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波
(新疆哈密廣播電視大學,新疆 哈密839000)
對于混合式學習的解釋見仁見智,簡言之,指將傳統(tǒng)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和課堂以外的非正式學習方式相結合的學習理念和方式。Anthony認為大體可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1]。廣義上的混合式學習是指將多種技術或媒體與傳統(tǒng)面對面的課堂活動相融合[2](如下圖)。
圖1 廣義上的混合式學習
狹義的混合式學習將混合范圍縮小至在線學習,即在線學習和課堂教學的結合。國內何克抗結合兩種闡釋,并對混合式學習中師生角色進行解讀,認為混合式學習可以理解為“把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e-Learning(即數(shù)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既要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使得混合式學習的內涵更加明晰。隨著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的豐富,教育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混合式學習不斷突破鑒定域限,實現(xiàn)從理論到學習風格,乃至教學實踐的“混合”。二十一世紀初,Jared指出“混合式學習是績效支持、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混合”[4]。在多重理論的混合和支撐下,混合式學習實現(xiàn)了學習理念的提升,隨之帶來的是“學生的認知方式,教師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策略和角色的改變”[5]。
混合式學習代表著以教育技術革新為先導的學習已經蔚然成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率先開展了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探究與實踐。我國混合式學習研究起步較晚,但成果豐碩。除了早期何克抗、李克東、田世生等對混合式學習概念界定、理論基礎及可能的模式等進行了初步研究外,后來學者結合各高校教學特色,相繼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混合式學習或者教學模式,如張?zhí)N混合式學習互動模式和支持系統(tǒng)模式,闡釋了網絡平臺環(huán)境下如何實現(xiàn)多重交互,實現(xiàn)線上與課堂教學的互動統(tǒng)一[6]。侯建軍介紹了寧夏大學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及實施過程,強調學生基于網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授課方式選擇的自主化[7]。金一以混合式學習理論為指導設計了適用不同專業(yè)基礎的分層教學模式。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和社交軟件研發(fā),使得微博、微信成為混合式學習的平臺,基于網絡平臺和數(shù)據(jù)驅動(data-driven)的微課,慕課研究成為熱點[8]。
縱覽以上關于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探索與研究,發(fā)現(xiàn)基于混合式學習理論和高校英語教學實際,教學模式各有側重。多數(shù)相關研究側重于模式的提出與有效性的驗證,基于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操作性如何,如何開展,效果如何檢驗的實證研究深度尚且不夠。本文結合已有研究成果,以哈密電大混合式學習理論為指導開展人文英語系列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為例,探索開放教育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導學中的有效性。
圍繞以下三個研究問題,論文進行了課例研究,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網絡平臺的模塊化資源是否滿足了學生提高英語語言技能的需求?
2.學生對“人文英語1、3”進行的模塊化網絡團隊導學模式滿意度如何?
3.學生對“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導學模式滿意度如何,怎樣的模式組合最佳?
