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東
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教科局教研室,甘肅平涼 744200
所謂“導”就是引導,就是體現在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教會學生合理的學習方法,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行規(guī)劃和引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恰恰不可忽視。因此,要想讓學生在短時間內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高的成就,就絕對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的實現,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無論是導入、講授,還是練習、總結,都應該在教師的主導中進行,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所謂的“引入”、“銜接”就是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和語言組織將學生迅速的帶入課堂教學氛圍之中,以及將課堂環(huán)節(jié)的過渡過程有效串聯(lián),從而保證學生的高度參與和課堂節(jié)奏的緊湊與連貫。比如我在上《孔雀東南飛》時,由于之前學生剛做完課間操,在我進教室后大部分學生沒有及時拿出課本,有些學生還在左顧右盼,眼看課堂教學無法迅速展開,我靈機一動改變了最初設計的導入方式,對學生說“看來大家都還沒準備好,那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你們一邊聽一邊準備,”就這一句話,我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從課間活動轉到了我的身上,接著我就簡單的給學生講了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講完之后我看到學生的課前準備也做好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學生在無意識間就被引入了課堂學習中,達到了比直接導入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課前的引入銜接,一堂課45 分鐘要保證教學的連續(xù)性,就需要我們在教學時適時地銜接過渡,把學生的積極性再度調動起來就可以。例如在《涉江采芙蓉》一課的教學中,其中有一句“采之欲遺誰?所思在古道”,學生無法理解這兩句詩之間的情感轉換,看到這里我馬上調整了方法,對學生說:“我們先休息一下,聽一個小故事,一個人很崇拜他們附近的一個英雄。有一天,他打聽到英雄在家。所以他就拿著自己做的禮物想去拜見英雄,到了英雄的家門口,他懷揣著激動的心情敲了敲門,聽見有人出來了,他迅速向后退了幾步,虔誠的等待,門開之后,他的表情凝固了,禮物掉在地上猶不自知,滿腦子是‘我的英雄哪去了?為什么是大狗熊?。?!’”學生聽完,在幾秒之后反應過來,哄堂大笑,我問他們理解這個英雄崇拜者的心情變化嗎?學生很肯定的告訴我理解了,我馬上過渡到教學的內容上來,說“‘采之欲遺誰?所思在古道’一句的情感表達和‘英雄與狗熊’的情感落差是一致的,你們懂了嗎?”這時候學生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句所運用的表達手法是以“樂”景襯“哀”情,是用美好歡樂的采蓮情景來反襯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就這樣,學生不但完全掌握了這句詩的情感和表達手法,而且讓課堂氛圍不再那么沉悶。
在教學“深入”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度”,以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問題教學法”為例,提出的問題既不能太易,也不可太難。所以,在教學目標的設計過程中,就應圍繞課標,設計恰當的教學目標,明確的教學定位,不能給學生加大負擔。比如我在上李白的《越中覽古》一課時,我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自主賞析詩歌。”這樣,將教學內容濃縮在這一首詩的詩歌意象中,學生自己解決,我在他們理解錯誤時及時糾正。如果我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中將李白的事跡列為重點,并且在教學中再做詳細的講解,學生容易對整節(jié)課失去興趣。所以,我一直認為,應該以學生會的內容為基礎來講,這樣你講的內容,不會脫離學生會的基礎,也不會因為太難而難以掌握,這也就是“深入”的“度”,當然隨著學生的成長,會的東西越來越多,這個“度”也會一直變化。
最后要說的是“淺出”,在這里我主要指的是課堂的總結。在以前的教學中,我經常忽視課堂總結,現在發(fā)現,課堂總結十分重要,不是簡單幾句話的事情,也不是走一個過場。是要將課堂鋪展開的內容進行歸納,進而淺出。而所謂“淺出”就是把把龐雜的東西化繁從簡,讓學生對所學知識了然于胸,就好像在畫龍時最后的點睛一筆,當然這需要事先做好設計。
總之,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水渠與水流的關系。有水渠的引導,水流才能發(fā)揮最好的作用,灌溉良田,否則無渠之水就將成為洪水。當然,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僅僅體現在我上面所講的兩點,還體現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各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隨機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