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琳
莫言小說書寫暴力向來不吝于“多言”,又輔之于小說內外的“巧言”,使莫言筆下的高密東北鄉(xiāng)成為一個流離于歷史與現(xiàn)實之外的特殊國度,為中外讀者營造了一種極富異域色彩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環(huán)境。近年來莫言多借助于小說之外的形式進行文學與人性的理論探討,從民族到民間,從人性到人類,實為“正言”與“大言”,顯示著莫言也在反思暴力書寫的適當與否以及是否可以延續(xù)的問題。從《紅高粱家族》到《十三步》《檀香刑》,暴力情節(jié)的渲染與細致刻畫不絕如縷,且暴力在小說中又大多是以“正當”的刑罰或語言方式展示的,褒者欲將之捧為冠絕古今的經典,稱其“顛覆了讀者既有的文學審美經驗,拓展了審美期待新視野”[1],是向民間和民族的回歸;貶者則直斥作者對暴力“病態(tài)的鑒賞態(tài)度”,并將莫言小說中的暴力敘述譏之為“對西方小說的拙劣摹仿”[2]。莫言小說中涉及的“剝皮”情節(jié)更是暴力中的暴力,是人性之“惡”的強力體現(xiàn),給讀者異常劇烈的心理刺激,正因其旨不在于毀滅生命,而在于殘虐,在于通過細致的描寫傳達某種發(fā)泄壓抑的情緒。本文擬以莫言小說中的“剝皮”描寫入手,探討類似的暴力書寫在小說中為何存在,又是否必要。
人為雜食性動物,食肉者歷來不少,《曹劌論戰(zhàn)》中曾提及“肉食者鄙”,表明在一段歷史階段“肉食”與“素食”還是社會階層劃分的一種標準。既然要“肉食”,便不可避免地要要殺生,要經過“剝皮”這個環(huán)節(jié)。世人食肉時往往甚少心理負擔,面對“剝皮”時則未免心有戚戚,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言:“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盵3]雖然不少現(xiàn)代人將之評價為封建士大夫的虛偽,但此確為人之常情,尤其是在親眼目睹殺生“剝皮”場景之時,不忍直視乃至不忍食肉的心態(tài)普遍存在。
莫言小說以文字形式將“剝皮”這一血淋淋的情節(jié)頻頻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實際上也算是一種特殊情境的強行代入。其小說中的“剝皮”情節(jié)展開詳細論述的有20余處,未充分描寫的更有數(shù)十處之多,被剝皮者有人也有動物。簡單例舉,可謂俯首即是。莫言小說中“剝皮”的描寫的場景有的是小說中實際發(fā)生的暴虐行為“事實”,有的則是比喻意義上的類比,還有的是以語言形式進行的尖銳揭露,但在小說描寫中這些“剝皮”畢竟都是文字形式“客觀”的存在,都會被讀者所看,都會對讀者產生視覺和心理上的沖擊。這是“剝皮”作為一種暴力形式存在的共同性。
小說中“剝皮”的實施者有專門的屠宰工人,有專業(yè)的“美容師”,還有平日里衣冠楚楚的政府顯貴,當然也有平凡的普通百姓,“剝皮”的受害者有牛、狗、兔子、狐貍、青蛙、貓、蛇、老鼠、扇貝等動物,也有人的尸體乃至于活人,所有的描述用語充滿了強暴與侵略性,且常常觸目驚心地將人與動物混同,篇幅多則數(shù)千字,少則幾十字。更需要注意的是引起“剝皮”的直接原因往往對于施害者而言是有一定“正當性”的,當然這種“正當性”是片面的,充滿了自以為是的自我中心,原因與效果之間的張力更令人深感觸目驚心,施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沖突以及各自的心靈深處在“剝皮”過程當中得以顯現(xiàn)。
