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若昕,羅秀俊,王明爽,王慧中
(1.杭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4; 2.杭州師范大學 浙江省藥用植物種質改良與質量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1121)
浙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是浙江傳統(tǒng)中藥材“浙八味”之一,以地下鱗莖入藥,有清熱散結、化痰止咳等功效。浙江是全國浙貝母主要種植地區(qū),種植面積約過0.3萬hm2,年產量約0.5萬t。浙貝母是浙江省磐安、東陽和鄞州等地區(qū)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yè)之一[1]。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的灰霉病是浙貝母生產中主要病害之一,如不及時防治,會造成超過80%的植株發(fā)病,不僅會造成產量的損失而且會影響浙貝母的藥效品質,進而導致商品性和銷售價格下降,嚴重影響浙貝母產業(yè)的發(fā)展[2]。單一化學農藥長期反復施用不僅會增加生產成本,而且會造成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嚴重影響浙貝母的藥用安全性。為了篩選出能有效防治浙貝母灰霉病的殺菌劑,選擇了6種殺菌劑對浙貝母灰霉病菌進行室內毒力的測定,以期為田間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供試藥劑共6種:25 g·L-1咯菌腈懸浮種衣劑(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江蘇東臺東南化工有限公司),40%嘧霉胺懸浮劑(廣東中迅龍科股份有限公司),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威海韓孚生化藥業(yè)有限公司),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廣東中迅農科股份有限公司),40%百可得可濕性粉劑(日本曹達株式會社)。
供試浙貝母灰霉病菌菌株來源于浙江省磐安縣的浙貝母帶病花器,用組織分離法[3]進行分離純化,獲得菌株PAG3-1。經形態(tài)學和分子生物學鑒定,確定菌株PAG3-1為灰葡萄孢菌(B.cinerea),菌株保存于4 ℃?zhèn)溆谩?/p>
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在室內測定6種殺菌劑對浙貝母灰霉病菌株PAG3-1的毒力,用無菌水將供試藥劑稀釋成5個梯度濃度后配制含藥PDA平板。各藥劑的濃度分別為:咯菌腈0.4、0.2、0.1、0.05、0.025 μg·mL-1;吡唑醚菌酯100、50、25、12.5、6.25 μg·mL-1;嘧霉胺20、10、5、2.5、1.25 μg·mL-1;百菌清8、4、2、1、0.5 μg·mL-1;苯醚甲環(huán)唑10、5、2.5、1.25、0.625 μg·mL-1;百可得10、5、2.5、1.25、0.625 μg·mL-1。以加入無菌水的培養(yǎng)基作為對照。重復3次。用打孔器打取5 mm的菌餅,接種于含有不同濃度殺菌劑的PDA平板中央。25 ℃培養(yǎng)5 d,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計算菌絲生長抑制率。
用SPSS Statistics 20軟件進行計算分析,計算出各藥劑毒力回歸方程、EC50值和相關系數。根據EC50值評價殺菌劑毒力大小。
通過室內毒力測定,獲得了6種殺菌劑對浙貝母灰霉病菌菌絲生長的EC50值和毒力回歸方程(表1)。經EC50值比較,殺菌劑毒力從大到小依次為咯菌腈>百菌清>苯醚甲環(huán)唑>百可得>嘧霉胺>吡唑醚菌酯。咯菌腈對浙貝母灰霉病菌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最強,EC50值為0.05 μg·mL-1;百菌清也有較好的抑菌效果,EC50值為1.51 μg·mL-1;苯醚甲環(huán)唑和百可得的抑制作用較弱,EC50值分別為3.15和4.56 μg·mL-1;嘧霉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抑制作用最弱,EC50值分別為10.06和30.33 μg·mL-1。
表1 6種殺菌劑對浙貝母灰霉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結果
室內毒力測定結果表明,6種殺菌劑對浙貝母灰霉病菌的菌絲生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5 g·L-1咯菌腈懸浮種衣劑對浙貝母灰霉病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最佳??┚媸且环N新型的非內吸性苯基吡咯類殺菌劑,屬假單胞細菌產生的抗生素硝吡咯的衍生物。據近期報道,長三角地區(qū)果蔬灰霉病病菌對咯菌腈仍然敏感[4]。
灰霉病菌寄主范圍廣,培育抗病新品種難度大,目前主要還是以化學防治措施為主。但同一化學藥劑的連續(xù)使用易導致灰霉病菌產生抗藥性的問題。在其他作物上,灰霉病菌已對苯并咪唑類、二甲酰亞胺類、N-苯氨基甲酸酯類和苯胺基嘧啶類等殺菌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5-6]。針對浙貝母灰霉病,除了強調預防為主的田間措施,篩選新的不同類型的殺菌劑作為替代品或者進行輪換使用,也是提高防治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田間試驗表明,異菌脲(二甲酰亞胺類)、氟菌·肟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類)和唑醚·氟酰胺(芳酰胺類)對防治浙貝母灰霉病均有一定效果[7]。通過室內毒力測定,咯菌腈對浙貝母灰霉病菌有顯著的抑制效果,可以開展進一步田間防效試驗,以確定咯菌腈在環(huán)境條件更復雜的大田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