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嬌
統(tǒng)編教材中有很多寫人的文章。教學這類文章,容易出現(xiàn)概括內(nèi)容的方法單一、對人物特點的感受浮于表面、較少關注寫作手法等問題。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筆者嘗試將思維可視化策略應用于閱讀教學,把本來不可視的思考方法、思考路徑等通過圖式呈現(xiàn)出來,為學習寫人類文章搭橋鋪路,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很多文章里的人物、事件眾多??梢暬ぞ叩倪\用可以讓內(nèi)容梳理化難為易。
對于一些寫人類文章,學生把握起來有難度。借助關系圖,他們能快速厘清事件。
以三年級上冊《灰雀》一課為例,教學時可以這樣操作: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出現(xiàn)的角色。第二步,學生默讀、思考,用簡單的箭頭表示角色之間的關系。第三步,師生合作完成關系圖,并修改完善圖中的關鍵詞。第四步,對照關系圖(見下圖),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教師小結概括此類文章的方法。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借助關系圖,學生明確了角色的情感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提取、篩選、組合信息。這樣就降低了概括的難度,有助于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對于情節(jié)復雜的寫人類文章,教師可利用“情節(jié)梯”,幫助學生梳理關鍵事件,引導他們將梳理結果連接成句,進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以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為例,可這樣操作: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抓住起因、經(jīng)過、結果三個要素梳理情節(jié)。第二步,學生默讀、思考,完成“情節(jié)梯”的繪制(見下圖),師生展開交流。第三步,結合圖式,學生簡要地復述故事內(nèi)容。教師小結復述的方法。其中,對于“懲治惡人”這一部分內(nèi)容,學生可以再次使用“情節(jié)梯”進行二次梳理。在此過程中,遷移復述的方法,落實教學目標。
對于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的文章,用畫“情節(jié)梯”的方式來感知文本內(nèi)容是十分適合的。
很多寫人類文章是按時間順序來敘述故事的。有的敘述了同時發(fā)生的幾件事情,有的還采用插敘、倒敘等方式。這為概括文章內(nèi)容增加了難度。運用時間軸來梳理,則能讓學生撥云見日。
以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為例,概括內(nèi)容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思考:課文寫了幾件事情?為什么能快速找到這幾件事?(三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
2.出示“時光軸”。教師介紹“時光軸”的用法,學生分小組討論,并將結果填寫在作業(yè)紙上(見下圖)。
3.學生交流后,教師適時進行歸納、補充、板書。
4.按事情發(fā)展順序重新排列三件事情,了解“插敘”這一敘述方式(見下圖)。
5.連起來說說課文講了什么內(nèi)容。
以上教學步驟,重在落實“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這個單元語文要素,從而讓概括方法內(nèi)化于心。
學習寫人類文章要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舉止言行、心理活動,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思想品質。這些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運用可視化工具,能使教學事半功倍。
教學三年級上冊《手術臺就是陣地》時,在學生初讀課文的階段,很多教師都會提出“白求恩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中心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為防止提取的信息碎片化,教師可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感受和體會,嘗試完成“環(huán)繞圈”的填寫(見下圖)。
“環(huán)繞圈”整合了信息,有利于學生全面把握人物的特點,培養(yǎng)他們的整體感知能力。
教師運用“結構圖”,可以層層深入展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全方面地感受人物形象。以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為例,學生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填寫“結構圖”(見下圖),從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取信息,深刻感受梅蘭芳的民族氣節(jié)。
