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叢 束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教務處,河南 鄭州 450046)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1]166。諸多優(yōu)秀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反映出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其中一些社會問題受特定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當時的時代無法得到妥善的解決,因此作者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一種“夢醒了無路可以走”的困惑,不得不“皈依傳統(tǒng)”。在如今的時代,這些作品反映的深刻的社會問題早就迎刃而解,這得益于社會環(huán)境經過“深沉堅韌的戰(zhàn)斗”發(fā)生了質的轉變。因此,我們在看待這些著作處理“道德困境”問題表現(xiàn)出來的“皈依”時,應給予同情地理解。
筆者就以幾部經典通俗文學作品里的人物為例,來看看這些作品所展現(xiàn)出來的“道德困境”模式和作者的處理方法。
我們在品讀某些作品情節(jié)的時候,通常會從中傾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的明清小說中屢見不鮮。譬如《封神演義》在講述馬氏故事的時候,書中似乎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會時不時肯定她的品質與行為,另一種聲音又會時不時貶斥一下她的品質與行為。這兩種聲音相互交織,使馬氏這個人物形象既矛盾又復雜。
關于馬氏,要先從她的丈夫姜子牙說起。姜子牙32歲時上山學道,72歲時被師父派遣下山,靜待時機、輔佐明主。姜子牙下山后無枝可棲,便投奔了當年的義兄宋異人。宋異人是個厚道重情義的人,他熱情真摯地安置了姜子牙,并為其訂了一門親事,給姜子牙娶了68歲的黃花女兒馬氏。
馬氏是一個極有品性的人。姜子牙依傍著宋異人,衣食豐足,但馬氏卻看出其中的隱憂。當他從姜子牙口中得知,宋異人和姜子牙并非姑表兄弟而是結義兄弟后,便說道:“原來如此。便是親生弟兄,也無有不散的筵席。今宋伯伯在,我夫妻可以安閑自在;倘異日不在,我和你如何處?常言道:‘人生天地間,以營運為主。’我勸你做些生意,以防我夫妻后事?!盵2]114姜子牙勉強接受了馬氏的意見,開始踏上多舛的營生之路。
然而,一方面“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另一方面姜子牙拙于生計,所以他無論是賣笊籬、賣面粉、開飯店、販牛羊都沒有成功,夫妻二人不斷拌嘴、矛盾不斷累加。當宋異人解勸“不要說是你夫妻二人,就有三二十口,我也養(yǎng)得起。你們何必如此”?馬氏卻說:“伯伯雖是這等好意,但我夫妻日后也要歸著,難道束手待斃?!盵2]114馬氏為了整個家庭的經濟獨立而自強,同時,她也在一直包容著“百無一能”的姜子牙。
姜子牙終于時來運轉做了一段時間的官,但不久,就因為不愿當摘星樓的監(jiān)工殘害百姓而逃走。當他準備要到西岐隱居、靜待明主的時候,馬氏拒絕與他同往,并表示絕不背井離鄉(xiāng)。當姜子牙提出“嫁雞怎不逐雞飛”的倫理綱常時,馬氏要求姜子牙寫下一紙休書,并說就算將來姜子牙富貴,她也絕不后悔。在這里,作者對于馬氏的刻畫是頗不友好的,其筆鋒側重于表現(xiàn)馬氏“目光短淺”。如果馬氏一直決絕下去,倒也算是有志氣的人,但是當她后來聽到姜子牙位極人臣的消息時,又羞愧難當、上吊而亡。這一行為進一步證實了她的“目光短淺”、無識人之明。
總體而言,馬氏在姜子牙命途多舛的時候從來沒有拋棄姜子牙的念頭,只有在姜子牙做了官又失官、并且要帶她背井離鄉(xiāng)的時候,她才終于下定決心,與姜子牙一刀兩斷。若說馬氏目光短淺、不識姜子牙是大巧若拙的“潛力股”是有的,但若說她人品有問題卻是有失公允的。
作者若是肯定馬氏的品行,最后就不應該極盡諷刺(馬氏死后還被封為掃帚星)。若是一開始就將馬氏作為諷刺批判的對象,就不應該畫蛇添足地去刻畫她的頗有志氣。
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馬氏這么一個復雜的人物?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若是作者既肯定馬氏的品行,又肯定她的“休夫”行為,即為挑戰(zhàn)“夫為妻綱”的傳統(tǒng)道德倫理。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這樣的肯定又會給那些真正“休夫的馬氏”們帶來怎樣的影響?類似的問題還有哪吒追殺李靖、殷郊違背誓言助紂伐周,等等。
