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石 雪
在時間面前,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感慨,尤其是女人遇到“時間+女性”話題,感慨會更多。采訪河南省南陽市第十七小學校的語文教師、班主任趙喜風的時候,便是如此,她作為教師的職業(yè)自豪感、作為“班媽”的成就感、作為女兒對父親的崇拜感、為人妻做人母的幸福感,以及人生的心酸和無助感,全都搬了出來……普通人就應該有普通人的樣兒,聊聊成長的一二三四,說說生活的苦辣酸甜,這樣才更真實。
教書先生,教書育人。但“先生”首先要是一個真實、真誠的人,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從而勇于面對自己的普通。趙喜風對此就很坦誠,她接通電話的第二句話就是“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女教師,做的都是自己該做的事情,其實,我也有很多問題需要改進呢……”謙卑之態(tài)折射了她的修養(yǎng)。
而一名普通教師做了什么事兒, 引起了眾多教育媒體的關注呢?
2020 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為保障師生的生命安全,我國大中小學校紛紛延期開學。由于疫情形勢嚴峻,2 月12 日,教育部辦公廳、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各地教育部門也為疫情期間中小學?!巴Un不停學”工作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在教育部及各地區(qū)關于“停課不停學”的相關文件指導下,學校紛紛啟動了教師網上授課,學生居家學習的教育教學方式。也正因如此,作為班主任的趙喜風也琢磨著如何幫助、引導學生更好地居家學習和生活。但寫信的初衷并不是專門為了戰(zhàn)疫而做。
趙喜風說,她是個特別喜歡念舊的人,加之從事的是教育事業(yè),又是一名小學班主任,每天混在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中間,就控制不住地想做點兒什么。于是,她就想把與孩子們在一起的幸福留存起來——“我想給每一位學生寫封信,最后出一本集子,作為永久的紀念?!睆暮匍_始,趙喜風就醞釀著“寫”了,只是,突然暴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她在“寫”的同時多了思考與責任……
而這一寫就沒敢,也沒能停下手中的筆。截止到6 月份,她的書信(戰(zhàn)疫家書)已達10 萬余字。每天寫一封信,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制”信件內容——當問及趙喜風為什么選用了手寫書信的形式來與學生做交流的時候,趙喜風激動地說:“我特別喜歡央視的《見字如面》欄目。好幾次我被感動得哭了……我覺得書信有一種特別的魅力,它能讓寫信的人修養(yǎng)身心,而讀信的人,也可以與寫信的人進行思想的交融,能靜心去感受信中傳達的情誼。當然,在網絡時代,很多人更喜歡快捷的溝通方式,而我是更喜歡傳統(tǒng)方式的人,其實寫信既是放松自我的一種方式,又是充實自我的一種途徑。此外,我還是書信的受益者。少年時,父親不在身邊,他就用書信引導和教育我;成年后,我與老公也是因信結緣……寫信真的能激發(fā)人內心真實的情感?!?/p>
聽著趙喜風老師如數家珍地羅列寫信的益處,記者問她為什么這么鐘情于“寫”?趙喜風坦言這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比較大。
趙喜風的父親趙震宇,是一名民辦教師,同時也是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氏毛筆制作工藝”的第四代傳承人。而趙喜風提到父親時難以掩飾對父親的崇拜!
“父親是我的偶像。他為人真誠、善良,對人友好,肯吃苦又愛讀書和學習。從我記事兒起,我就知道父親每天都會寫日記,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仍在堅持寫。在他的影響下,我每天也會寫日記,也堅持了很多年了。并且,我父親文筆很好……他年輕時要去陜西關中照料毛筆生意,利用空閑時間寫作,文章還發(fā)表在了當地的《漢中日報》。近幾年,父親身體大不如前,但他都不輟耕耘,寫了一本30 余萬字的書稿——《筆鄉(xiāng)軼事》,近期也將出版了。我耳濡目染父親愛讀書、愛寫作,并深受其影響?!?/p>
能有一位充滿正能量,對生活和工作充滿激情的家長,是趙喜風的幸運。對此,趙喜風回憶父親在農村任教的情景時,幸福感爆棚!
