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平遙鎮(zhèn)國寺建有三佛樓,三佛樓內繪有精美壁畫,其內容主要為佛本行故事,此外還穿插著一些佛本生故事。三佛樓壁畫構圖的整體形制類似于連環(huán)畫形式。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中每個單元畫幅構圖形式有“中心式構圖”“C字形構圖”“邊角式構圖”“對角線式構圖”“三角形構圖”等,不同的構圖形式體現(xiàn)出每幅作品的不同審美意趣。同時,這些構圖的多樣性又寓于整體統(tǒng)一之中。
【關鍵詞】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構圖
【中圖分類號】J218.6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山西省晉中學院“1331工程”創(chuàng)客團隊“‘釋氏源流與平遙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比較研究團隊”(項目編號:jzxycktd2019022)項目階段性成果。
山西平遙鎮(zhèn)國寺,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改名為鎮(zhèn)國寺。其位于平遙縣東北部的郝洞村,初建于五代,清嘉慶二十年得以重修。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鎮(zhèn)國寺分前后兩個院落,前院建山門天王殿和左右鐘鼓二樓,正中為大殿三間稱為萬佛殿,后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各為五間,中建三佛樓。由于內供三佛因此名為三佛樓。三佛樓內繪有精美壁畫,由于年代已久,加上客觀環(huán)境影響,壁畫有些部分已經剝落受損,但這并不影響觀者了解其內容,欣賞其美感。整體看來,壁畫分別分布于東西墻面,其內容主要為佛本行故事,此外還穿插著一些佛本生故事。
一、三佛樓壁畫構圖整體形制
三佛樓東西墻壁壁畫(圖1)每面有四層,受建筑形式影響,下面三層每層7幅,第四層5幅,共26幅,兩壁壁畫數(shù)量對稱,共計52幅。其中,單幅畫長約0.8m,寬約0.75m,形狀近似正方形。整個畫面畫幅與畫幅之間用墨線分割,總體上畫面簡練整齊,內容前后呼應,連貫有序,其構圖形制類似于連環(huán)畫形式,且每幅單元畫面上都以簡要幾字標明畫面的主要情節(jié),整體上看,畫面被分成了若干的方格,選取了較為典型的佛傳故事和佛本生故事內容,將佛陀思想的精粹概括表現(xiàn)出來。每一方格內的畫面情節(jié)既相互聯(lián)系又各自獨立,和連環(huán)畫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一般看來,語言文字更長于講故事,而繪畫在講故事方面體現(xiàn)則并不典型。繪畫是空間藝術,講故事是時間過程,繪畫并不長于講述故事,然而,從古至今,出于宗教、道德、政治等目的,繪畫一直被用來講故事,而連環(huán)畫則成為了講故事最合適的形式。連環(huán)畫的繪畫形式和表現(xiàn)形式具有多樣性,其構圖靈活,表現(xiàn)廣闊,敘事自由,連續(xù)性強。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采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佛傳故事和佛本生故事,其中三佛樓壁畫每幅畫的名稱或為四字,或為“XXXX之處”字樣,如“四王獻缽”“金刀削發(fā)”“魔軍拒戰(zhàn)”“調伏二仙之處”“仙人占相之處”“白馬報信之處”等,繪畫再配以簡要的文字概括,更能使觀者對于釋迦牟尼佛的事跡有清晰完整而又突出的認識。
二、三佛樓壁畫單幅構圖
除了整體上的連環(huán)畫式構圖外,三佛樓壁畫的每幅單元畫作在構圖方面都具有一定特點。眾所周知,中國繪畫在空間處理方面常常不受固定模式限制,其構圖既與畫面內容相關聯(lián),又具有自身獨特的審美價值。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中每個單元畫幅在構圖上既照顧到了故事情節(jié)內容,又具有自身的獨特特點。其構圖形式有“中心式構圖”“C字形構圖”“邊角式構圖”“對角線式構圖”“三角形構圖”等。不同的構圖形式體現(xiàn)出每幅作品的不同審美意趣,同時,這些構圖的多樣性又寓于整體統(tǒng)一當中。
(一)中心式構圖
中心式構圖是將物象安排在畫面中心位置而進行構圖,其最大的特點是主體突出、明確,且畫面容易取得平衡,富有凝聚力。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魔軍拒戰(zhàn)”(圖2)運用的就是中心式構圖。
“魔軍拒戰(zhàn)”本行經云:菩薩諦觀。確然不從。既不動身。亦不移坐。語魔王言。我今已坐。金剛牢固。結跏趺坐。甚難破壞。魔王聞已。發(fā)嗔恚言。率領四種兵眾。象馬步車。諸雜軍等。幡旗麾毒。羽蓋旌旗。多諸夜叉。悉食人肉。善解神射。各把靭弓。執(zhí)持利箭。槊矛劍戟。刀棒金剛。斗輪鐵鉞。種種諸仗。駕千萬億。象駝馬車。放大吼聲。……時魔波旬。手執(zhí)利劍。向菩薩言。截汝身體。菩薩答言。汝魔波旬。及諸軍眾百千萬億。悉如汝身。盡力來此。彼等皆不能動我一毛。三佛樓壁畫“魔軍拒戰(zhàn)”畫面中,佛陀于中央結跏趺坐,眾魔軍將佛陀團團圍住,手持利劍,相向佛陀,佛陀巋然不動,莊嚴放大光明。這一中心式構圖體現(xiàn)出鮮明的主次關系,使畫面既集中又均衡,同時,使佛陀和魔軍之間形成鮮明對比,加深了觀者的印象。