《封神演義》的作者沒有邁出這一步,我們無法從馬氏這個形象得知這個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例子《說岳全傳》中的曹寧來看對傳統(tǒng)“倫理綱常”進行對抗會有怎樣的后果。
明朝以后,倫理綱常越來越僵化。傳統(tǒng)的君臣、父子之間雙向的責任,逐漸變?yōu)榫龑Τ?、父對子單向性的要求??鬃友浴熬钩家远Y,臣事君以忠”[3]66,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3]299,慢慢變?yōu)椤熬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妻綱”[4]303。物不平則鳴,明清小說《水滸傳》《西游記》《封神演義》等都對“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反思與批判。倫理綱常之可畏,可從清代《說岳全傳》中曹寧的事跡略窺一斑。
曹寧的父親曹榮原是宋人,曹榮投降金國后被封為趙王。曹寧勇猛無敵,與岳家軍對壘連戰(zhàn)連捷。在金營臥底的王佐,成功說反陸文龍之后,借機會給曹寧講了“越鳥歸南”“驊騮向北”的故事。曹寧聽完感慨道:“鳥獸尚知思鄉(xiāng)念主,豈可為人反不如鳥獸?”[5]410于是,王佐借機將其身世道出:“令尊被山東劉豫說騙降金,官封趙王,陷身外國;卻不想報君父之恩,反把祖宗拋棄?!盵5]410并勸曹寧歸宋。曹寧被王佐一番話說服,拿著王佐的推薦信去投奔岳飛。不想他的父親曹榮得知,帶兵來追。面對父親的追擊,曹寧義正詞嚴地指出:“我一向不知道,你身為節(jié)度,背主降虜。為何不學陸登、張叔夜、李若水、岳飛、韓世忠?偏你獻了黃河,投順金邦?眼見二圣坐井觀天,于心何忍,與禽獸何異!你若不依,請自回去,不必多言!”[5]412曹榮大怒,要殺了兒子,曹寧不得已還擊,沖突中曹榮被曹寧一槍刺死。當曹寧“弒父”后,拿著王佐的推薦信拜見岳飛,岳飛卻說:“你父既不肯歸宋,你只應自回來就罷。那有子殺父之理?豈非人倫大變!本帥不敢相留,任從他往?!盵5]412曹寧走投無路,拔出腰間的佩刀,自刎而死。更令人痛惜的是,岳飛吩咐把曹寧的首級割下,號令一日,然后收棺盛殮。當兀術聞報曹榮被兒子挑死時說道:“那曹寧歸宋,果然不與他父親相干。但是這弒父逆賊,岳飛肯收留帳下,豈是明理之人?也算不得個名將!”[5]412當他聽到岳飛將曹寧首級號令在宋營前時,稱贊岳飛:“這才是個元帥,名不虛傳!”“宋朝有這等人,叫某家實費周折也!”[5]412真是耐人尋味。
對曹寧來說,選擇忠便要背負對父親的不孝,選擇孝便會背負對君父的不忠,即使戰(zhàn)場上的敵人也會看不起他的人格,這是一個荒誕的選擇題。無論曹寧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會傷到自己。面對“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倫理綱常的壓迫,曹寧是沒有逃避的余地的。岳飛所謂的折中之策“你只應自回來就罷”[5]412,又有多少可操作性?曹寧又何嘗想殺了父親,他面對父親的追擊又有多少選擇?
封建倫理綱常如枷鎖一般令人無法掙脫。曹寧的例子是一個極端,因為他沒有選擇性。而馬氏則有選擇,她做出了一個正常的女性正常的選擇,但是《封神演義》作者卻為她設置了凄慘的下場。這說明作者雖然認為馬氏有“休夫”的正當理由,卻不愿意讓像馬氏一樣的人去“休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矛盾?破譯這個問題的密碼可以從《張協(xié)狀元》中尋求。
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南戲劇本《張協(xié)狀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書生張協(xié)上京趕考,走到五雞山的時候被強盜打劫搶去盤纏,并被打傷。一個居住在破廟中的貧女救助了他。在好心人的撮合下,張協(xié)與這個貧女結為夫婦?;楹?,貧女剪下并賣掉頭發(fā),為張協(xié)上京趕考籌措盤纏。張協(xié)一舉考中狀元,卻變了心。貧女千里跋涉入京尋夫,張協(xié)卻嫌她“貌陋身卑,家貧世薄”[6]150,叫家人把她趕出去。樞密使王德用想把女兒勝花許配給張協(xié),張協(xié)卻也不攀附權貴,拒絕了這門婚事,導致勝花含恨而終。后來張協(xié)離京赴任,又經過五雞山,貧女正在那里采茶。貧女嚴厲斥責他忘恩負義,張協(xié)惱羞成怒,拔劍砍傷貧女。貧女昏倒后被路過的王德用所救,收為義女。王德用又招張協(xié)為婿,張協(xié)這次卻答應了。洞房之夜,貧女數落并痛罵張協(xié)。然而,這部戲的結局卻是夫妻和好團圓。為何張協(xié)忘恩負義卻最終得到寬?。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
為尋找答案,我們可將《張協(xié)狀元》與其他兩部戲劇——《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做橫向對比。這兩部戲同樣講到了負心人,但最終卻沒有寬恕負心人。
