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范娜娜
我們需要科技帶來的便利,它可以成為喜歡的參考,但并不需要科技完全操盤愛情,凌駕于鮮活的個體之上。
這屆年輕人不僅不想談戀愛,更不想結婚生娃了。一路下跌的結婚率與生育率讓各國愁苦。老齡化嚴重的日本在《少子化社會對策白皮書》中展示了愛媛縣的一項舉措,利用AI幫助年輕人匹配到合適的婚戀對象。美國一名科學家正在創(chuàng)建一個項目,研究通過基因來確定雙方是否適合成為伴侶,而國內的一些相親軟件也是打出了大數據的旗號,從學歷到收入,讓你精準pick另一半。
看著這一系列的新聞,感覺廣大單身人士終于可以迎來春天,但這真的是人們想要的嗎?在科技視域之下,愛情的議題是否變?yōu)榱诉^期的討論?
當大數據可以為你配對心動的TA,當AI可以為你量身定做喜歡的愛人,當戀愛鈴等APP幫你自動表達情感……科技成了比封建大家長更萬能的存在,雖然不是盲婚啞嫁,但也象征著“為你好”和權威性,我們仿佛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技術與愛情的邏輯,不能說完全背道而馳,但絕對也不是相向而行。要知道技術需要一串串指令、一個個數據去學習進化,而愛情卻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有人可能像《傲慢與偏見》里的達西與伊麗莎白,一開始相看兩厭,到最后情根深種;也有人可能如同《紅樓夢》里的寶黛,一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就注定了斬不斷的情緣;也有人可能類似于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的男女主角,在年少時短暫相愛,中年時各自安好,年老時卻舊情重燃。
世間百相,愛情的故事,寫出了開頭,但難以預料的總是結尾。因此,單純指望技術去量化愛情,把親密關系的進展全部交予科技,讓人細思極恐。
《黑鏡》第四季《Hang The DJ》早已鋪墊了科技時代的愛情寓言。在楚門般的烏托邦世界,一個萬能的系統(tǒng)為你解決終身大事,約會、吃飯、睡覺都被限制好了,但在這份完美的表象之下,真實個體被隱匿,只需要接受最終match的數據。
用一個技術算出的結果對愛情投下決定票,過程如何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但又焉知這是蜜糖還是毒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乍然之喜;期待懵懂,兜兜轉轉還是你的慶幸欣然,人們無從體會。戀愛的滋味不需要你咀嚼,科技只讓你直接吞咽,但愛情的意義也因此流失。
我們需要科技帶來的便利,它可以成為喜歡的參考,但并不需要科技完全操盤愛情,凌駕于鮮活的個體之上。當愛情的感性、細密纏綿讓渡于機器算法、數據理性,我們將迎來的或許不是伊甸園,而是可怕的失樂園。
在愛情的模糊與技術的明確之間,總是橫亙著飲食男女的變幻無常。畢竟,愛情的美好就在于它的不可捉摸,不可預測。就像打雷前的閃電,親吻的沖動先于對彼此的喜歡。藏不住的愛情會從眼角眉梢流露,但按條件篩選,按技術匹配,懷抱著功利心與勝負欲,算計來的愛情,必將自討苦吃。
即便技術幫你找到所謂的soulmate,戀愛或者更深層次的婚姻,這一場漫長的修行,終究還是要靠個人。所以愛情沒有捷徑可走,技術也不是萬能靈藥。
或許當下這類戀愛技術主義噱頭的成分更大,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進一步思考,當科技支配愛情,你會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