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第一中學高二(1)班
汪兆騫先生在《民國清流》中有一句精到的總結:
中國文人有放誕傳統(tǒng),民國時尤多尤烈。
平日里置身于虛擬網(wǎng)絡生態(tài)之中的人們,也不時地會撞見些“牛鬼蛇神”抑或有悖常理的“荒誕之舉”。而商家更著眼于部分人的獵奇心理,費盡心思反復發(fā)掘、勾勒,打造出一條上下游齊備的完整產(chǎn)業(yè)鏈。戲謔與輕佻的話語系統(tǒng)不斷消解著傳統(tǒng)的嚴肅語境,而公共視線中那些反復申說“嚴謹”“審慎”之士,卻常常被諷以“偽君子”,牢牢貼上“不合群”的社交標簽。這似乎預示著當下的一種“萬物皆可戲說”的輿論生態(tài)已然構建完成。人們不再關心事實的原貌,只有“可消費”的“半真相”才能博得關注。
當代社會,《娛樂至死》中“文化成為一種滑稽戲”描述的情境,似乎正在咫尺之處上演。
相較于當下戲謔招搖的滑稽戲,民國時期新潮學者、報人以及國學大儒的放誕卻更有其獨特的時代內涵,昭示著背后更為深刻的嚴肅意義。人們也可以從中更為明晰地認識到,當下的社會中為什么“戲謔”盛行——一路走來,我們究竟遺失了什么。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或可作為當時軍閥割據(jù)局面的真實寫照。然而于此“刀光火色衰微”中,“生在南洋,學在西洋,仕在北洋”的怪才辜鴻銘仍舊甩著舊時代的發(fā)辮,唱著《馬賽曲》穿梭于花街柳巷“八大胡同”;袁世凱歿命,政府下令居喪三日,辜鴻銘卻串胡同、搭戲臺,聽著花花綠綠的生旦凈丑唱戲唱得熱鬧非凡。
與一味執(zhí)著于牢騷抱怨的積憤積憂者不同,辜鴻銘“不怨天,不尤人”,以歡騰當頭迎擊壓抑的緘默。有別于醉生夢死之輩的頹靡,他時刻清醒,并憑借其“怪才”想方設法對黑暗的現(xiàn)實予以別出心裁的反諷式回擊。薩義德《知識分子論》中曾論及:“知識分子不必是沒有幽默感的抱怨者?!惫鉴欍懙摹胺耪Q”是一種更為高明的頑童式反抗,而民族情結與廣博學識自然而然成為他有力的錐刺,笑中帶罵地直直對著那真正荒誕的暗幕刺將去,麻利、輕松。著名教育家張中和先生曾如此評價辜鴻銘:“我想,如果說這位怪人還有些貢獻,他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在舉世都奔向力和利的時候,他肯站在旁邊喊:危險!危險!”辜鴻銘拖長辮教訓毛姆,章太炎將袁世凱授予的勛章做扇墜,金岳霖與雞共舞,這種種行為所代表的是一種清醒而又睿智的放誕,借以蔑視愚昧與不公。
民國時的論戰(zhàn)則是另一種“放誕”,顯得更為有條理,其勢尤大。反觀當今輿論場上的種種怪象:情緒取代理性,零星小事便上綱上線,部分人熱衷于追逐“樸素正義觀”,進而使勁將事實、真相推開,于是滿屏充斥無所依憑的觀點,情緒過載引發(fā)的戾氣久久難以消散開去?!叭f物皆可杠”與“萬物皆可盤”徹底重塑了“擺事實,講道理”的典型話題生態(tài),這一變化在前段時間的“肖戰(zhàn)事件”中也稍露端倪。
胡適在答章士釗的信中提到“但開風氣不為師,龔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開風氣人,愿常相親不相鄙”,為我們描摹了民國論戰(zhàn)的真實景觀:在“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jiān)獄,出了監(jiān)獄就入研究室”的奮進不舍與“推倒一時豪杰,擴拓萬古心胸”的豪氣壯闊之間,清晰可見清流們“君子立論,宜存心忠厚”的平和心胸。在所謂的“文人相輕”的刻板認知之外,更有“文人相惜”的人性關懷,這一份寬和大度也是當今幾近不堪的“情緒戰(zhàn)場”上所真正稀缺的。論辯從來只為反思,而非滋長對立與沖突。
從其實質上審視,這種“放誕”反映的其實是一種“赤子其人”的真性情的流露,即《孟子·離婁下》中提及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當時以蔡元培、胡適、錢玄同、陳獨秀、李大釗和魯迅等為代表的一批民國知識分子,于此新舊交織的變局之中,發(fā)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吶喊,以極具個人特色的方式“相與鏖戰(zhàn)公敵,以放一線光明于昏天黑地之中”。放誕中略顯戲劇性的成分只是特殊時代附加的奇異色彩,去色揭幕后,卻是一代知識分子的赤誠良知——胡適曾言“做好人是不夠的,須要做奮斗的好人”,他們并未選擇明哲保身,而是以身試烈火,在震蕩的時代作文化漫游、文化守望,昭示他們的文化存在和文化思考的獨立意義。
我們常常呼喚“時代巨人”,似乎其所居甚遙,被一道萬仞深溝與當下時代分隔開來,須得大聲疾呼才有聽清的可能。我們?yōu)楹问ヒ蛔熬窀叩亍?,在無休止的論戰(zhàn)中被迫輾轉——此刻已經(jīng)明了,恰如陳丹青先生在東南大學百年校慶的演講中嚴肅地提及的那樣:“我們幾代人失去了常識與記憶?!?/p>
而我們也能夠透過一代民國清流的放誕,目光放遠,越過嬉笑怒罵,看到一種“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擔當和人性良知的延續(xù)——而我深信,此種良知,正如顧城所說:
在玫瑰停止的地方,芬芳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