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靜敬,潘春山
(呼倫貝爾市人民醫(yī)院傳統(tǒng)康復科,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8)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腰痛臨床最為常見的病因之一,由于腰椎間盤組織出現變性、纖維環(huán)受擠壓出現髓核向后或斜后方突出壓迫腰椎神經根或脊髓的情況[1]。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腰痛、下肢放射痛、伴麻木、甚至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節(jié)段以L4-5、L5-S1最高,約占總數90%以上[2]。本病具有發(fā)病率高、治療效果反復、纏綿難愈的臨床特點,嚴重危害人們生活質量。我科采用內熱針針刺腰夾脊穴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間就診于我院傳統(tǒng)康復科門診的患者60例。所選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每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平均(48.15±9.57)歲,病程1~10年,平均(3.15±1.17)年;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平均(48.72±9.35)歲,病程2~11年,平均(3.47±1.2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腧穴定位:參照《腧穴名稱與定位》進行取穴。
1.2.1 常規(guī)針刺
1.2.1.1 穴取
百會、局部阿是穴、腎俞、關元俞、大腸俞、環(huán)跳、居髎、秩邊、承扶、腰夾脊、委中、飛揚、承山、昆侖。
1.2.1.2 操作
囑患者側臥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百會向后平刺1.5寸,腰夾脊穴、阿是穴、腎俞、關元俞、大腸俞、居髎、委中、承扶、飛揚、承山、昆侖均直刺1寸,環(huán)跳、秩邊直刺3寸,上述諸穴均用平補平瀉手法,待患者得氣留針30 min,每天針刺1次,共治療14天。
1.2.2 內熱針治療
1.2.2.1 取穴
同常規(guī)針刺組。
1.2.2.2 內熱針治療儀
選用北京伊姆康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內熱治療儀。
1.2.2.3 操作
囑患者側臥位,內熱針穴位選取L2-S1華佗夾脊穴,其余穴位采用常規(guī)針刺。常規(guī)皮膚消毒,鋪孔巾,使用0.5%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選用50 mm*0.5 mm的針具,垂直刺入穴位皮膚,直達有效的深度。進針完成后,將內熱針治療儀接入針尾,溫度調節(jié)在40℃~45℃,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25 min,待針冷卻后出針,每天針刺1次,共治療14天。
1.3.1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標準評定
(1)痊愈:肢體疼痛、麻木等臨床癥狀及體征積分減少≥95%;(2)顯效:肢體疼痛、麻木等臨床癥狀及體征積分減少70%~94%;(3)有效:肢體疼痛、麻木等臨床癥狀及體征積分減少30~69%。(4)無效:疼痛、麻木或眩暈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小于30%。
1.3.2 觀察指標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疼痛程度進行評價。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1~9分為疼痛程度由輕到重的逐級增加。
治療后,觀察組痊愈16例,顯效12例,有效1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痊愈8例,顯效10例,有效3例,無效9例,治療總有效率為7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耳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VAS評分為(2.78±1.36)分,對照組患者VAS評分為(5.47±2.71)分,觀察組患者癥狀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隨著人們工作方式及習慣的改變,其發(fā)病率呈增高趨勢,且本病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人們日常生活。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yī)學“腰痛”“痹證”范疇。腎氣虧虛、經脈失養(yǎng)是引發(fā)腰腿疼痛的關鍵病因[4]。
內熱針療法是在銀質針療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其利用現代技術的創(chuàng)新,改變了針具加熱方式。傳統(tǒng)溫針不易控制溫度,作用時間不夠持久,容易出現皮膚的燙傷,內熱針則能將穩(wěn)定的熱量持續(xù)恒定的傳入穴位深部[5]。
本研究顯示,內熱針針刺腰夾脊穴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確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