國家開放大學“人文英語1、3”的資源呈現(xiàn)方式呈現(xiàn)模塊化特點,模塊設計基本對應英語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哈密電大英語教師團隊充分利用教研組的優(yōu)勢,突出期末考試導向,責任分工,組成網絡導學團隊進行專項輔導。本團隊4名教師,根據(jù)分項考核方向提前進行集體備課、制訂輔導計劃和提綱。根據(jù)團隊模塊分配情況,學校教務科后臺操作,將4位教師導入“人文英語1、3”輔導平臺,教師在各班級釘釘群通過線上直播課與學生互動,為學生答疑解惑,線下面授結合學生手機移動在線學習。線上的國開平臺資源學習及討論區(qū)的實時答疑以聽說讀寫能力提升技巧的講解為主。線下面授輔導以語言知識,如詞匯、語法的講解為主。根據(jù)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的特點進行“線上+線下”的分化,根據(jù)我校英語教師的專業(yè)所長對學生網上學習行為進行輔導、評閱和監(jiān)控,使面授和網絡教學混合,語言技能和知識統(tǒng)一,實現(xiàn)各項語言技能的全面輔導(網絡平臺模塊化輔導安排如下表)。
表1 “人文英語1、3”導學團隊分工表
1.課例研究
課題組成立人文英語教師團隊,開展線上+線下的集體備課活動,進行課例研究。研究圍繞教學模式的運用展開,課例中研究者對線上國開平臺資源及直播教學、手機移動學習及線下面授輔導等四種教學模式進行設計并開展模式混合試點。
2.問卷調查
本研究以2019年秋季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法學本科、學前教育及小學教育本科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把本學期報考“人文英語1”“人文英語3”的110名學生拉入釘釘直播教學群,在釘釘直播教學群中在線發(fā)放填寫問卷,實時匯總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至目前,回收106份,問卷回收率為96.4%,有效率為100%。
研究者對“人文英語1、3”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情況進行滿意度調查。問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混合式英語教學模式的適用情況,主要針對國家開放大學平臺人文英語資源滿意度、手機終端使用情況(移動學習情況國開云書院軟件使用情況)、釘釘直播教學開展情況、人文英語學習需求情況及人文英語課程教學模式選擇5個維度進行調查,共14題,用于回答前兩個研究問題,第二部分各維度信度表如下?;谝陨险{查,調查了解最受學生歡迎的混合式英語教學模式,主要回答第三個研究問題。
表2 問卷信度值
五個維度信度值均高于0.75,表明問卷結果能較為可靠地反映被試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滿意度。
“人文英語1”的考核主要涉及交際用語、詞匯語法、閱讀理解和翻譯。其中交際用語及閱讀理解的導學主要通過線上導學進行。專門安排兩位教師在國開平臺課程討論區(qū)在線實時答疑,在班級釘釘直播集中講解閱讀理解的方法及技巧。負責線上交際用語導學的教師在實時答疑區(qū)發(fā)布“交際用語考查類型”“常見交際用語問答模式”“交際用語遵循原則”三個主題帖,讓學生明確期末考試中交際用語的考點及應對策略,安排一次實時答疑,線上交流“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不同交際用語習慣”“‘怎么問怎么答’原則在交際用語解題中的應用”等問題,解決學生困惑,明確做題方法及解題思路。另一位導學教師在資源區(qū)上傳“常用日常交際用語集錦”供學生學習掌握。閱讀理解的導學主要依據(jù)期末考試考查內容,從寫作思維模式及主要考查類型解題技巧(主旨題、細節(jié)題、推斷題)兩個方面進行輔導,共安排兩次釘釘直播。第一次直播輔導主要讓學生對中西方寫作思維方式的不同有所了解,尤其熟悉“主旨在前”的線性邏輯。在此基礎上,第二次主要輔導閱讀理解考查主旨、細節(jié)及推斷能力解題技巧的輔導,所講材料出自近3年期末試題,如Bookseller and Doctor這篇閱讀理解。讓學生掌握通過閱讀首段和每段首句提煉文章主旨及段落主旨的方法。詞匯與語法及翻譯通過線下面授輔導和學生手機移動學習進行。學生在授課前通過手機客戶終端國開云書院App對每個單元詞匯進行預習,課文內容的講解主要是觀看國開平臺講解,專門安排2名教師對第1—4單元及第5—8單元課文中涉及的重要語法點進行詳細梳理,通過4次面授課完成語法點的講解。
