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志亮
對于一個家庭而言,餐桌不僅僅是呈現(xiàn)食物的地方,也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絕佳的育兒場景。
我們怕孩子吃不飽、吃不好,或是怕孩子吃得滿地都是,就拼命地跟在后面喂,結(jié)果孩子上了幼兒園還不會自己吃飯。
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兒,早在孩子1歲左右,我們就可以試著慢慢把吃飯的權(quán)力交給孩子。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就是在一件件生活小事中培養(yǎng)起來的。
每個孩子,最在意的除了玩,就是吃。因為在意,所以不愿分享,這很正常,只不過我們做大人的常常給了孩子“唯我獨尊”的錯覺,讓孩子慢慢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從不體諒他人。很多家庭的餐桌上,常常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最差的都留給自己,有的孩子懂得感謝,但更多的孩子,是不把你的付出當回事的。
所以,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導,比如買了好吃的東西,讓孩子分給家人,他才能知道這個家,除了他還有別人。
吃飯是一個特殊的人際關(guān)系場合,在和別人的互動中,風度和涵養(yǎng)很容易顯露出來。餐桌上的禮儀,與一個人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guān)。記得小的時候,父母做了一桌好菜,剛想動筷子,就被父親呵斥:“爺爺奶奶還沒上桌呢!”在那之后,每次吃飯,我都會等到大家都坐到餐桌邊,才肯動筷。
如今的孩子,很多都不知道吃飯的規(guī)矩,吃飯時敲打碗筷,在盤中翻來翻去……家長卻見怪不怪、習以為常,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容易吃虧。
不少孩子對幸福最初的認知,往往就在餐桌上。
每天放學回家,媽媽都準備熱騰騰的飯菜在家等著,一家人圍坐桌前,聊著生活的瑣事,孩子會感到無比安心。而那些餐桌上冷清的家庭,孩子的幸福感會大打折扣。
看似簡單的幾道家常小菜,實則是父母的陪伴和呵護,也藏著一個家庭的溫度。只可惜,有的父母吃飯時,要不嘮叨孩子學習成績,要不就是玩手機,家人幾乎零互動,這種無意間的舉動,常常帶給孩子深深的失落。
一家人坐在一起,認真、開心地吃頓飯,其實就是幸福離我們最近的時候,也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