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戲劇融入教學起源于法國思想家盧梭?[1]的兩個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和“在戲劇實踐中學習”。原創(chuàng)戲劇是以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創(chuàng)編、準備和排演,實現(xiàn)共同全程參與的戲劇形式。這一新興的教育模式僅在臺灣興起,但尚未在全國普及。教育戲劇?[2]讓學習對象在戲劇實踐中達到學習目標,是一種真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興學科。
【關鍵詞】盧梭;原創(chuàng)戲劇;教育戲劇
一、《找耳朵》戲劇簡介
原創(chuàng)聾人戲劇《找耳朵》是一個時長8分鐘的以聾人為主要演員的聾健融合舞臺表演劇。該劇講述了,在1988年,一個8歲的先天失聰女孩婷婷艱難求學的經(jīng)歷。婷婷的母親帶著婷婷多次到普通小學求學,普小的校長們皆因婷婷先天聽力殘疾為由拒絕了她入學,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也因佩戴助聽器而受到歧視和欺凌。后來經(jīng)人介紹,她隨媽媽來到了專為殘疾人創(chuàng)辦的湛江市特殊教育學校,從此開啟了人生新篇章。故事的主人公婷婷是以湛江市聾人協(xié)會主席劉婷為原型,編劇經(jīng)過調查訪問了多位劉婷的老師,搜集了大量文字和圖片素材,將真實感人的師生故事還原到銀幕上。
二、創(chuàng)作歷程
1.第一階段——破殼而出
2018年5月,在一次和黃校長的交談中,萌發(fā)了創(chuàng)作戲劇的想法。當時,戲劇教學這一模式在廣東省乃至全國尚未普及,雖然教育戲劇在歐美國家已有近百年的經(jīng)驗累積,但中國的戲劇教育從1995年才剛剛萌芽?!墩叶洹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初有雛形,并第一次踉踉蹌蹌參加了我?!巴南螯h,夢想起航”文藝匯演的首次演出。在2018年6月參與了“湛江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六一晚會”演出,這是《找耳朵》的第二次登臺亮相。
2.第二階段——千錘百煉
前兩次的登臺亮相讓在場的師生贊不絕口,同時也受到了許多修改建議,如:聾人表演沒有語言,但臺下的健聽人觀眾需要聽,否則很難融入劇情;演員在舞臺上的站位及走位,一定要面部朝向觀眾等等。得到了諸多好的建議,于是我決定再次出發(fā),讓更多的人通過《找耳朵》了解聾人群體。
接下來的日子里,我每天沉浸在研磨劇本—請教校長—修改—再研磨的循環(huán)中。在修改劇本的同時,也著手排練,從排練中發(fā)現(xiàn)問題,再修改劇本。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單槍匹馬,是無法完成排練的,僅憑一個人的智慧,也是無法讓《找耳朵》再上一個新臺階的。于是我重新制定了《找耳朵》的編排方案:
(1)選指導老師。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編排戲劇需要犧牲許多個人的時間,指導聾人排練的老師需要具備手語能力、能調動聾人積極性、并對戲劇有一定興趣又有風險精神的老師。經(jīng)過深思熟慮,詢問多位老師是否愿意加入團隊,最終確定了以曹陽、黃岱為編劇,覃雅、洪婷、郭婭、李徐來為指導老師的六人團隊。
(2)選演員。作為《找耳朵》的發(fā)起人,我凡事親力親為,從聾校三年級至高三年級中,逐個班級走訪、學生試演,最終挑選出17名年紀和聽力程度不一的演員。
(3)服裝道具。劇中演員涉及多種身份,有校長、教師、學生和媽媽。服裝顏色的搭配、教室、窗戶、桌椅、書包、發(fā)型和娃娃等道具,這些道具有借來的、有買來的、也有自己動手制作的。這同樣是耗時耗精力的一項重要工作。
(4)排練。指導老師和演員全部共有23人,人數(shù)多加上跨年級、跨班級,每個人的時間不易協(xié)調。經(jīng)過與校領導、班主任協(xié)商,結合學校作息情況,最終確定每周四練,每次從19:00—21:00兩個小時。