同樣的“剝皮”文字書寫,實際上既有小說中“真實”發(fā)生的暴虐行為,亦有實未發(fā)生的剝皮意延。下面結合具體實例分析兩種剝皮情節(jié),以尋繹“剝皮”背后共同的意旨。
莫言小說對于“剝皮”的描寫力求“真實”與細膩,這種“真實”往往以藝術真實的形式存在于小說之中,借助于視角和人稱的變化,給讀者以觸目驚心的閱讀感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此類“真實”背后的理由足令閱讀者將“剝皮”與“人”直接聯(lián)系起來。
《紅高粱家族》中羅漢被活剝的直接原因是傷害了兩頭自己主家的騾子,背景則是羅漢被日本人抓丁修路要逃跑時牽兩頭騾子竟然不跑,他從感情上覺得騾子背叛了自己,且認為自己處罰自己的牲口并不是過錯。日本人認為羅漢的舉動是對他們的挑釁,由此羅漢被日本人以破壞修路之名義要殺一儆百,故活剝其皮。羅漢對騾子的處罰與日本人對羅漢的處罰構成了一種對比,雖都有自認為“正當”理由,但涉及到民族矛盾,更為關鍵的是實施的傷害一者對牲畜,一者對人,尤其是在這種類似于特定鏡頭般的細致描寫之下,讀者更易受羅漢被傷害的情節(jié)所觸動。
除“剝皮”之外,“吃人”情節(jié)在《紅高粱家族》中也多次出現(xiàn),如鐵板會長黑眼動輒拉緊嗓門喊:“牽出去砍了,扒出心肝來下酒!”[4]頗類似于《水滸傳》中燕順、王英等人的舉止。莫言小說大多采用第一人稱敘述手法[5],而“用第一人稱來敘述的手法當然是有用的,特別是在故事里的事件發(fā)生在遙遠的過去而其可能性又微乎其微的情況下。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就會感到有必要虛構出一個親眼看到這一切的目擊者?!盵6]莫言小說中多見的暴力描寫,給“目擊者”的沖擊力是巨大的,而此種沖擊力在作者用第一人稱寫作時可能指向于自身,而作品畢竟是給讀者看的,此種沖擊也就指向了讀者。一遍遍出現(xiàn)的“人肉”字眼,“殺人不眨眼睛”與“吃人肉”是否有關的疑問進一步加深了讀者對人類之間相互傷害原因的反思,而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之下,此種反思更指向于讀者自身。像《掃帚星》里在狼吃了人之后,祖母對狼說,“要是讓老疙瘩碰上你,非活剝了你的皮不可。你吃頭豬,叼只羊,咬死頭牛,都不算罪過,可你吃了一個大活人,你糟蹋了咱黑龍江邊上最美麗的女人,讓我怎么解救你?”[7]像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對話,但吃人與吃動物之間的區(qū)別畢竟是客觀存在的?!都t高粱家族》里對“吃人肉”與“吃狗肉”之間的類比表面上是混淆了兩者的本質差別,實則是對二者不同的不斷強調,對讀者的沖擊力反而更大。
《十三步》里李玉蟬美其名曰為整容師,卻是為死人美容,并將死人整容剩下的下腳料(人肉)私下交易換取動物園喂動物的肉,實等于在變相吃人肉。她是害人者,又是被傷害者,傷害她的王副市長在不斷地升官,并以光明正大的形象站立世人面前,后因身體肥胖不堪在工作時猝然離世,最終被她以開膛破腹的形式減肥為因公殉職的“苗條”身姿,雖未直接描寫“剝皮”,但此手術是通過剝開人皮而實現(xiàn)的,正如另一小說《紅樹林》中所言,“那時候大肚皮的人民群眾幾乎沒有,只要是挺著大肚皮的,基本上都是國家干部,而且以高級干部居多,干部越大,肚子也越大……那時候大肚子是大富大貴的象征,這種認識是有傳統(tǒng)的,共產黨領導窮人鬧革命時,一個通俗的說法就是打倒大肚皮”[8]。李玉嬋對王副市長的“剝皮”實質是為了改變“大肚皮”的腐敗形象,傷害者王副市長成為受傷害者,受傷害者李玉嬋卻又以傷害他的形式為他挽回了死后形象,調侃中不乏反諷?!皠兤ぁ笔恰罢敗钡墓ぷ餍袨?,但又包含著不正當?shù)乃较陆灰祝€隱含著不正當?shù)碾[瞞大肚皮的“政治”行為,更是凝聚著曾經的受害者李玉嬋自身愛恨雜集的報復行為,人性的復雜借“剝皮”得以展現(xiàn)。
