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莉
(甘肅省地質調查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大狐貍山地區(qū)屬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自然環(huán)境較差,地處邊界和邊遠地區(qū),基礎地質工作研究程度較低。工作區(qū)屬低山丘陵地區(qū),海拔高度1150~1260m,最高處1369m,最低處909m,一般相對高差50~100m,溝谷不發(fā)育,屬大陸性干旱氣候,晝夜溫差大,夏季干旱炎熱,冬季寒冷。
工作區(qū)大地構造位置位于塔里木板塊北東大陸邊緣活動帶的東側,華北地臺北緣邊緣活動帶,北鄰西北利亞板塊,是三大板塊的結合部。區(qū)內構造活動強烈,巖漿活動頻繁,具極好的成礦地質條件,測區(qū)大部分地段為洪沖積碎礫石覆蓋,部分地段及山頂有巖石出露[1]。區(qū)域內地層以古生界、中生界為主,新生界次之。
為研究大狐貍山銅多金屬礦的特征,本次選取的工作方法有:測地工作、激電中梯面積測量。
區(qū)內有高阻區(qū)、中阻區(qū)、低阻區(qū)三個區(qū)段。
1.高阻區(qū)主要分布在I測區(qū)的東北部地段,在I測區(qū)的西南角也有局部地段顯示,在II測區(qū)東部局部地段,視電阻率一般為1200ΩM~3500ΩM,局部高者達5000ΩM,對應的視極化率一般為0.7%~2.0%,這些高阻區(qū)段,主要是由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引起。
2.中阻區(qū)主要分布在I測區(qū)的北部、東部及西部局部地段,在II測區(qū)局部地段也有顯示,視電阻率一般為400ΩM~800ΩM,局部地段為1000ΩM,對應視極化率一般反映為3%-5%,這些中阻區(qū)主要巖性為輝綠巖、安山質玢巖、紅砂巖等反映。
3.低阻率主要分布在I測區(qū)西部、中部及東部局部地段,視電阻率一般為100ΩM~200ΩM范圍變化,局部低者為幾十ΩM左右,對應視極化率相對較高,一般反映為4%~6%,這些低阻區(qū)段可能為局部地段巖石含硫化物所引起的。
JD1-1異常:位于I測區(qū)西北角,西起0線5000號點~4280號點、100線5000號點~4240號點、200線5000號點~4240號點、300線4920號點~4220號點、400線4920號點~4480號點。該異常段寬緩較大,近南北走向,長度約為700m,東西寬度約400m,推斷該異常向西側仍有延續(xù)。視極化率一般為6.5%~8%范圍變化,異常最大值位于200線4880號點,視極化率值(ηS)9.08%,異常區(qū)范圍對應視電阻率值為低阻顯示,視電阻率ρS一般為100ΩM~300ΩM范圍變化。推斷該異常屬局部地段巖石含有硫化物引起。
JD1-2異常:位于測區(qū)西北角JD1-1異常南側約200m,異常在4條測線間有極化率異常反映,西起100線4000號點~3540號點、200線4000號點~3540號點、300線4020號點~3500號點、400線4100~3580號點,視極化率一般在6.5%~8%范圍變化。在400線3620號點極化率為8.51%,異常形態(tài)為不規(guī)則狀,南北長度約為460m,寬度約為300m,該異常對應的視電阻率為低阻顯示,視電阻率一般反映為100ΩM~300ΩM。推斷該異常與JD1-1異常相似,亦為局部地段巖石含硫化物較多引起。
JD1-3異常:位于I測區(qū)中部北側,視極化率異常只在三條測線段上有反映,西起2600線4380號點~4100號 點、2700線4320號 點 ~4100號 點,東 至2800線4340號點~4100號點,異常形態(tài)近似圓狀,南北長度約為200m,東西寬度約為200m,該異常視極化率一般為6.5%~8%,對應的視電阻率為中低阻顯示,一般為300ΩM~400ΩM,異常峰值點位于2800線4300號點,視極化率最大值為8.62%,對應的視電阻率為587ΩM。該異常處在高、低阻巖石接觸帶上,主要是花崗巖與砂巖、砂板巖的接觸帶上。推斷該異常為巖石含硫化物富集體引起,對地質找礦有一定的意義。
