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昌芹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是唐代詩人李白泛舟“天門”寫下的名篇。詩人的如椽大筆,將廣漠的天幕,萬里長江,鑲上紅日、帆影,縮成一幅動靜交織、情景相融、壯美無比的山水畫卷。吟詠把玩,波瀾壯闊的長江氣勢,如在眼前,險峻奇?zhèn)サ摹疤扉T”雄姿,撲面而來。
天門山是博望(俗名東梁山)、梁山(俗名西梁山)的合稱,位于安徽鋼城馬鞍山市與米市蕪湖之間的長江兩岸。南岸的東梁山,歸屬當(dāng)涂縣,北岸的西梁山,歸屬和縣。兩山山勢不高,既無泰山之偉,亦少黃山之秀,但它卻以山水相連取勝,傳說神奇迷人、形勢險峻聞名。
我們循著詩仙李白的游蹤,乘舟溯江而上,對令人神往的天門山,作了一次“詩地游”。
“水中看山山壯美,山頭望水水悠悠?!睆闹壑羞h(yuǎn)望,水色空蒙中的東、西梁山,色如翠黛,宛宛然如峨眉。宋代詩人楊萬里有“二梁雙黛點(diǎn)東西”“一眉高著一眉低”的詩句。也因?yàn)橛辛诉@樣的景色,天門山又有“蛾眉山”之稱。
舟至山前,但見兩山拔地而起,傲岸屹立,夾江對峙,果然勢如天門。
棄舟登臨西梁山巔,放眼四望,長江如澄練一匹,由天際飄然而來,又向天際悠悠而去,舟行其上,似在云中。翠螺山云氣繚繞,風(fēng)姿綽約,恍若“翠蝶姑娘”正在浣洗她那絢麗多彩的紗巾。東梁山迎風(fēng)搏浪,好像一頭翹首巨鯨,逆流遨游,那聳入云際的鐵塔,恰如它噴出的沖天水柱。山上一塊巨石,形似婦人側(cè)身而立,探首凝視遠(yuǎn)方,名曰“望夫石”,所以東梁山又名“望夫山”。多情的古詩人不知為這位婦人留下多少傷懷的篇章,同游的導(dǎo)游卻忽然說:“我看那石不像是焦愁待夫的老媼,倒宛如騎鯨仙游的李太白,正在臨風(fēng)舒袖,昂首吟誦時代的新詩章?!?/p>
俯瞰腳下,磯頭橫截,浪花飛涌,激蕩的江流中,漾動著一片翠色撲人的綠洲,仿佛“長鏡”中鑲嵌的碧玉。這里流傳著一個古老而動人的傳說。相傳上古時期,天門山是一個整體,阻擋著長江的東流,洪水泛濫成災(zāi),黎民百姓飽受其苦。一次,玉帝巡游至此,見此情景,遂命巨靈神將此山劈開,為長江讓出通道。巨靈神揮動仙斧,霹靂一聲,山崩地裂,洪流從中涌出,直瀉大海。前人有詩詠道:“巨靈斧劈翠微開,中瀉洪流去不回?!笨墒牵魍募?,卷沙揚(yáng)濤,溺馬殺人,百姓苦難沒有根除。一日,天門山來了一位云游和尚,自稱“奉玉帝之命,前來救苦救難”。他登山觀覽后,口念咒語,飛身躍入江中,在水面上如履平地,忽然慢慢沉入水底。數(shù)日后,江中現(xiàn)出一洲,緩減了洪水的流勢,使兩岸逐漸變?yōu)轸~米之鄉(xiāng),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
峭壁下有一天然洞窟,乃怒吳閣遺址。洞窟不大,內(nèi)徑丈余,洞外虬枝倒掛,枯藤纏繞,形勢險峻。傳說怒吳閣的建造,與吳楚長岸之戰(zhàn)有關(guān)。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吳伐楚,戰(zhàn)于長岸(今西梁山),吳敗,楚獲吳先王寶船“余皇”,“置于岸,環(huán)塹而困之”。后吳將公子光,施驕兵之計,將寶船奪回。楚為了加強(qiáng)邊界防御,喚起士兵對吳的警惕,即在此依山附石,凌空飛架一閣,名曰“怒吳閣”。由于滄桑之變,閣體早已蕩然無存,空留洞窟在險峰;那楚困吳船的“余皇坑”,亦不復(fù)為后人所見。
夕陽西下,我們的游船像一支脫弦的箭,射出天門?;厥字H,環(huán)山而立的樓房廠舍,華燈點(diǎn)點(diǎn),異彩閃現(xiàn),將天門山點(diǎn)綴得分外美麗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