《趙貞女蔡二郎》中的男主角蔡二郎,其人品之低劣比張協(xié)有過之而無不及。蔡二郎一舉考中狀元后,不但背棄了結發(fā)妻子,還背棄了雙親,被招贅于相府。其妻子趙貞女苦心孤詣奉養(yǎng)公婆,公婆死后又祝發(fā)買葬、羅裙包土、自筑墳臺。趙貞女埋葬完雙親,便入京尋夫,蔡二郎不但不認妻子,反而放馬踹死了趙貞女。蔡二郎最后終于被暴雷殛死。
《王魁負桂英》講述了王魁辜負妓女焦桂英的故事。妓女焦桂英救下落難書生王魁,并資助王魁讀書赴考。王魁得中狀元后被丞相納為女婿,隨即寫下一封休書送與焦桂英。桂英憤而自殺,死后其鬼魂活捉王魁。
蔡二郎、王魁得到了理所當然的報應,而張協(xié)卻被寬恕,造成這種區(qū)別的原因不在于這些負心人本身,而在于他們的妻子是否存活。
因為《趙貞女蔡二郎》《王魁負桂英》這兩部戲的女主角已死,男主角便不再需要寬恕,因此最后蔡二郎被雷劈死、王魁被桂英的鬼魂捉走了。而《張協(xié)狀元》中,到了最后貧女卻是活著的。試想,貧女是置張協(xié)于死地再另嫁他人,還是與張協(xié)重修于好?哪一種選擇社會對她的包容度會大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自然是后者。貧女與張協(xié)重歸于好,一切順理成章。而如果貧女選擇前者,她下半生需要背負怎樣的道德壓力?《張協(xié)狀元》的作者寬恕了張協(xié),但實際的出發(fā)點卻是為了貧女能夠有個好的歸宿,盡管這個歸宿并不完美。
由此,上一節(jié)的問題便有了答案:一個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作家,不會盲目鼓動讀者去做在這個時代無法實現(xiàn)的事情,例如無謂地碰觸倫理綱常。封建倫理綱常如利刃,觸碰它輕則皮開肉綻,重則遍體鱗傷。馬氏雖然有“休夫”的正當理由,但是在當時的時代,休夫必然會有不好的后果。與其讓這種不好的后果產生,倒不如不邁出這一步,這就正是魯迅先生所說的“做夢”——“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盵1]166喚醒沉睡的人卻又讓她感到無路可走是殘忍的。
明代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記載了俞二娘的事跡。俞二娘,一位秀慧能文詞的閨中少女,她在讀《牡丹亭》時,與杜麗娘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甚至感到自己的命運不如杜麗娘,青春覺醒了卻無處安放,最后“斷腸而死”。俞二娘的處境就猶如被“驚醒了”而又“夢醒了無路可以走”。這就難怪當時有人詛咒牡丹亭“世上演《牡丹亭》一本,若士(湯顯祖)在地下受苦一日”[7]519了。
那么,這種“道德倫理”困境就真的無法解決嗎?非也!請看魯迅是怎么為我們指出“可走的路”的。
1923年12月26日晚上,魯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舉行的文藝會上做了《娜拉出走后》的演講,他指出婦女獨立是要有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的?!白杂晒滩皇清X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1]168如果婦女們沒有獲得與男人相等的經濟權和社會勢力,就不能真正得到自由平等獨立,“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戰(zhàn)斗”[1]171。
讓我們回到最初討論的馬氏。《封神演義》贊許馬氏卻又給馬氏設置自殺的結局,正是不愿意讓當時的女性效仿她。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假使尋不出路,我們所要的就是夢;但是不要將來的夢,只要目前的夢?!盵1]167而終有一天有了出路,就不再需要“夢”了。當今時代的女性如果陷入娜拉的處境,自然能夠做出選擇,不至于非要回來或墮落;同樣的,當今時代的女性如果陷入馬氏的處境,“休夫”之后也依然有路可走。
古往今來,許多偉大的古典作品透射出來的作者思想是深邃的、超前的。這些作者深知夢醒了無路可走的殘忍與苦惱,在批判社會不合理的時候能夠懷有敦厚之心,讓劇中的人物心懷不平卻最終皈依于傳統(tǒng)。這并不是因為作者缺少反抗精神,而恰恰是因為作者心懷慈悲。
如今的時代,許多優(yōu)秀的中國古典作品投射出的社會問題的陰霾早就一掃而空,我們的時代有健全的法律、成熟的文明,一些古代社會的道德倫理困境在如今的時代早已被化解,這得益于無數志士經過深沉的韌性的戰(zhàn)斗所創(chuàng)造的美好時代。生活在美好時代的我們,在看待古人的“夢”時,應該給予理解與同情,而不是單純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