“人文英語3”期末考試的題型與“人文英語1”基本相同,“人文英語3”重點考查英語寫作,這是與“人文英語1”考核不一樣的地方。針對如何提高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研究者在面授輔導中推行了“以讀促寫”的教學模式,將課文原文或習題中閱讀理解的原文作為鑒賞模板,通過思維導圖列出英語寫作框架,讓學生初步掌握用關鍵要素法畫出每篇閱讀理解文章的思維導圖,體會英語作文通常的結構,學會“主旨在前,開門見山”的寫作習慣和模式。共安排了2次“以讀促寫”的面授輔導課,每次留20分鐘讓學生當場寫出作文初稿,及時評閱,及時鞏固“讀寫結合”的效果。
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開放教育本科學生男女比例為3:7,覆蓋漢語言文學、小學教育、學前教育、法學及社會工作專業(yè),本學期在釘釘直播群開展了“人文英語1、3”直播教學4次。
1.國開平臺人文英語資源滿意度調查情況
從問卷匯總情況看,超過八成的被調查學生對國開平臺資源比較滿意甚至非常滿意(83.33%,如圖2),反映出國開平臺人文英語的資源基本符合學生的興趣。模塊化教學方面,形考任務、復習指導綜合測試模塊的設計較好地滿足了學生學習及考試的需求(如表3)。
表3 “您對國家開放大學學習平臺上的人文英語課程資源設計”情況統(tǒng)計
2.手機終端使用情況(移動學習情況國開云書院軟件使用情況)
國家開放大學于2017年年底逐步推出國開云書院App,人文英語課程資源均導入App,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開展學習,學習內容與國開學習平臺資源基本一致。此外,還增加了教材ppt、紙質形考冊和教材電子版。內容進一步豐富,從使用情況看,學生對該軟件相對了解,偶爾使用的情況較多。該軟件的學習宣傳仍需進一步加強。
3.釘釘線上直播教學的情況
由于疫情影響,開放教育面授輔導課無法正常按期開展,研究者所帶的“人文英語1、3”率先試點,于3月11日開始直播授課,目前已授課4次,從問卷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超過九成的學生比較滿意人文英語釘釘直播教學的效果(如表4),但對于釘釘軟件的熟悉程度尚且未達到非常熟悉的水平,對于新軟件、新的學習形式,學生尚需適應。
表4 關于“您對今年人文英語課程釘釘直播授課的態(tài)度”的情況統(tǒng)計
4.人文英語學習需求情況分析
問卷對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困難及學習需求進行了調查,由下表可知,“不會英語寫作”占比最高,有49.06%的學生選擇了此項,認為“語法太難”的同學占到22.64%(如表5),因此,在直播教學或者面授輔導中應該側重講題練習、提醒輔導及語法講解。抓住學生的需求尤其關鍵,在后面的直播教學中,研究者將進一步探索寫作模塊及語法模塊教學,實時后臺關注學生聆聽這兩塊學習的時長和效果。
表5 關于“您認為人文英語最困難的地方”的情況統(tǒng)計
5.人文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的選擇情況
目前,開放教育人文英語課程實行的學習模式呈現(xiàn)多樣化,如釘釘直播教學、國開平臺資源學習、手機移動終端學習及面授輔導。從調查結果看,學生更傾向于使用國開平臺資源學習和釘釘直播授課模式,在模式的組合上呈現(xiàn)出優(yōu)勢最大化的特點,學生理想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是“釘釘直播教學+國開平臺資源學習”,為研究者開展混合式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實踐提供了依據(jù)。
表6 關于“人文英語課程最佳的授課模式”情況統(tǒng)計
經過“人文英語1、3”的課例研究及混合式英語教學模式適用情況的問卷調查,隨著“停課不停學”在線直播的陸續(xù)鋪開,國開學習資源的不斷豐富,學習形式不斷向任務式學習轉變,平臺資源繼續(xù)發(fā)揮聽說、讀、寫的模塊化優(yōu)勢,加之與之對應的釘釘直播的模塊化教學,“釘釘直播教學+國開平臺資源學習”日益成為學生理想的學習模式。兩種及以上學習模式的混合,使隨時隨地學習、移動式學習普及化,模塊化教學及短平快的資源進一步突出學習難點,讓學生有的放矢、學有所成,掀起了全民在線學英語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