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久平
初見仁懷
多彩貴州,印象仁懷。
有幸參加本次“《椰城》雜志中國行——走進貴州茅臺鄒旺酒業(yè)”的文學活動。
抵達仁懷高速收費站時,已夜幕降臨。車輛漸多,貴州的九月,透過車窗吹進的風少了些燥熱,還夾雜著一種像醋一樣酸酸的氣味,原來是發(fā)酵的酒糟味。下塌的頤嘉酒店位于玉液中路,燈火通明,熙熙攘攘的街道,車輛通行緩慢,初來乍到,一切都很新鮮。
一路舟車勞頓,大伙已是饑腸轆轆,空氣中的酒糟味被城市中心的喧囂忽略,導航無意識的指引錯過了印象苗寨的風情。我們挨家逐戶找吃的,腔調(diào)里攜帶幾句放肆的巴蜀方言,期待仁懷的夜有所包容。找到一家重慶魚店,相同的口音,重慶人吃重慶魚,那體態(tài)發(fā)福的重慶老板并未覺得驚喜,6斤2兩的酸湯魚,味道不錯,暫時俘獲了無所選擇的胃。
喝著店里有些不地道的茅臺酒,詩人張守剛漸漸酡紅的
臉在燈光下晃悠,朋友群發(fā)來苗寨姑娘們灌酒唱歌的視頻,一遍一遍地重復(fù)著。夜風吹拂著殘暑,他的眼神分明暗藏波瀾,大伙心知肚明,詩人酒沒喝好,還向往著什么。
果然,剛剛邁出重慶魚店,鄒總領(lǐng)著《椰城》雜志一行朋友從印象苗寨匆匆趕回酒店大廳,來自全國各地的文人墨客初來乍到,彼此問候。鄒總把一大壺白酒放在茶幾上:淡琥珀色的液體,開蓋深呼一口氣,香氣撲鼻,喝酒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窖藏級的好酒呢。當晚,一群文人墨客們硬是鬧著去外面吃夜宵品美酒,來個不醉不歸。
品? 酒
在茅臺鎮(zhèn),被大街小巷的酒香熏染,平素不怎么喝白酒的我也開始琢磨著那淡琥珀色的液體是如何的美妙,才讓這些文人墨客如此沉醉。
第二天中午,從四渡赤水歸來,在一處農(nóng)家樂里不僅吃到了正宗的具有貴州特色的美食,還品嘗了鄒總帶來的美酒。這些食材基本上是農(nóng)家自產(chǎn)自銷的,酸辣燜鍋雞、糖醋茄條、炒雞雜、雞血湯、鹵水豆腐等,早就聽聞貴州的辣椒好吃,所以很多菜里都配有鮮剁椒,鮮亮的紅,入口清香,酸中帶點甜,與食物完美融合。以前吃過貴州的酸湯魚,沒想到酸辣燜鍋雞也好吃得不得了,新鮮山雞與紅辣椒再佐以其他配料,少了火鍋的油膩,多了鮮香濃郁。酒是用迷你高腳白酒杯斟滿,開始小口地淺嘗,最后看到滿桌的人都是豪氣沖天,一杯一口,在談笑風生間觥籌交錯。同伴天生對酒過敏,小時候喝了醪糟水皮膚就會起反應(yīng),她說,文化人喝不來酒真是遺憾,被她這么一刺激,我竟然喝了七小杯,每一口酒入口的時候有點刺激,慢慢地在喉間浸潤而過,一種氤氳之氣舒展開來,從鼻腔里呼出。
下午來到懷莊集團鄒旺酒業(yè)了解酒的釀造過程以及對酒的品鑒,對釀酒行業(yè)的理解也顛覆了我以前的認知。原來茅臺鎮(zhèn)是醬香型白酒的鼻祖,如何品酒,要先觀其色,再聞其香,再品其味。桌子上一瓶懷莊泉,兩杯酒,第一杯和第二杯的口感略有不同,兩種酒的生產(chǎn)工藝完全一樣,只是儲存的年份不同,第一杯更為醇香厚重,儲存的年份也更久,同時掛壁的效果非常明顯,滴滴晶瑩剔透,如瓊漿玉液,顏色微黃、入口醇香。醬香濃郁,細品還有淡淡的苦味、蜂蜜味、陳香味和酸味,而空杯留香持久也是醬香酒最大的特點。一杯喝完,甩一下,每隔半小時聞一次,據(jù)說好的醬香型酒空杯留香可持續(xù)24個小時。
白酒有十二種香型(在酒文化城都有介紹),以醬香型、濃香型和清香型為主。醬香酒從醬池到發(fā)酵的時間都很講究,一半高粱一半酒曲(即小麥)。所謂12987的工藝,即1年1個生產(chǎn)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發(fā)酵、7次取酒,整個釀酒過程需要1年的時間,最后至少還要儲存5年,使其產(chǎn)生兩千多種微生物,相當于一百多味中藥。從釀酒師到品酒師再到酒體設(shè)計師,整個醬香型白酒只有53度,茅臺鎮(zhèn)因其得天獨厚的氣候、水分、土壤和空氣所產(chǎn)生的龐大的微生物群,形成了獨具匠心的釀酒工藝。據(jù)說沿赤水河方圓7.5平方公里內(nèi)所釀造的酒是品質(zhì)最好的。
詩酒成因。晚宴上趁酒興正濃,大家挨個表演節(jié)目,或唱歌或吟詩,真的是好嗨呀!我們把云陽清水土家族的《六口茶》特意改為《六口酒》,來了個即興發(fā)揮,也算應(yīng)景。酒至微醺,驀地想起李白那首《月下獨酌》:“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毕氡厥呛染频淖罡呔辰缌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