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
(重慶市中醫(yī)骨科醫(yī)院兒童骨科,重慶 400000)
小兒骨折患者常會因心理、生理未成熟,健康意識差、生性好動等因素[1],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延緩自身恢復進展。為改善小兒骨折患者的上述問題,目前應用互動健康教育模式對其進行輔助干預居多,可在緩解患兒內心不良情緒的同時提升其治療配合度[2],進而達到骨折愈合良好的目的。本次研究為系統(tǒng)分析互動健康教育模式在小兒骨折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作如下闡述。
選定本院于2017年01月07日~2019年01月19日期間收診的小兒骨折患者,總計入組180例,完全隨機法分為觀察組(90例)與對照組(90例)。觀察組中,女31例,男59例;年齡6~13歲,平均為(10.16±1.87)歲;對照組中,女33例,男57例;年齡7~13歲,平均為(10.41±1.83)歲。比較上述一般資料,P>0.05:差異不明顯。納入標準:⑴神志清楚、精神無異常,年齡<14歲,均符合骨折病況。⑵180例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齊全,其家長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⑴交流、視聽、行為等障礙者。⑵主動配合能力較差,或因故退出研究者。
1.2.1 對照組
傳統(tǒng)護理,包括體征監(jiān)測、生活與環(huán)境干預、預防并發(fā)癥等。
1.2.2 觀察組
傳統(tǒng)護理+互動健康教育模式,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互動健康教育模式,方法:⑴方案制定,患兒入院后,醫(yī)護人員對其愛好、興趣、個性等情況進行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互動健康教育方案。⑵心理干預,以熱情、友善的態(tài)度與患兒溝通,通過玩游戲、唱兒歌、看圖畫、講故事等方式與其建立信任、和諧的關系。同時應耐心傾聽患兒的內心感受、主訴,并對癥予以心理指導,可減少其不安、恐懼、緊張等情緒。⑶健康宣教,依照患兒識字多少、年齡大小,針對性為其說明骨折的治療措施、疾病知識及日常注意事項,期間可通過音頻、多媒體、彩色畫冊等方式鞏固其獲取知識[3]。⑷功能鍛煉,向家長、患兒演示功能鍛煉的具體操作步驟及量化指標,引起患兒興趣,囑咐家長陪護患兒一同鍛煉,可增加患兒的依從性。
觀察評測2組小兒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不良率、疾病認知評分。疾病認知評分測評依據(jù)參照本院自制小兒骨折疾病認知調查問卷,患兒的疾病認知水平越高,評分越高。
SPSS 21.0軟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上,兩組小兒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不良率用“百分數(shù)”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上,兩組小兒骨折患者的疾病認知評分用“”的方式表示(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比較2組小兒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不良率與疾病認知情況,觀察組骨折愈合不良率(1.11%)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疾病認知評分(78.03±5.62)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對比2組小兒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不良率與疾病認知情況
大多數(shù)小兒骨折患者由于年齡較小,身心發(fā)育不完全,難以用言語表達自身心理感受,常會出現(xiàn)焦慮、緊張、煩躁等情緒,加之生性好動,常會對疾病的治療、護理造成延誤[4],以至于影響患兒的康復。以往傳統(tǒng)護理下僅能短時間內控制骨折患兒的并發(fā)癥,遠期效果一般?,F(xiàn)階段隨著護理理念更新,應用互動健康教育模式輔以干預居多,可在基于“溫馨關懷、以人為本”理念的前提下通過方案制定、心理干預、健康宣教、功能鍛煉等方式,提升患兒的疾病認知水平,穩(wěn)定患兒的內心狀態(tài)[5],減少患兒的骨折愈合不良率,效果顯著。如文中表1所示,觀察組骨折愈合不良率(1.11%)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疾病認知評分(78.03±5.62)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小兒骨折患者治療期間應用互動健康教育模式,可加快患兒骨折愈合速度,減少其骨折愈合不良情況,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