“我們家經常會有小朋友來一起寫作業(yè),父親在旁邊監(jiān)督他們,遇到不會的問題,父親都是耐心地講解。沒見他因為小朋友不會做題而發(fā)火。做完作業(yè),父親就帶著我們去河里捉魚,然后回到家把捉到的魚燉了吃......吃完飯后,大家再各回各家?,F在想來都覺得開心,覺得很美好?!?/p>
德國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 貝爾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一書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是很多教育人都熟稔在心的一句話,但要做一棵什么樣的樹去搖動其他樹?做一朵怎樣的云推動其他的云?擁有何種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趙喜風在父親這棵大樹的感召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做一名人民教師, 并腳踏實地、小心翼翼地培育著一棵棵小樹。
寫信,并不是什么英雄壯舉,更不是什么創(chuàng)新的教育方式。但趙喜風卻將“寫信”這件事兒做得深刻——疫情當前,要把災難當教材,要真正做到幫助學生在疫情期間保持身心健康。
做,就是一個“做”字,讓趙喜風的平凡顯得不平庸。
“很多人也很詫異我怎么寫了這么多信,其實,紙短信長,千言萬語都述說不完我對孩子的愛與期望?!?/p>
如今,趙喜風的書信手稿被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qū)檔案館進行了收藏,作為該地區(qū)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歷史見證。
趙喜風于1977 年 10 月出生于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qū)潦河鎮(zhèn)。1996 年畢業(yè)于南陽師范幼兒專業(yè)至今,在二十余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她逐漸有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將這些理念進行實踐、總結、反思……當面對教育話題,面對孩子的問題時,趙喜風嚴肅了起來,收起了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兒樣子,開始回答道:“我的教育理念主要有:第一,做有溫度、有記憶的教育。第二,不以學生的成績?yōu)槲ㄒ蛔非竽繕?,要從不同角度入手,激發(fā)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fā)展之路。”
如何做有記憶、有溫度的教育?
對此,趙喜風解釋道: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教師就像是列車員,學生就是小乘客。列車行進的路程是屈指可數,行駛的速度又是飛快。對此,教師們要竭盡全力地陪伴這些小乘客,盡量讓他們在沿途能看到最多的、最美的、最難忘的風景?!?/p>
在每次接到新班級后,趙喜風第一時間就是讓學生們將自己的生日和喜好寫在紙條上,然后,她會逐條整理記在本子上。除了為同學過集體生日, 她還會邀請一些情況特殊的學生到家里做客,親自下廚做一桌家庭生日宴。
“班里的學生多,我不能每個學生過生日都請到家里做客。所以,我就選擇那些有特殊問題的孩子,比如父母離異的、留守的、性格比較內向的……以此,來撫慰他們受傷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注和愛?!壁w喜風作為班主任,從2014年就開始做班級日記,曾經她為一屆二年級的學生編輯制作了《青青小草》班級日記,里面珍藏著學生們過生日時的照片、寫過的文章和喜歡的座右銘等。時至今日,這些學生已經各奔東西,但每當趙喜風拿出《青青小草》再翻看時,種種回憶歷歷在目,幸福由心底溢出。
在采訪之前,看到關于趙喜風的采訪報道,文末都會注有“照片由被 采訪者本人提供”。想來,這些照片是她刻意拍攝和留存的。對此,很多人難免會懷疑趙喜風喜歡擺拍、有心計。而趙喜風卻不以為然,她說自己就是個愛回憶的人,喜歡用照片記錄身邊的點點滴滴。她除了為學生制作班級 日記,也給自己的兒子做成長日記, 用照片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再附上作為媽媽的祝福和囑咐。
