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城陽區(qū)實驗小學 李 越
常言道:“學貴有疑。”學生在學習中具備提問意識才能增強學習動力和能力。語文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需要教師培養(yǎng)學生提問意識,打破傳統(tǒng)學生無自主思考跟著教師學習的現狀,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廣闊的提問空間,打破教師占據課堂主要地位為學生細致講解課本內容的現狀,讓學生從被動聆聽教師講解轉為敢于提問和樂于提問;還須轉變自身教育思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動向學生提出問題并給予其思考的時間,促使學生獨立完成課文教學任務,此外小學生受年齡和性格因素影響,其思維和能力尚未成熟,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提問能力時經常會遇到雖然學生敢于提問,但提出的問題和所需掌握的知識價值截然不同。對此,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造提問空間,引導其找準提問方向,最大限度保證學生提問熱情。
以《黃山奇石》一課為例,有學生對黃山在哪里產生疑問,而教師則讓學生閱讀課文第一段并從中找到答案。當學生閱讀完畢后,教師繼續(xù)為學生呈現黃山奇石美景,為了刺激視覺感官,特將黃山和普通的山進行圖片對比,學生欣賞后對黃山奇特景色產生較強的探究欲望并提出問題:“黃山的景色真如圖片上一般美輪美奐嗎?”“為何與其他山相比會產生這么奇妙的效果?”從上述兩個問題中就可看出學生的興趣已被激發(fā),教師就可順勢引領學生繼續(xù)熟讀課文,從詞匯和語句中尋找出黃山奇石的奇妙點。最后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相互討論自己喜歡的奇石,其他小組就可向該小組提問:“為何這塊石頭就很奇特?它的奇特之處在哪里?”上述教學案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主體作用,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并自主探究,而教師則發(fā)揮引導和指導作用,有效增強了學生提問意識。
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提問意識時需激發(fā)學生潛在的提問熱情,在此基礎上需了解學生思維方式以及思考問題能力,并適當基于問題引導,促使學生全面投入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中。當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后就會敢于向教師提問,實現師生高效互動。
以《海上日出》教學為例,教師先讓學生畫出自己腦海中的海上日出模樣,再朗讀自己喜歡的片段,促使學生快速進入該篇課文學習狀態(tài)并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朗讀后會產生疑問:“海上日出究竟為何種樣子?”教師講解第三段課文時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討論太陽特征,部分小組經討論后提出和太陽形狀有關的問題,也有部分小組提問:“太陽是什么顏色?”在第四段課文學習中,語文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該段落并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畫,學生一邊繪畫時一邊思考:“為何作者會感覺眼前一片燦爛?”上述教學過程涉及繪畫、觀看、朗讀等多種形式,可引發(fā)學生深度挖掘課文內容熱情,更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空間,提高學習效率。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仍以教師教學為主,以致很多教師普遍認為教師就是為學生傳授知識,將自身置身于課堂主體地位。尤其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不敢提出問題,因而需要教師優(yōu)化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提問自信心,當學生具備提問自信心后就會產生敢于提問的勇氣。此外,語文教師要為學生傳授提問方法,促使提問更具有針對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從題目提問。毫無疑問,題目是一篇課文的核心,發(fā)揮著提示全文與點明中心作用。如果教師能指導學生緊扣文章題目提出適當的問題,則較易增強學生的提問能力和自信心,一定程度上也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愛提問的良好習慣。以《將相和》一課為例,學生看到課文題目會疑惑,“誰是將?”“誰是相?”“和”又有何種含義?上述問題難度適中,能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技能,更讓學生認識到提問也沒有那么難。其次緊抓課文核心內容提問。學習一篇課文的主要任務即了解文章主要內容,才能針對文章內容提出問題。以《草原》一課為例,文章講述作者首次前往內蒙古大草原時的見聞和感想并基于此贊美風景秀麗的草原風光以及各個民族間的團結友愛。教師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后就可提出“作者在草原中看到過哪些風景和人情?”“作者聽到什么?”“作者產生哪些感受?”通過問題深化對所學課文理解。最后結合字詞和語句提問。通常一篇課文中的重點詞匯和語句是該篇課文的重難點,結合此類詞句就可掌握重難點知識。以《白楊》一課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文中爸爸所說的話提出問題并深刻體會文中蘊含的情感。
總之,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學科,更是小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和培養(yǎng)學生提問意識能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課文內容,也有利于改變學生在學習中的無思考現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