《十三步》中充滿了此類反諷式的描寫,最具荒誕感的是校長在送屠小英丈夫方富貴去火葬場路上的心理活動?!笆w”在旁,校長腦中浮現(xiàn)的竟是山東快書:“說武松碰上了孫二娘,裝醉倒在十字坡……武松的褲子開了口,二娘的褲子自來破……拖拖羅羅往前走,忽覺得腚巴骨上撅了兩三撅。說二娘邊走邊思量:自古道蜂死蜇子它不死,沒聽說人死屌還活!早知道武松好這個,跟您二娘俺說說”[9]。之所以心里想到武松與孫二娘,恐怕跟孫二娘打算剝武松的皮,而武松在調戲孫二娘有關,性與暴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此情節(jié)與未死的方富貴要到停尸房中接受李玉嬋的“剝皮”(整容)形成類比:武松在裝死,方富貴也在“裝”死;孫二娘要剝武松的皮最終未能成功,李玉嬋要剝方富貴的皮最終也未能實現(xiàn);快書中武松調戲孫二娘后成為義姐弟,小說中方富貴后來以李玉嬋丈夫的身份與其共同生活過一段較長時間。暴虐中不乏幽默,這反而更增荒誕感。
《天堂蒜薹之歌》中金菊的父親和母牛同時被撞身亡,老大和老二放著父親的尸體不管,首先做的是將母牛剝皮賣肉,又在剝牛皮的同時講著那個將父親活殺當狗肉、牛肉、驢肉賣了還嫌不足,還要多添水增加份量多賣錢的笑話?!皠兤ぁ钡臄⑹鍪侨绱恕熬省保骸袄洗蠛屠隙涯切┠c子一根根扯出來。老二說腸子就不要了,老大說腸子、胃,洗洗都是好下酒菜。那只小牛呢,老大說沒見天的小牛能熬藥,有人用它冒充鹿胎膏,發(fā)了大財?!盵10]與此相呼應的是其父對懷孕的母牛亦不甚珍惜,讓母牛拉車上坡時,“依然坐在牛車上,任憑那條懷孕的老牛掙扎著爬坡。”[11]只有“狠心腸”的“父親”才能教導出如此“狠心腸”的兒子。小說中實際描寫的是剝牛皮,結合笑話,在金菊乃至讀者看來與剝其父之皮又有何異。插嵌笑話與小說的敘事?lián)诫s在一起,虛構中混合著虛構,剝牛皮中滲透著剝人皮且是“剝”老父之皮,諷刺力度大增,對讀者的沖擊力也更大。
人情如紙薄,“剝皮”的實施者也正在為作者的敘寫所“剝皮”。那張張“人皮”之下為何有禽獸不如的貪婪?源于匱乏。作為“剝牛皮”的行為執(zhí)行者,老大只有靠金菊的換親才可能娶親,老二之兇狠亦源于物質條件的匱乏,否則又怎會掃蕩高馬家里的瓶瓶罐罐?在小說《枯河》中,小虎因爬樹失誤砸傷書記家的小女兒,父親為給書記家一個交代要暴打小虎,打之前非要哥哥先剝掉小虎的褲子。哥哥站定一旁不敢看小虎的眼睛卻看著父親的眼睛,喃喃地說:“爹,還是不剝吧……”,父親果斷地一揮手,說:“剝,別打破褲子?!鄙眢w受傷害的同時還要接受精神上的傷害,小虎由此感到自己的一層皮被剝走了[12]。物質的匱乏導致精神的傷害,而傷害的實施者“父親”同時也被小說剝了皮,一方面展示了人性的殘忍,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生活、政治的重壓。
如《管子》言:“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13]。小說中金菊的戀人高馬喊了兩句所謂反動口號被判刑入獄,并宣稱“你們想定我什么罪就定我什么罪,隨便,我光桿一條,橫豎都是一條,砍頭,槍崩,活埋,都隨你們的便,我恨你們這些糟害老百姓的混賬狗官!我恨你們!”[14]這樣的口號本身即是對某些以“人民”名義魚肉鄉(xiāng)里官員的“剝皮”。金菊家的悲劇直接原因是官員縱容的司機肇事,甚至也可歸于金家父子的貪財,深層原因卻是某些官員的推諉與無能導致蒜薹滯銷令農戶失去收入來源而生活水平下降?!睹献印分醒浴矮F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15]莫言小說借小說人物之口所喊的口號,也可以視為對“率獸食人”的父母官的批判與拷問。
