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靜霞
她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語文教師,她培養(yǎng)了三代特級教師、開設公開課近2000節(jié)、著述數(shù)百萬字……她說:“樹中華教師魂,立民族教育根”是自己終生奮斗的目標、始終不變的精神追求;她說:“老師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一定要有戰(zhàn)略視野?!彼褪潜蛔u為“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于漪。
一切為民族
于漪,1929年2月出生于江蘇鎮(zhèn)江,1951年7月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教育系。求學路上,她遇到了很多好老師,也正是這些老師影響了她一生,讓她懂得了“一切為民族”。
《千家詩》《水滸傳》……家里的藏書為于漪打開另一片廣闊的世界。在薛家巷小學讀書時,她懂得了“讀書要入神,態(tài)度須認真”。可惜,沒過多久,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fā)動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之大,竟難以容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音樂課上,一曲《蘇武牧羊》帶著“祖國”“氣節(jié)”“亡國奴”這些字眼闖進了她的心里。于漪回憶:“我的愛國思想起源于小學這一堂課?!?/p>
山河動蕩、民不聊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于漪只讀到了小學二三年級,父親就開始帶著全家逃難。兩年的光景,于漪一家一直處在顛沛流離之中,她根本無法安心讀書,直到全家投奔了上海的親戚,她才得以在上海崇實小學繼續(xù)學習。
讀完小學后,于漪考入民立女中,也就是在這時候她做了個決定——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學教師,教書育人。原來是教語文的黃老師深深影響了她,黃老師講課繪聲繪色,極具吸引力,使人身臨其境。于漪覺得,引導學生求知,啟發(fā)他們從懵懂到博學,這是一件多么偉大的事情?。?/p>
1944年父親去世,家里失去頂梁柱,在母親的支持下,于漪考取了江蘇省立教育學院附屬師范學校。然而,在炮火連天的動蕩時局中,于漪輾轉讀了三所高中。江蘇省立鎮(zhèn)江中學復校后,她在此度過了高中生涯最后的一年半時光。
“求學為什么?從愚昧走向文明,就要立志為解救苦難的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正如我們鎮(zhèn)江中學的校訓,‘一切為民族……”老師激昂的話語為于漪揭示了求學的目的。目睹了日寇投彈轟炸、親歷了輾轉逃難,對于“一切為民族”這五個字,于漪體會何其深刻。這擲地鏗鏘的校訓也成為她鑄造師魂的基因。
1947年,18歲的于漪考上復旦大學教育系。在這里,她盡情地享受著知識的陽光,同樣也遇到了對她言傳身教、影響至深的老師。語文教師方令孺教授,在課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來;講世界教育史的曹孚教授,對各國教育歷史的特點如數(shù)家珍……
攻克“教學關”
于漪是1951年畢業(yè)的大學生,正趕上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實行全國統(tǒng)一分配。她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愿望,光榮地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工作頭幾年,她從事的是成人教育,直到1958年2月,才被調入上海市第二師范學校,教授歷史。于漪喜歡歷史,本身功底也很不錯,曾編著過《春秋戰(zhàn)國的故事》《明清的故事》等書籍。不過沒多久,因為工作需要,她又被派到語文的“戰(zhàn)場”上。在這里,她是一個“新兵”,漢語拼音b、p、m、f不認識,語法沒學過,連起碼的基本功都不具備。
“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懷著這樣的念頭,于漪開始了她的語文教學生涯。然而沒想到,迎接她的卻是一次無情的打擊。教研組老組長徐振民在聽了她的課之后說:“語文教學的大門在哪兒,你還不知道?!?/p>
雖然心情非常低落,但于漪卻沒有消沉下去,相反卻以此為鞭策,時刻激勵著自己上好每一堂課。她還常常反躬自?。骸澳闳腴T了沒有?‘堂在哪里?‘室在何處?你清楚了沒有?一名對學科教學不入門、不辨堂室的教師怎能稱職,怎能對得起學生?”她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語文,從語法、修辭學起,同時認真研讀從古至今的文學作品,不斷錘煉提升自己。
于漪潛心研究教學內容,在備課筆記的扉頁上,她寫下:“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睘榱酥v好每一堂課,她常常投入幾十個小時的時間來備課;為了使講課語言更規(guī)范,去口語化,她不惜把要講的每句話都背下來;為了做到胸有成竹,每天往返學校的路上,她總要“過電影”一樣,把上課內容先在腦子里放一遍……在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長期堅持下,她終于攻克了“教學關”。1964年4月16日,應《文匯報》之邀,于漪發(fā)表了《胸中有書,目中有人》這篇文章,提出“教師要見書又見人,而且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充分發(fā)揮人的作用”。
占據(jù)制高點
1977年恢復高考,于漪所帶的班級成績卓著,作為年級組長,她功不可沒。1978年,她成為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1979年3月,她發(fā)表文章《既教文,又教人》,指出政治思想要融匯到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思想洗禮,得到感情升華。
根據(jù)20余年的教學經(jīng)驗,于漪口述完成《中學語文教學探索》《中學語文備課手冊》等多部著作。而電視公開課《海燕》的播出,更使她成為全國人民追捧的“教學名師”。一時間,她的一批教學實錄、教學磁帶脫穎而出,廣受歡迎。1986年,語言學家張志公在閱讀她的《學海探珠》手稿時,拍案贊嘆:“于漪教書簡直教得著魔了!”
藝無止境,教學發(fā)展沒有盡頭。在于漪看來,一流的教育家總是在實踐中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科學的教育規(guī)律,最終在理論上有所建樹,逐步構建起他們的理論體系。關于如何辦教育,1990年她提出必須確立“三個制高點”思想: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站在戰(zhàn)略的制高點上;站在與基礎教育發(fā)達國家競爭的制高點上。
從“人文說”和“教文育人”的教育教學觀出發(fā),于漪逐步構建起完整而系統(tǒng)的語文教育體系。面對脫離人文的教學弊端,她提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是語言的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結合”。面對愈演愈烈的教育功利化現(xiàn)象,她大聲呼吁:“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做人。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泵鎸逃虒W改革中“西方話語”的盛行,她多次表態(tài):要立足于本國,以我為主,力行不怠。正如她主張學以致用,要求背誦《論語》《中庸》《老子》等不朽原典,她說,根本原因在于任何國家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必須傳承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為本民族、本國建設服務的人才。
“我一個肩膀挑著學生的現(xiàn)在,一個肩膀挑著祖國的未來?!睆慕探?0年,于漪始終牢記并踐行著自己作為人民教師的使命。201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90歲的于漪頒發(fā)了“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