課堂教學切忌生硬空洞。教師可運用“天平秤”這一圖式,引導學生觸摸人物內(nèi)心。以三年級下冊《我不能失信》為例。第一步,學生自主研讀課文,尋找“天平秤”上的“砝碼”。第二步,思考宋慶齡的心理天平傾向于哪一邊。第三步,探討宋慶齡的矛盾心理。想一想,說一說:如果你是小珍,如果你是宋慶齡的同學,如果你是宋慶齡的老師,知道宋慶齡沒有守信,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在對話過程中,教師完成板書(見下圖)。
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守信所附加的隱性價值,真正明白了守信的高尚和寶貴。當生活中面臨道德選擇的難題時,學生就會堅持并踐行自己的信念。
思維可視化工具不僅能幫助學生讀懂情節(jié),感受人物特點,還能引導他們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謀篇布局等。
在課堂教學中,比例圖是一種有效的可視化工具。以四年級下冊《我們家的男子漢》為例。圍繞“文中這個四歲的男孩真的是一個男子漢嗎”這一問題,可設計以下教學步驟。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默讀第一部分“他對食物的興趣”,讀后想一想:在你的眼中,這是一個男孩子還是男子漢?學生默讀思考后會發(fā)現(xiàn),主人公是男孩子——他愛吃,吃得量多,吃得范圍廣,不愛吃青菜……但他也是一個男子漢,比如“他吃飯很爽氣”,為了吃有耐心……如果要直觀形象地表現(xiàn)他身上男孩子與男子漢的性格特點,大致上可以畫成這樣(見下圖)。
接著,學生繼續(xù)閱讀第二、三部分,通過梳理分別表現(xiàn)“男孩子”“男子漢”特征的詞句,比較兩種特征的大小比例,完成比例圖(見下圖)。
如果把目光聚焦到這幾幅比例圖上,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男孩子和男子漢的比例在發(fā)生變化。作者安排材料之精心,讓人嘆服。
最后,教師出示原文中被刪掉的兩個部分“他對父親的崇拜”“他的眼淚”,讓學生想一想圓餅圖應該怎么畫,這兩個部分放在課文哪個位置最合適。
該案例中,每一張比例圖都直觀展示了學生對主人公性格的思辨,作者的選材安排也逐漸清晰。
很多文章中,作者會有意識地以情感、心理變化等為線索,展開敘述?!靶碾妶D”可以幫助學生緊扣線索,明確作者的寫作用意。
以五年級下冊《軍神》一文為例,教學步驟如下。第一步,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按照時間組織材料,沃克醫(yī)生的心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提示:把表示軍醫(yī)心情的詞語概括后填到下面對應的方框內(nèi)(見下圖)。
第二步,學生交流、完善關鍵詞。第三步,學生借助關鍵詞,梳理主要內(nèi)容。教師小結:對于以心理變化為線索的文章,抓心理變化、變化原因,就能概括主要內(nèi)容。第四步,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表示心情的四個詞語,如果重新移動高低位置,你會如何移動,為什么”,嘗試畫一畫,之后請學生到黑板上演示。第五步,用曲線將心理活動連接起來,發(fā)現(xiàn)寫法特點(見下圖)。
課上,教師引導學生形象地感受“以情感變化為主線”的敘事手法,生成“心電圖”,從而了解本文“通過側面人物突出主角”的寫法特點。
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的內(nèi)容不難理解,細節(jié)也很生動。課文第8~18自然段回憶了李大釗被捕的經(jīng)過,運用對比的寫法,襯托出李大釗的鎮(zhèn)定、臨危不懼,是文章非常值得品味的部分。教學步驟如下。
1.請在文中勾畫出作者描寫李大釗和反動派的語句,完成表格(見下表)。
外貌人物李大釗動作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神態(tài)嚴峻敵人冷笑穿灰制服和長筒皮靴、穿便衣、穿黑制服、肥胖、滿臉橫肉一擁而入、包圍、每人拿著一支手槍、指、搜、綁、拖語言“沒有什么,不要怕”紛亂的喊叫;“不要放走一個”;粗暴的吼聲;“哼,你不認識?我可認識他”……
2.思考:對比讀,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3.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李大釗的沉著和敵人的慌亂,李大釗的正義和敵人的邪惡,李大釗的孤軍奮戰(zhàn)和敵人的來勢洶洶等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樣,李大釗高大的形象就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了。
案例中,通過表格,學生清楚了人物特點,豐滿了人物形象,明晰了寫作方法,經(jīng)歷了一次有趣的“思維之旅”。這對于深入品悟文本的內(nèi)容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學生“按圖索驥”,把每一篇寫人類課文都當成學習的最佳“例子”,探索隱含的規(guī)律,使閱讀教學化繁為簡、化難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