“真實”的剝皮描寫實則成為另類剝皮的開始,莫言小說在真實“剝皮”的原因介紹方面有意無意間指向于對人的生存與人性善惡的探究。
在比喻意義上,“皮”像衣服一樣是人性的遮羞布,在“正當”行為的背后往往有著不那么“正當”的理由與出發(fā)點。莫言小說中比喻意上的“剝皮”,往往與衣服、人性偽裝等直接相關。莫言小說除了真實的“剝皮”描寫之外,還有諸多延伸比喻意的“剝皮”,可簡稱為意延“剝皮”。
像《十三步》中李玉嬋實施“剝皮”行為之時,通過語言重溫“你”與王副市長曾經有過的“剝”與“被剝”,即是一種意延:“你毫不客氣地把他的衣服剝掉,就像當年、也是最后一次、就是他跳到河里把你救上來不久的一個炎熱的中午,在藍色河水邊的白楊樹林深處,他像一個魯莽的小伙子一樣,毫不客氣地把你的衣裙剝得干干凈凈?!盵16]伴隨敘述人稱改變,李玉嬋由全知視角下的第三人稱轉化為當事者的第二人稱,讀者在無形中被代入情境之中,感同身受地體會到李玉嬋此時此刻的矛盾復雜心理,又將李玉蟬剝尸衣與王副市長與其發(fā)生關系相提并論,荒謬感中透著絲絲的諷刺與殘忍。敘述雖然是“剝”衣服和“被剝”衣服,但也“剝”開了人物之間復雜的關系和愛恨情仇,人性之衣也被人為地強行剝開,實現(xiàn)了意延“剝皮”描寫。而伴隨人稱轉換而帶來的記憶敘寫,血腥程度絲毫不弱于孤零零的暴虐“剝皮”描寫,甚至帶給讀者的沖擊力度更大。
小說《蛙》中敘述“姑姑”一家從來不吃青蛙,由此被人認為有“病”,而“姑姑”卻認為“有病的是他們,那些吃過青蛙的人。他們讓一群女人,在河邊,用剪刀,剪下青蛙的頭,然后,像脫褲子一樣,把它們的皮褪下來。它們的大腿,跟女人的大腿一樣。我就是從那時才開始害怕青蛙的。它們的大腿……像女人的大腿一樣……”[17]。將褪青蛙的皮比作“脫褲子”,將青蛙的大腿比作“女人的大腿”,并不斷重復強調,間接地在說如女人般的青蛙正被女人們所剝皮、食用。此類意延又類比于“姑姑”所從事的計生工作,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姑姑”都在以“正當”的理由強制“計劃外”懷孕的女人進行人流,而接受人流“女人的大腿”是她印象最為深刻的,手術中的強行脫褲子與對青蛙實施的“剝皮”又是那么地相像。在莫言的其他小說中也曾經出現(xiàn)過青蛙的類比:“你覺得自己很像一只被活剝了皮、沾上面粉和調料、在油鍋里炸熟了的青蛙?!盵18]被剝皮的青蛙在外形上與任人宰割的情境有著某些相似之處。剝皮的意象亦象征了人所面對的血淋淋事實,“姑姑”害怕“青蛙”,既害怕青蛙頗強的生育能力,又怕回憶起自己所做過的“剝皮”行為,實際上她最大恐懼是拷問自我理由的“正當”,是恐懼實施自我“剝皮”?!肮霉谩奔仁潜┝Φ膶嵤┱?,又是暴力的受害者,她的婚姻、愛情乃至期盼子嗣的微小愿望,都因各種“暴力”難獲實現(xiàn)。頗具荒誕感的是懼怕剝皮的“姑姑”在叮囑侄子們事情時,仍以“你們也不要出去胡說,否則我剝了你們的皮”[19]作為警告。
比喻意義上的“剝皮”描寫雖然沒有那么血腥,但對讀者的沖擊力未必會小,尤其是直面人性中的惡之時。
在小說《紅樹林》中,林嵐是受害者,以嫁給秦書記傻兒子之后被與父親同齡的秦書記奸污并生下孩子,而她又是害人者,協(xié)助兒子將陳珍珠勸服嫁入其家,并吞沒了陳珍珠所采的大珍珠。此書中的“剝皮”是以比喻義呈現(xiàn)。小說中的兩次奸污都充滿了“剝皮”的意象描寫,無論是否作者的本意,小說中所揭示的正是:“所有的神圣和莊嚴其實都是一張美麗的皮,剝開了就是一包狗屎,比狗屎還要臟,比狗屎還要臭?!盵20]莫言小說中不但強暴實施“剝皮”的描寫,甚至連還算正常的男女性活動也采用“剝皮”的類比,像《球狀閃電》中“她(繭兒)理直氣壯地脫著我的衣服,像一層層地剝著我的皮?!盵21]如此描寫雖不至于帶給讀者血腥的感受,但也展示了二者關系與感受的不對等,給讀者營造了更多反思的空間。
