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營營
(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哲學博士;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研究員)
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華民族素來以重德著稱。中華美德塑造了我們特有的民族品性,成為我們戰(zhàn)勝千難萬險的精神動力??箵粜鹿诜窝滓咔榈钠D苦斗爭,充分彰顯了中華美德的力量。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仁、勇三達德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成為此次抗擊疫情的中流砥柱。
“智慧”是一種指揮之德,具有統(tǒng)攬全局、調度八方的能力。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之時,黨和國家準確判斷、統(tǒng)一調令,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使戰(zhàn)疫朝著積極的好的方向邁進。抗擊疫情過程中,黨和政府統(tǒng)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分區(qū)分級復工復產、宏觀調控經濟運行、穩(wěn)定就業(yè),保障人民生活安定,社會井然有序。當國內戰(zhàn)疫取得階段性成效時,即刻馳援其他國家。我們積極向多個國家與地區(qū)分享治療經驗,開展國際合作,為國際社會抗擊疫情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同時,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成為后期抗擊疫情的關鍵,一定要以科學嚴謹的精神守護戰(zhàn)疫成果。這個時候海關的工作就異常艱巨,要耐心而精準地對待每一位旅客,測溫、詢問、檢測并導引其前往方向。
“仁愛”是一種悲憫之德,是善行義舉的精神淵泉。在疫情肆虐之時,人人談之色變,避之唯恐不及。而有一個群體卻冒死逆行,不顧生命危險奔赴一線,他們就是以鐘南山為代表的優(yōu)秀的醫(yī)務工作者。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青絲化作白發(fā),依舊鐵馬冰河!廣大醫(yī)務工作者盡心盡責、醫(yī)者仁心,有效遏制了疫情在中華大地的蔓延。同時,全國各地為武漢捐資捐物,凸顯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幫助同胞渡過難關,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勇敢”是一種興發(fā)之德,促進善行義舉的落實。真正的勇者必須同時具備智慧、仁愛的品質,沒有智慧的勇敢是蠻干,沒有仁愛的勇敢是爭強斗狠。在疫情期間,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沒有討價還價”。讓醫(yī)護人員及時休整以保證治療力量的可持續(xù)性,這是智慧;懂得疼愛醫(yī)護人員的疲勞與困頓,這是仁愛;親自帶領共產黨員沖在一線,這是要求言行一致的正義與勇敢。這樣的張文宏醫(yī)生,是真正的勇之大者。智仁勇三達德促使中華同胞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在抗疫斗爭中凝聚成磅礴之力。
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始終秉承睦鄰友好、協(xié)和萬邦的處世之道?!渡袝虻洹吩唬骸翱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狈Q贊堯帝弘揚美德,使宗族和睦,社會和諧,邦國友好。后來,協(xié)和萬邦的理念被歷代政治家所傳承,被應用于協(xié)調國家內部以及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
到了當代,習近平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詮釋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個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休戚與共,尤其在大災大難面前,人類的命運處于一個共同體中,應該團結一致,共同對付人類的敵人,才能最終戰(zhàn)勝災疫。2020年初,在全球暴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這種公共衛(wèi)生安全事件是對人類的共同挑戰(zhàn),需要各國攜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無國界,它所威脅的是不分國別、地域、種族、人群的全人類,人類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共渡難關。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道不遠人,人無異國。當我國防疫物資缺乏之時,世界諸多國家與地區(qū)紛紛向我國提供援助。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當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時,中國積極主動地同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國際社會開展合作和信息交流,分享毒株全基因組序列,研制成功快速檢測試劑盒,并在第一時間籌集防疫物資,緊急救援世界諸多國家和地區(qū)。同時,積極組織科研力量研制疫苗,為世界人民徹底取得抗疫的勝利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可以說,在疫情發(fā)生之后,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和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在全球性的疫情面前,不同國家、非政府組織、個體人士紛紛加入抗疫斗爭,世界各國人民凝心聚力、同舟共濟,共同為人類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馮友蘭先生曾經把人的精神境界分為四種,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混沌無知;功利境界中的人只顧追求功名利祿;道德境界中的人能夠知禮明義,與他人及社會和諧相處;天地境界中的人除了與社會相融合,還與天地萬物相融合。
天地境界是馮友蘭先生認為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張載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碧斓厥侨f物的母親,無論我們人類的工業(yè)文明如何發(fā)達,都必須以民胞物與的精神,處理好與大自然母親的關系。首先,要善待野生動物,尊重其生存規(guī)律,維護大自然的食物鏈,不獵殺野生動物,與它們在大自然中和平共處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對待家禽類動物,取之有道,用之以時,選擇人道的屠宰方式,不竭澤而漁。不虐待流浪動物,條件允許的話可收養(yǎng)。
其次,要善待植物。植物是地球之肺,人類不能無節(jié)制地砍伐樹木,要養(yǎng)護植物,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詩經·大雅·行葦》說:“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那路旁的蘆葦剛剛發(fā)芽,不要讓牛羊去踐踏它們。今天的人類很大程度上缺乏這種仁及草木的大愛情懷。超市貨架上衛(wèi)生紙消失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森林生長的速度。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相參。人類只有不妨礙天地萬物的生長變化,才能與萬物一起并列于天地之間,實現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諧狀態(tài)。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上,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生存與發(fā)展。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當美德散播于個人、國家、天地之間,災難就不僅僅是災難,也會是反思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