(5)背景視頻、錄音和音樂。一部完整的戲劇離不開視覺和聽覺的體驗,在強烈的追求完美的勁頭下,我開始了自己動手制作視頻和剪切音樂的工作。從搜集舊照片到尋找適合的音樂,從剪輯到與演員卡時間配合播放,我進行了幾十次的修改。為了達到貼近聾童發(fā)音的效果,我專門錄制了一位做了人工耳蝸的6歲孩子的說話聲。最終才將視頻和音樂與演出配合的恰到好處。
(6)邀請戲劇專家歐宗耀進行專業(yè)指導。
戲劇于我們而言,還是陌生的。在自己的摸索下,我們仍然如井底之蛙。幸好湛江市有這樣一位做著戲劇研究的專家,在我們開拓創(chuàng)新的路上給了許多寶貴的指導意見。
3.第三階段——化繭成蝶
2018年湛江市特殊教育學校30年校慶,是一次契機。在經(jīng)過幾個月的千錘百煉后,《找耳朵》的演員們第三次站到了舞臺上,主角林榮英的表演更加深情動人,配上用泛黃的老舊照片做成的背景視頻,整個故事牽動著臺下校長、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們的心,將大家拉回到了三十年前。
4.第四階段——華麗問世
2019年,迎來了“首屆廣東省特殊教育藝術展演”,我們原班人馬再次發(fā)出集結號,歷時4個月,在原版劇本的基礎上再次改動,加入了原創(chuàng)動畫元素,專業(yè)的美術和配音,以全新的形式,將作品上報,最終取得了“廣東省特殊教育藝術展演”戲劇類比賽銀獎。2020年再次報送“湛江市中小學心理劇大賽”,榮獲一等獎。
三、校內影響
本劇由本校六位教師為主要指導教師——曹陽創(chuàng)編和指導,覃雅、郭婭等五位教師協(xié)助指導排練。
(一)在編排和視頻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收獲
本劇加入了原創(chuàng)動畫、背景音樂和圖片,結合語文、美術、體育、計算機等多學科共同創(chuàng)編,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在專業(yè)技術上,充分發(fā)揮了我校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各學科的知識交融在一起,共同完成了一項高品質作品,也讓我校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更上一個新臺階。
(二)參演人員的收獲
1.參與表演的演員包括學齡前兒童、小學、初中、高中以及我校教師,表演不分年齡及職業(yè),不同階段的學生能發(fā)揮出不同的創(chuàng)作靈感,不同的靈感相互切磋,能將表演升華;
2.聾人缺乏語言表達,肢體語言豐富的他們在表演中如魚得水,可以說,戲劇給了聾人展示和交流的平臺;
3.師生共同表演,藝術形式多樣,師生、聾健融合表演,互動性高。
四、社會影響
該戲劇參加了四次舞臺表演,面向的觀眾群體包括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社會人員以及戲劇專家,在校內外,乃至廣東省,引起高度好評,三年磨一劍,三年的反復捶打研究,也讓本劇取得了一定社會地位,充分說明了校園戲劇正逐步在社會中擴大影響。
在戲劇普遍衰微的今天,校園戲劇卻在校園里蓬勃興起。演出程序從劇本、舞臺、音樂到演員,全部由師生共同完成,發(fā)揮了師生的創(chuàng)造性、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鍛煉了教師的寫作、統(tǒng)籌和舞美等能力,鍛煉了師生的膽量和自信心。校園戲劇的內容也十分貼近生活,從學生的角度探討人生,更能吸引大批的學生觀眾,引起學生共鳴,產生積極能量,現(xiàn)在國家已經(jīng)把戲劇教育列入了素質教育的范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校園戲劇一定能夠得到更大范圍的普及,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2]教育戲?。簩嵺`指南與課程計劃(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16-6出版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東省特殊教育研究專項課題《特殊學校語文“教育戲劇”課程開發(fā)與研究》(課題編號:GDJY-2019-T-a 16)結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