莫言小說中的“剝皮”有時還借助于語言的方式實現(xiàn),這類細節(jié)雖然往往字數(shù)不多,但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咒罵有諸多相似之處,如非放在小說中頻頻出現(xiàn),還真容易讓我們忽略掉生活中竟然也有如此之多的暴力。如《食草家族》中:“他想剝掉我們的皮,把我們的心肝挖出來,用刀子切成小方塊,撒上鹽粒,拌上蒜泥,加上姜絲,當酒肴……”[22]剝皮吃心肝的行為與動作如行云流水,雖然被剝皮被挖心肝的是“我們”,卻是在“他想”的前提之下,至于“他”的真實想法“我們”又從何而來,實際上這只能是身為弱者“我們”想法的投射而已,如果真有一天當“我們”掌握了力量和權勢,我們又會如何做呢?或許是要“打倒皮團長!”“剝他的皮!剜他的眼!點他的‘天燈’!”[23]雖然只是停留在語言層面,但一旦落之于文字,對于讀者的影響便會客觀存在。
還有《酒國》中描述李一斗之妻的話語,“她的話尖利無比,像剝皮刀一樣,剝掉了我的皮。”[24]語言也有如此力量,語言也可實施暴力。以語言的方式告知讀者語言本身存在的暴力性質,文學存在的價值之一即是以語言感染人、影響人,以語言促人深思、促人改進。
莫言在小說中用文字處理暴力時往往“多言”,唯恐讀者輕易錯過去,“剝皮”情節(jié)更是推陳出新,不斷重現(xiàn)與強化;在小說之外的訪談、演講中莫言也多被動或主動地談及“暴力書寫”,并重復其寫作的初衷不在于展現(xiàn)暴力本身,而引導讀者要讀出暴力文字之后的人性。
人性是復雜的,對于人性的評價應杜絕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文學尤其是小說直接寫人生的比重占得更大,而對于復雜人性的揭示也更為深刻。莫言小說中之所以出現(xiàn)那么多暴力性的惡之書寫,或許源于作者的某種觀念:“人都是不徹底的。人與獸之間藕斷絲連。生與死之間藕斷絲連。愛與恨之間藕斷絲連。人在無數(shù)的對立兩極之間猶豫徘徊?!盵25]受害者是易于得到人們同情與憐憫的,但受害者在某些時候又在充當著施暴者的角色,善與惡、美與丑的界限在莫言小說中往往并非那么鮮明。如果從小說內容和人物形象來看,丑惡的描寫遠遠多于美善的刻畫,而丑惡的精彩程度更是遠遠大于美善。莫言自承真正的悲憫不是煽情和眼淚,不是對罪惡和骯臟的回避,也不是在苦難中保持善心和優(yōu)雅姿態(tài),而是“只有正視人類之惡,只有認識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寫了人類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病態(tài)人格導致的悲慘命運,才是真正的悲劇,才可能具有‘拷問靈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憫?!盵26]
虛構的惡之描述令讀者真實地感受到了惡之本身。莫言對于自己小說中的暴力語言有著清醒的認識,他以調侃語調自稱“我像一只寄居蟹,而莫言是我寄居的外殼。莫言是我頂著遮擋風雨的一具斗笠,是我披著抵御寒風的一張狗皮,是我戴著欺騙良家婦女的一副假面。”[27]披著“狗皮”的意象在《四十一炮》中同樣存在,且被人用語言直接揭開,“在她尖刻的嘲諷中,我感到無地自容,恨不得找一張狗皮,把頭臉蒙起來。她說:即便你把頭臉用狗皮蒙起來,又能怎么樣呢?終究你還是要把狗皮揭下來的。即便你發(fā)誓不揭狗皮,狗皮也會慢慢地腐爛、破碎,最終顯出你的像土豆一樣的嘴臉。”[28]“狗皮”后面的像土豆般的真實嘴臉是怎樣的呢?