我們都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要三方協(xié)作,才能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基礎。作為一名班主任、一位母親,趙喜風的學生們親切地稱為“班媽”。一個“媽”字,透露學生對她的喜愛。
用愛澆灌師生關系,是做有溫度的教育的根本。對此,作為教師就要會換位思考——把自己當作孩子,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她在給班里宛楠同學的信中寫道:
在班里,你是老師最最不舍的牽掛。趙老師也曾經擔任你姐姐的班主任,對你家的情況了解比較詳細。還記得去年寒假去家訪,看到你們租住簡陋的房間,看到你瘦小體弱的奶奶、奔波勞累的爸爸……你爸爸是多么的辛苦不易,上要照顧體弱多病的老人,下有需要撫養(yǎng)的兒女,一家人的重擔全壓在他一個人的肩上,既當爹又當媽,還要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太不容易啦。
小楠,還記得嗎,多少次老師悄悄地把你拉在身邊:告訴你,我們很難改變原生家庭,更無法選擇父母,所以,我只能改變自己。只有自己好好學習,好好讀書,全面發(fā)展自己,才是改變命運最有效的出路。你要認識到:在成績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每次的各個學科的評價結果出來,我總是情不自禁地先關注你的,期待你能不負所望,各個學科都優(yōu)秀,各方面都能出類拔萃。
……
字字情真意切,滿是對學生的疼愛。由于趙喜風坦誠、熱情、細心和耐心,她成了學生們心中的“完美女神”,很多女學生會圍著她夸贊她:“趙老師,您的頭發(fā)又黑又順,您就是白雪公主哈,您一定和您的王子過得很幸福!”每每聽到這些話,怎能不覺得幸福呢!
一個不完美的人帶領一群不完美的人逐漸走向完美——趙喜風說要想拉近與學生的關系,要想回歸教育的本質,首先就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 此外,還要承認學生的不完美。所以, 趙喜風會告訴學生如果覺得趙老師做錯了事情,就指出來,老師會改正。
承認自己不完美的同時,趙喜風也會要求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袄蠋熅褪瞧胀ㄈ耍灰牙蠋熆吹枚嗤?。”
確實,大家都是普通人,但有很多的普通人在國家危急之時,都變成了“英雄”。趙喜風沒有沖在戰(zhàn)疫一線,卻用愛心和行動守護著孩子們。由于某些因素,趙喜風所在的班級有近百名學生,每個學生一封信,信的內容沒有重復;每天堅持寫,手寫完再敲成電子文檔,然后發(fā)給學生和家長……這就是趙喜風實踐的班主任工作的要點:第一,走進孩子的心靈。第二,要感染家長。要用心、用愛、用情去感動他們。
在疫情期間通過書信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移情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有人在,趙喜風之所以將普通的事情做得不平凡,首先是她的“毅”。
“因為疫情暴發(fā)后,寫信時,就不能簡單地和學生做回憶,還要引導學生認識疫情背后的問題,所以,我就又調整思路,將疫情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與學過的知識相結合?!比缭谮w喜風給學生松豪的信中寫道: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中華大地……中華民族經歷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在這場戰(zhàn)爭中,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們詮釋“用生命守護生命”的初心;沖鋒在前的人民警察、牢記使命的共產黨員、爭分奪秒的科研團隊、隱姓埋名的愛心人士等,他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全民戰(zhàn)“疫”就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它告訴我們要敬畏生命,堅定信念,崇尚科學。親愛的孩子,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盡量不出門,在家多通風,多喝水,勤鍛煉。
