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梅 方明明 王 艷 劉 平 于立成,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階段,心臟泵血功能障礙,病情反復,難以治愈,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1]。隨著年齡增長,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不斷攀升,但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2]。有資料表明[3,4],心力衰竭發(fā)展過程中,白介素、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炎性因子均參與了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及發(fā)展。而B型腦鈉肽(BNP)和血清肌鈣蛋白I(cTnI)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已經(jīng)明確,其水平變化可反映患者的心臟情況[5]。鑒于此,本研究選擇2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測定其BNP、cTnI、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和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水平變化,并分析炎性因子與心衰標志物和心功能指標的相關性,為相關炎性因子在老年心力衰竭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提供更多依據(jù)。
選擇2018-02—2020-02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作為觀察組,其診斷均符合《2014年中國心力衰竭指南更新亮點解讀》[6]中關于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其中男性101例,女性99例;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72.33±2.40)歲。再根據(jù)NYHA心功能分級,將患者分為II級組73例,III級組65例,IV級組62例。選擇同期體檢健康者11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72.13±2.37)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所有受試者或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均有咯血、咳嗽、咯痰、呼吸困難等癥狀;(2)預計生存期>6個月。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2)合并急性或陳舊性心肌梗死、心肌炎;(3)合并先天性心臟病或血管栓塞性疾?。?4)合并感染或其它免疫性疾?。?5)合并惡性腫瘤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
1.3.1心臟超聲檢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綿陽先鋒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GEVIVID)由有資質(zhì)的超生科醫(yī)師測定所有受試者LEV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DD)。
1.3.2血液學指標測定:分別采用促凝管和抗凝管采集受檢對象清晨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和血漿。血漿BNP水平采用熒光免疫法測定,試劑盒由美國BIOSOTE公司提供(批號:180122A);血清TNF-α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試劑盒由天津九鼎生化科技公司提供(批號:1701224);血清cTnI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試劑盒由浙江宏盛生化科技公司提供(批號:171105);血清IL-6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試劑盒由上海欣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批號:171216)。所有操作步驟嚴格按照儀器和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觀察組患者BNP、cTnI、TNF-α、IL-6、LVEDD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LVEF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各觀察指標水平比較
不同心功能分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TNF-α、IL-6、cTnI、LVEF、LVEDD水平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III級組和IV級組患者BNP、TNF-α、IL-6、cTnI、LVEDD水平均高于II級組,而LVEF低于II級組(t均>6.70,均P<0.01);IV級組患者的BNP、TNF-α、IL-6、cTnI、LVEDD表達水平均高于III級組,而LVEF低于III級組(t均>7.69,均P<0.01)。見表2。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BNP、TNF-α、IL-6、cTnI、LVEF、LVEDD比較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與BNP、cTnI、LVEDD水平呈正相關,與LVEF呈負相關(P<0.01)。
表3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與BNP、cTnI、LVEF、LVEDD的相關性
慢性心力衰竭屬心血管疾病的一種,隨著醫(yī)療水平的進步,患者的長期預后雖得到改善,但病死率仍舊居高不下[7]。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非常復雜,不易確診,導致患者無法及時接受有效治療。近年來,相關研究人員致力于研究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機制,發(fā)現(xiàn)大量具有較高敏感性的生物標記物,可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提供依據(jù)[8]。
“細胞因子假說”認為慢性心力衰竭中,各種異常分泌的細胞因子,參與了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發(fā)展[9]。BNP是由心臟合成、分泌所產(chǎn)生的一種心臟神經(jīng)激素,在健康人群的血液中含量很低,當心室充盈或心肌纖維受到刺激時可分泌大量BNP[10,11]。朱糧等[12]研究表明,BNP目前已經(jīng)成為國際上公認的心力衰竭標志物,將其用于心力衰竭診斷、治療、判斷預后已經(jīng)獲得臨床醫(yī)師認可。慢性心力衰竭因心臟結構受損,導致外周循環(huán)中的BNP顯著升高,且明顯高于健康人群,因此監(jiān)測血清中BNP水平可準確反映心室功能損傷程度,對預測病情嚴重程度具有指導意義[13]。cTnI為心肌特異性蛋白,被廣泛用于急性心肌損傷疾病的診斷中,正常情況下,其在機體內(nèi)含量極低,當心肌遭受損傷或刺激時,cTnI可大量釋放入血,血清中cTnI的水平越高,心室重構則越嚴重[14]。
細胞因子參與了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發(fā)展,這些細胞因子主要歸結為炎癥介導性細胞因子(TNF-α、IL-6)[14]。TNF-α為機體炎癥、免疫的重要遞質(zhì),在炎癥反應中屬于核心地位,可誘導炎性因子生成并具有刺激細胞生長的作用[15]。Besnier等[16]研究指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IL-6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群,且隨著病情加重,IL-6水平持續(xù)升高??寡准毎蜃拥钠胶鉅顟B(tài)向炎癥方向演變,可反映心功能變化。LVEF是評價心功能損傷的敏感性指標,其水平越高則表明心功能越好[17]。本研究結果結果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IL-6、TNF-α、cTnI、LVEDD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者,而LVEF則低于健康人群。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心功能分級越高表示心功能受損越嚴重。本研究將200例研究對象按照NYHA心功能分級分為II級、III級、IV級,并對比分析了不同NYHA心功能分級患者BNP、IL-6、TNF-α、cTnI、LVEF水平。結果顯示,III級組和IV級組患者的BNP、TNF-α、IL-6、cTnI、LVEDD水平均高于II級組,而LVEF低于II級組;IV級組患者BNP、TNF-α、IL-6、cTnI、LVEDD表達水平均高于III級組,而LVEF低于III級組。表明隨著心功能分級的升高,血清BNP、IL-6、TNF-α、cTnI、LVEDD的表達水平也升高,而LVEF則隨病情加重而降低。此外,本研究分析炎性因子與心衰標志物和心功能指標的相關性,結果表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與BNP、cTnI、LVEDD水平呈正相關,與LVEF呈負相關,與國內(nèi)外相關報道類似[18]。
綜上所述,血清IL-6、TNF-α水平與心衰標志物和心功能相關指標一樣可反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檢測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變化對監(jiān)測病情、評估預后亦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