對于“泰山壓頂不彎腰”“砍頭只當風吹帽”“粉身碎骨也心甘”之類豪言壯語,“莫言那小子,更是說這種牛皮大話的行家里手。后來他成了所謂的作家之后,對這種語言現(xiàn)象有所反思。他說:‘極度夸張的語言是極度虛偽的社會的反映,而暴力的語言是社會暴行的前驅?!盵29]將“莫言”代入小說之中并成為小說中一個特殊的人物形象,是作者融入作品之中的敘事嘗試,成功與否暫不考慮,至少表現(xiàn)了自己的某種反思,當然也有這樣的企圖:“只要到了人人敢于先用‘馬列刺刀’刮了自己的鱗,然后再用‘馬列刺刀’去剝別人的皮的時候,被剝者才雖受酷刑而心服口服。”[30]作為小說敘述者的作者以“巧言”在敘說殘酷暴行的同時,無形中讓讀者淪為施暴者的幫兇,同時又感同身受地承擔受害者所受的傷害,幾種角色同時共存,給讀者以特異的感受。如《生死疲勞》中通過幾次輪回的書寫,書中人物多次成為受害者,也多次成為施暴者,故事本身成為這段話語的注腳。在小說中,莫言認為語言的暴力與實際的暴力源于社會的真實,而美善之類的豪言壯語則是虛偽、吹牛皮的表現(xiàn),惡之展現(xiàn)擁有自己的現(xiàn)實依據。
莫言小說中有一個十分生活化的細節(jié),講到很多人譴責不講社會公德、亂扔酒瓶子的人,并以假設對他們進行宣判:“如果我當了皇帝,一定要下道圣旨,把亂扔啤酒瓶子的人手指剁掉!”“對極了,亂世就應該用重典,……就是應該殺殺殺!殺盡不平方太平,該出手時就出手!”[31]這樣的心理恐怕真的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存在,一旦權在手、便把令來行,而這種權勢又是以“皇帝”般絲毫不受約束又無任何法理依據的任性為基礎的,過激過當。對于某些以民族主義、自由名義的打砸搶暴力實施者是不是另一種“剝皮”呢?
莫言小說中的“剝皮”有剝離外衣、還原“真實”的意圖存在。正如小說中所言,“只要穿上衣服,人就不由自主地變得虛偽起來。……虛偽久了,也就自以為真誠了?!盵32]虛偽成為外衣,而“剝皮”則是去除此一外衣的途徑與方法,雖然也是以惡來實現(xiàn)的,在莫言小說中也得到了某種平衡。
莫言以獨特的奇幻筆觸聞名于世,與古典小說名著相比,莫言小說作品敘事手法多樣,思路開闊,創(chuàng)作觀念相對自由,但總體來看,莫言小說的人物形象刻畫不如古典小說那樣深入人心,而在故事講述、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氛圍烘托方面卓有所長。
以“剝皮”為代表的暴力敘寫是莫言小說富有故事性、善于營造氛圍的典型特征,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暴力描寫固然吸引人,也確實深刻揭示了人類行為中的惡以及暴力背后“正當”理由的荒謬性,然而對于惡的描寫是否需要如此細膩、如此駭人、如此血腥,還有不少可供反思之處。莫言小說總在無意有意中強調其創(chuàng)作小說的出發(fā)點,從揭示人性之中的惡到挖掘人為暴力懲罰背后的“不正當”。古已有之的人性善惡的爭論,到近代弗洛伊德人性本能及創(chuàng)造與毀滅本能的病理解析,人性丑陋的反思不絕于縷。在當下文學和影視中出現(xiàn)了大量暴力性情節(jié),這是莫言小說“剝皮”現(xiàn)象頻見的大背景。在讀者閱讀能力、思維水平差異較大的當今環(huán)境之下,片面為追求吸引眼球而進行的暴力描寫,其副作用是相當明顯的。像頻頻見于網絡報端的校園暴力事件,未必沒有受文學、影視中暴力描寫的影響。暴力書寫的存在毋庸置疑,但如何寫、程度如何則必須要考慮社會實際與審美效果,“多言”尚需“巧言”輔之,尚需“大言”正之,否則毋寧“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