JD1-4異常:位于I測區(qū)中部JD1-2異常東部約1公里,異常形態(tài)為不規(guī)則狀,東西長約400m,南北寬度不均勻,寬度寬處約為100m,窄處約40m,西起1500線3640號點~3500號點、1600線3680號點~3600號點1700線、3640號點~3600號點、1800線3640號點~3600號點、1900線3600號點~3540號點,異常極大值位于1900線3600號點,視極化率為7.9%,對應的視電阻率為406ΩM。推斷該異常為含有硫化物富集引起,對地質找礦有一定的意義。
JD1-5異常:位于JD1-4異常南部約500m,異常形態(tài)為不規(guī)則狀,西起1200線3080號點~3020號點、1300線3040號點~2980號點、2920號點~2880號點、1400線3040號點~2820號點,東至1500線3100號點~3040號點、1500線2940號點~2820號點,異常東西長度約為300m,南北寬度不均勻,異常極大值位于1500線2900號點,極化率最大值為7.66%,對應的視電阻率值為352ΩM。
JD1-6異常:位于I測區(qū)西南地段,西起500線2580號點~2520號點、600線2580號點~2520號點、700線2520號點~2420號點,東至800線2560號點~2520號點。異常形態(tài)為小條帶狀,東西長度約300m,南北寬度不均勻,寬處約120m,窄處約40m,異常極值點位于700線2420號點,視極化率最大值為8.11%,對應的視電阻率值為223ΩM。該異常為一弱小異常。
JD1-7異常:位于JD1-6異常東側約100m,西起1000線2800號點~2520號點、1100線2620號點~2320號點、1200線2760號點~2440號點、1300線2740號點~2420號點、1400線2740號點~2400號點、1500線2660號點~2460號點、1600線2660號點~2340號點、1700線2820號點~2440號點、1800線2720號點~2460號點,東至190線2620號點~2420號,異常形態(tài)大條帶狀,東西長度為900m,南北寬度為300多m,是本區(qū)內較大的異常,視極化率值較高,一般為7%-8%,極化率最大為10.6%,對應的視電阻率為631ΩM,位于1900線2480號點。推斷該異常為局部地段巖石含硫化物富集引起。
JD1-8異常:位于JD1-7異常東側600m,西起2500線2680號點~2620號點,2600線2740號點~2600號點,2700線2740號點~2620號點,2800線2640號點~2540號點,異常形態(tài)不規(guī)則狀,東西長度約300m,南北寬度約100m,異常峰值點位于2700線2740號點,極化率最大值為7.99%,對應的視電阻率值為527ΩM。推斷該異常為局部地段巖石含硫化物較高引起。
II測區(qū)位于I測區(qū)南部約5km地段,其南部為戈壁灘沙漠邊緣,測區(qū)內鹽、堿、石硝較多,供電電流很大,測量讀數困難。從II測區(qū)視電阻率等值線平面圖可以看出,測區(qū)內大部分地段為中低電阻率顯示,視電阻率一般為300ΩM~600ΩM,低電阻率為50ΩM~200ΩM,而對應的視極化率一般為3%~4.5%,高者為5.5%,以5%等值線圈定異常,測區(qū)內在東北部有3個小的激電異常,編號為JD2-1、JD2-2、JD2-3,現將這三處激電異常分別解釋如下:
JD2-1異常:位于100線2340號點~2360號點,視極化率只在1條測線1個測點上有反映,極化率最大為5.41%,對應視電阻率值為336ΩM,該異常為一弱小異常。
JD2-2異常:位于1000線2420號點,視極化率為5.81%,對應視電阻率值為246ΩM,在90900線2540號點,視極化率為5.42%,對應視電阻率為381ΩM,異常只在兩條測線上有反映,為一弱小異常。
JD2-3異常:異常形態(tài)不規(guī)則狀,西起90800線,東至91000線,90800線29600號點極化率為5.43%,對應視電阻率為265ΩM,90900線2620號點,極化率為5.34%,對應視電阻率為323ΩM,91000線2600號點,視極化率為5.43%,對應視電阻率為273ΩM,異常只在三條測線段個別點有反映,為一弱小異常。
綜合分析II測區(qū)3處小的激電異常,對地質找礦意義不大。
本次研究在大狐貍山I測區(qū)查明區(qū)內有大小激電異常8處,II測區(qū)內有3處小的激電異常,共查出測區(qū)內大小激電異常11處。推斷出兩條小的構造帶,這兩處小構造帶地表探槽見有銅礦化現象,有希望找到有價值的金屬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