(二)“C”字形構圖
“C”字形構圖在中國繪畫的構圖中也非常常見。此類構圖形式流暢自如,造型優(yōu)美,使畫面富有趣味,同時也能使觀者體會到生動而輕松的感受。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中“帝釋獻衣”一圖運用的就是“C”字形構圖。
據《莊嚴經》載:尓時太子至尼連河。洗浣故衣入水浴已。河邊有一大樹。于彼樹下自納故衣。時凈居天子名無垢光。將沙門應量袈裟供養(yǎng)菩薩。于是菩薩即受著之。時聚落神告善生女。汝宜營辦美食供養(yǎng)菩薩。時善生女即以金缽盛滿乳糜持以奉獻。三佛樓壁畫中“帝釋獻衣”(圖3)一圖所運用的即為“C”字形構圖。佛陀靜坐于樹下,其所處位置為“C”字的中部,而“C”字形構圖的右上繪有善生女奉獻乳糜,“C”字形構圖的右下則繪有凈居天子奉獻袈裟 。整個“C”字形構圖富有變化和韻律感,結構緊湊有序,使得畫面氛圍輕松自然,飽含生趣。
(三)邊角式構圖
邊角式構圖具有獨特而集中的特點,很容易引起觀者的注意。其構圖設計新巧通常為主要物象聚集于畫面一角,強調物象局部的特點,以此能夠對主體物象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夜半逾城”(圖4)一圖體現(xiàn)的就是邊角式構圖。
據《莊嚴經》載:凈居諸天令彼軍士婇女悉皆昏睡都無覺知。車匿即鞍馬畢。太子乘已初舉步時。大地六種震動升空而去。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王帝釋翊從引路。在這一畫面當中,太子乘白馬于祥云上翩然而去的景象集中繪于畫面的左上部。太子坐于白馬上,底下繪有四大天王恭敬地捧起馬足。此外,畫面四分之三的空間都表現(xiàn)為風景,空中祥云環(huán)繞,地面河流樹木,景色宜人。這種把主要人物集中繪在一角的構圖方法使得主體物象的刻畫更為突出和細致入微,使觀者一目了然洞察故事情節(jié)并對主要物象產生濃郁的興趣。
(四)對角線式構圖
對角線構圖也是由其形狀而定的,這種構圖是把主體物安排在對角線上,以此使畫面產生延伸感和運動感。對角線構圖巧妙地避開了左右構圖的程式化,使畫面表現(xiàn)更加均衡、富有動感。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中“魔眾拽瓶”一圖運用的就是對角線式構圖。
據《雜寶藏經》云:爾時如來在菩提樹下。巍然端坐。惡魔波旬將八十憶眾欲來壞佛。……佛語波旬。汝今先能動此凈瓶。然后可能擲我。著于海外。時魔波旬及八十億眾。盡其神力。不能令動凈瓶。魔王軍眾。悉皆退散。鎮(zhèn)國寺三佛樓的“魔眾拽瓶”(圖5)一圖采用對角線構圖。畫面左上方,佛陀巍然坐于菩提樹下,畫面右下方惡魔波旬率領眾魔軍來到菩提樹前,用盡神力欲拽凈瓶,但凈瓶卻絲毫未動。對角線構圖的運用,使得畫面充滿了一種對抗的張力,一邊是佛陀的莊嚴安坐,一邊是魔眾欲拽凈瓶,顛倒自墮。對角線的兩邊形成巨大反差和對比,魔眾向右下使出巨大力氣,佛陀雖然安于坐上,但卻自有內在強大的佛力,兩方力量對比,使畫面富含動感。
(五)三角形構圖
三角形構圖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運用較廣泛。在幾何圖形中,三角形是最為穩(wěn)定的圖形,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單幅畫中運用三角形構圖使得畫面富有穩(wěn)定性,更顯大氣莊重。如壁畫中“均分舍利”(圖6)一圖。
據《處胎經》上說:佛入涅槃荼毗后,其時 有四大國王優(yōu)填王、頂生王、惡生王、阿阇世王,四大兵馬主最豪兵馬主、容顏兵馬主、熾盛兵馬主、金剛兵馬主,共爭舍利,各領 本國兵將,列住一面,互相對立。各自說道:佛舍利我應獨得。這時有大臣優(yōu)波吉出面調解,勸諫說:“諸王莫諍。如來舍利應分與各國,普皆供養(yǎng)?!比饦潜诋嬛小熬稚崂币粓D人物呈現(xiàn)三角形的構圖,其中佛陀位于三角形頂端,其形莊嚴,代表佛入涅槃荼毗。兩邊分列著八位比丘,代表八王,分成兩組,相視而立, 三角形底部另坐著一位比丘,代表大臣優(yōu)波吉。這幅“均分舍利”圖的三角形構圖使得畫面充滿嚴肅莊重的氣氛,人物以佛陀為中心左右對稱,彰顯出均衡大氣之感,佛陀的莊嚴高大與八王的恭敬謙卑形成對比,使觀者油然而生贊嘆之意。
綜上所述,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在整體上表現(xiàn)為連環(huán)畫的構圖形制,在單幅畫方面則具有“中心式構圖”“C字形構圖”“邊角式構圖”“對角線式構圖”“三角形構圖”等構圖形式。這些構圖方式既多樣又統(tǒng)一,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姚雅欣.山西平遙鎮(zhèn)國寺三佛樓佛傳故事壁畫考略:兼談山西佛傳故事壁畫發(fā)展脈絡[J].古建園林技術,2004(12).
[2]張曉晶.淺談平遙鎮(zhèn)國寺三佛樓壁畫的藝術特色[J].美術教育研究,2015(12).
作者簡介:申曉旭(1987-)女,河北磁縣人,碩士研究生,晉中學院美術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佛教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