變革,多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敬仰的目光,吸引著人們?nèi)リP(guān)注去研究去探尋他們的腳步,去追尋他們深刻多姿的靈魂,以至于形成一股股民國研究熱潮,相關(guān)的研究著作也是汗牛充棟,前幾年的《南渡北歸》更是掀起一波民國閱讀熱潮,一時間洛陽紙貴。但是在我看來,汪兆騫的《民國清流》在眾多研究民國的作品中尤為出眾,他以恢宏的敘事和獨到的思想,為民國清流群體作傳,使作品具有史詩級的價值和意義。
作品以時間為縱向的敘述軸,起始于1917年,終結(jié)于1927年,以這段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重大事件串聯(lián)起在歷史舞臺上展躍身姿的民國清流,形成縱橫交錯的時空結(jié)構(gòu)。從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開始,引出出任北大文科學長和教授的陳獨秀、胡適,他們率先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創(chuàng)辦《新青年》,使得暮氣沉沉的北大逐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精神高地。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nóng)、周氏兄弟等一代新型知識精英,由此登上歷史舞臺,以現(xiàn)代文明為核心的新文化運動因此轟轟烈烈地展開了。1918年,《新青年》改組為同人刊物,第一篇現(xiàn)代白話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發(fā)表,毛澤東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李大釗與胡適開展“問題與主義”的學術(shù)討論,陳獨秀、李大釗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1919年五四愛國學生運動,從黑暗中突圍出來的知識分子集體亮相,以啟蒙者和革命家的膽魄,繼續(xù)奮力開啟新時代的閘門;直至1927年北伐軍席卷江南,北伐成功,“四一二”的空前屠殺,中國政局的巨變。在這一系列歷史事件中,民國清流們或用文字或用行動,或獨當或配合,以其強烈的責任和參與意識,挑起變革的重荷,推動著中國這艘巨輪乘風破浪不斷前行。
作者不僅具有宏觀巨眼,而且也善于洞察細微,善于通過一些細節(jié)的刻畫,讓歷史的瞬間在此刻凝固,讓我們感受這一瞬間對歷史發(fā)展方向的影響。作品開篇,蔡元培走馬上任北大校長之前拜見孫中山的那一刻:“在中山先生的寓所,先生用慣有的平和語氣,精辟地分析起時局,談到教育時說:‘……你幾次出國,考察西方教育,對如何辦學自有一番宏圖大業(yè)想擇機施展,你應(yīng)該去北大,我支持你?!弊x到這里,我們也會如蔡先生般“激奮自信起來”,而作者更是在借此告訴我們,蔡元培接任的絕不僅僅是北大校長這個職務(wù),而是改變中國教育發(fā)展的重任,這是一種崇高的使命。蔡元培進入北大校園后,“突然發(fā)現(xiàn)一排校役整齊地列隊在大門兩側(cè),脫帽向他鞠躬行禮”,蔡先生見狀“也忙脫帽向他們一一鞠躬還禮”,從此形成慣例。從這件小事開始,蔡元培校長帶來的平等、民主、自由之風開始鼓蕩在北大校園,并強勁地滌蕩著整個舊中國。
書中類似的細節(jié)比比皆是,蔡元培和陳獨秀見面、陳獨秀與黃侃的寬容相對、辜鴻銘的辮子等,寫人而不失人的情趣,這些瞬間讓我們看到隔著歷史塵埃的思想者的清晰面容,一洗教科書中留給我們的刻板模樣。
如對周作人的評價,充分肯定他在新文化運動初期,尤其是在1918年的激進的思想言論,用事實寫出他投入的高度熱情;肯定他的新詩《小河》樸素清淡的鮮明風格,贊揚他在新詩形式變革方面作出的貢獻。引述《前門遇馬隊記》中周作人親歷“六三事件”及他對愛國學生的聲援支持,特別記錄了周作人“新村”運動的踐行,認為“1919年的周作人,短暫的激進,掩蓋了深藏在他骨子里的‘隱逸’,讓他成為令人矚目的政治明星”,其評價中肯而不失歷史真實。
而對胡適的評價,更讓人看到作者思想的高度、見解的深刻、斷言的大膽。他認為“胡適是位相對清醒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是最早洞悉強調(diào)平等忽視自由會帶來危險的人,也是認定只熱衷主義、不研究問題會給中國造成災難的人。后來我們對胡適只有批評,沒有研究的格局,便是這種惡果”。發(fā)現(xiàn)并肯定胡適提出的“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試金石”的見解,稱贊此見解與60年后鄧小平提出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何等相似;認為“胡適與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和文學史上并峙的雙峰”。汪兆騫先生的這些見解,引導讀者去思考、去重新發(fā)現(xiàn)、去客觀評價歷史迷霧中的種種真相,而不是讓歷史成為任人粉飾的小姑娘。
民國清流骨子里是“士”,是知識分子,作者抓住一個個歷史瞬間、一些歷史事件,再現(xiàn)他們的君子之風,最典型的莫過于“林蔡大戰(zhàn)”中蔡元培對林紓的回擊信《致<公言報>函并答林琴南君函》,蔡先生以婉轉(zhuǎn)謙和的文字,犀利卻不失君子之風,有力地回擊了林琴南對北大改革的攻擊,感動得林琴南四處登文道歉。另外還有胡適和辜鴻銘之爭以及釋然后的相互交好,胡適和陳獨秀之間的深厚友誼,同為章門的黃侃拜師兄劉師培為師的雅舉……都讓我們看到民國之“士”的風范。這一切如一股股清流,清洗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正如作者所言:“早年民國,清流的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海、飛蛾投火式的文化壯舉,寫就了中國‘士’的短暫而輝煌、燦爛的人文精神傳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