因為趙喜風的教育教學實踐符合了河南省教育廳黨組印發(fā)的《關于在全省教育系統(tǒng)開展“把災難當教材與祖國共成長”主題教育活動的指導意見》,她也被省教育廳作為抗疫模范,進行了報道宣傳。只是,少有人關注她“寫信”的教育成效到底如何?對此,趙喜風坦言,雖然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但復課后,很多學生在交流時,都表示要做鐘南山爺爺、李蘭娟奶奶那樣有擔當的人,要做能保護祖國和人民的人;要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等。也就是說學生的“偶像”被刷新了,不再是只追求演藝明星了。
除此之外,趙喜風發(fā)現,這些“書信”發(fā)揮最大效益在于疫情期間,緩解了孩子很多的焦慮問題,以及與父母的矛盾。這一點尤為明顯。所以,這也堅定了她繼續(xù)寫下去的信心,并且建議教育同仁可以將“書信”恰當地引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
如今很少有人主動動筆去寫,加上教師工作繁忙,手寫書信再轉成電子文檔的過程著實耗費精力。對此,當被問及是否有覺得很累的時候,趙喜風立刻回答:“累。其實,寫信不難,但給每個孩子寫信,而且是每天都寫,還是挺困難的,我也會覺得痛苦。但是,我轉念一想,疫情期間,我更要給孩子們做榜樣,我要堅持下去……而當我看到孩子和家長的回復時,我就覺得堅持是值得的。尤其是聽到孩子問‘趙老師,什么時候輪到我呀?’——想象孩子迫不及待的樣子,我的動力就又來了?!?/p>
可以想象,做教師的所有心酸和勞累,都被這種“信任”與“喜愛”抹平。我開玩笑地和趙喜風老師說:“老師其實很好‘哄’,是吧。一說需要你,就會粉身碎骨,勇往直前!” “是的,是的,老師們就是很單純,能讓學生喜愛自己,做再多也愿意?!彪娫捘穷^,貌似又出現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在嘰嘰喳喳地說著自己的幸福與快樂!
自2020 年2 月,澎湃網刊發(fā)了題為《戰(zhàn)“疫”中的溫暖!這位老師用家國情懷給每位學生寫信》的文章后,《一封信 一片情 一顆心——河南南 陽趙喜風老師的“抗疫家書”溫暖學 子》《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一位小學班主任給同學們的親筆信》《量身定制,“戰(zhàn)疫家書”溫暖 學子——記心系學生的南陽市第十七小學校教師趙喜風》等報道相繼發(fā)于網絡。趙喜風一時間成了眾多媒體報道的熱點,更是成了河南省乃至全國教育界的名人。對此,趙喜風老 師毫不掩飾她的高興,只是驚詫于認為自己做得很普通的事情卻在社會上、在疫情期間引起了這么強烈的反響。
“大多時候,我其實是個敢想不敢 做的人,但關鍵時刻,我還是能夠敢 想敢做的。例如寫信這件事情,我覺得是值得去做的,不是因為我因此被報道了,而是覺得收獲的比付出的要多很多?!?/p>
“現在的您也是教育名人了,對此, 沒有招來別人的羨慕、嫉妒、恨嗎?”面對人性和人心,趙喜風還是很自信地說“還好吧,至少我沒感覺到。 我覺得我人緣還是很好的。這也是受我父親影響,他總教導我要懂得‘舍’。也因此,我很少與人去計較什么,能 舍就舍了。也因為這樣,很多人都說和我在一起很舒服,而我覺得‘舒服’是對人最好的贊揚。至于成為‘名人’之說,我也沒有特別感覺,反而覺得自己更要做好工作,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不辜負孩子與家長的信任。”
做人要對自我有清晰的認識,這 樣成功的概率才更高。趙喜風對自己 的性格、能力都有很清楚的認識,但 說自己不算是成功,畢竟人到中年了, 如果還認識不到這些,就太悲哀了。 但她也很滿足地說:“我父親說‘人要舍得舍得,不要覺得當教師很累,你 要肯吃苦,能堅持,對孩子付出真心。 對孩子好,家長能看到,孩子更能感 受得到’。父親的教誨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學習了,也實踐著。所以,人到中年,我感覺自己還像是一棵向日葵,每天都面帶微笑地去學校,把快樂傳遞給別人,同時也被自己的快樂影響著!”
疫情尚未結束,但收獲的季節(jié)已經來了。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要記得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的話:“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勠力同心、銳意進取,奮力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zhàn)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偉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