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漢靜
(河南省鄧州市人民醫(yī)院肛腸科,河南 南陽 474150)
肛周膿腫在臨床中屬常見性、多發(fā)性疾病,該疾病發(fā)病主要原因在于細菌感染,隨著病情不斷發(fā)展,易產生肛瘺等嚴重疾病[1],臨床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且盡早實施手術對患者病情康復具有促進作用。由于手術屬創(chuàng)傷性操作,患者疼痛等應激反應較為強烈,為此,實施相應護理干預尤為重要[2]。本院抽選40例肛周膿腫術患者,對其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改善其術后疼痛效果顯著,匯報如下。
選擇在人民醫(yī)院肛腸科實施肛周膿腫術患者80例,患者入選時間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隨機將入選患者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40例。研究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1:19,中位年齡(36.87±0.46)歲,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2:18,中位年齡(36.91±0.34)歲。組間患者基線信息差異性較小,P>0.05,未構成統(tǒng)計學意義,可對其進行其他比較。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即:告知患者手術相關注意事項,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定時對肛周進行清潔,每2小時翻身1次,避免形成壓瘡,保證病房患者環(huán)境衛(wèi)生性等。
在上述護理基礎上,研究組給予預見性護理,主要包括: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專業(yè)且詳細解答,根據患者不同心理狀態(tài)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降低其不良心理狀態(tài),詳細為其講解自身疾病相關知識,提升其對自身疾病認知度,告知其有效配合手術重要性及必要性,提升其護理依從性及治療信心;②創(chuàng)面護理:及時更換藥物,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換藥時間一般選擇排便后或中藥熏洗后30分鐘,換藥前應告知患者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并對創(chuàng)面進行嚴格消毒,為防止患者產生較強疼痛感,可為其播放喜愛的音樂或視頻,轉移其注意力,利用紅外線照射方式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③飲食護理:告知患者術后2小時可少量食用半流食,72小時后逐漸過渡至普食,食物要以易消化、高蛋白食物為主,禁止食用辛辣刺激、及產氣等食物,對于疼痛嚴重患者不肯進食患者,應適當對其進行規(guī)勸,告知其飲食重要性;④排泄護理:患者會因麻醉藥效原因出現排尿困難等情況,護理人員因密切觀察患者尿量排放情況,一旦患者無法自主排尿,應利用按壓腹部、溫水坐浴等方式促進其排尿,若患者仍無法自主排尿,可為其留置導尿管。
利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疼痛評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分數越高說明疼痛越嚴重。
兩組患者在本研究中相關數據,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分析,評分采用t檢驗,差異呈P<0.05,說明構成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護理前6.89±1.52(分),護理后1.04±0.13(分),對照組患者護理前6.87±1.49(分),護理后3.48±0.65(分),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構成統(tǒng)計學意義。
肛周膿腫最為明顯的臨床癥狀為疼痛,患者會因此產生焦慮、煩躁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致使其食欲不振、睡眠困難等,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為此,對該類患者實施相應護理干預具有現實意義[3]。
預見性護理干預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是一種新型護理干預模式,該護理是通過對患者病情評估,預知其潛在的風險,制定出具有針對性、全面性的護理干預方案,防止風險發(fā)生。將該護理模式應用于肛周膿腫術后患者中,可有效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改善其疼痛、降低不良心理狀態(tài),促進其康復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研究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肛周膿腫術后疼痛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疼痛感,提升生存質量,促進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