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洪金 高建民
安丘張氏一門,為山左望族,不特以經(jīng)史文章名滿天下,號為文獻世家。其世代博雅好古,工于六書,精通篆印者,亦不乏其人。其篆刻創(chuàng)作綿延數(shù)百年,累世不衰,形成江北極為重要之安丘印派,堪稱藝林奇葩。
然印章一道,究屬文人墨客之閑情偶寄,在昔頗不為世人所重,是以隨作隨散,人得人失者,所在多有。若非有恒心,難有裒輯成冊,鈐拓成譜者。既已成譜,倘無雄資巨力,亦往往僅以數(shù)本流傳于師友同好之間,難饜天下藝林之需。是以原鈐印譜,歷經(jīng)歲月遷延,留存于世者實屬鳳毛麟角。安丘張氏印人,自清初至民國,約數(shù)十家,文獻記載及坊間所傳有印譜二十余種,然世易時移,于今泰半散佚無存,幸存者且多歸于公藏,世人難窺本來面目。今將本人歷年所見安丘張氏印譜,略按輯印先后,摭錄于此,借以考見安丘印派之源流遞嬗,以供同道參稽。因見聞有限,漏略難周,冀有增益,期諸來日可也。
線裝二卷二冊,書簽、書名頁均題“張氏印譜”,有“辛亥丙辰劫馀”“諸城孟昭鴻收藏之印”二印,知曾為著名文人、篆刻家、藏書家孟昭鴻藏書。每卷首頁上題“相印軒藏印譜”,下署“安丘張在辛卯君、張在戊申仲、張在乙亶安輯”。版心刻“相印軒藏印譜”,框、格、文字均為藍印。此系張氏三兄弟輯張氏一門所治印成譜,每頁單面鈐印,版式有二印格、四印格、八印格、十二印格多種,第一冊存印547方,第二冊存印678方,共計1225方。
是書無序跋、注釋,依諸家著錄定為康熙間鈐印本。此書作為《印學(xué)研究》第九輯,2016年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圖1)
《印法集成》,冊頁裝一冊,剪貼本。木夾板中刻“印法集成”,鈐印“正夫珍藏”,輯印者為膠州法正夫。是冊為清初山左篆印匯集,收錄天蓋樓、靜齋、養(yǎng)葵堂、綠玉軒、在玉壺、墨西西堂、序樂軒、右文齋、又敬堂、聶松巖、安丘張氏等十一家篆刻、收藏印章近千方,其中《安丘張氏印譜》126方,為張貞、張在辛、張扶輿、張敬輿、張重輿等人篆刻,以張在辛為多,輯印年代當在乾隆間。(圖2)
題名據(jù)內(nèi)容擬,冊頁裝一冊,剪貼本。21折42面,每面7至12方不等,共輯錄安丘張氏治印458方,以張貞、張在乙父子篆刻為多,輯印年代當在清中期。(圖3)
冊頁裝一冊,剪貼本。書簽題“張氏印譜”,鈐蓋“古?李氏收藏書畫印”“云山”“陳氏”“陳廷志印”“自強”“頡史同鄉(xiāng)”“珍亭收藏”收藏印7枚,18折36面,每面3至17方不等,共輯錄印蛻356方,主要由張貞、張在辛、張在戊、張在乙父子四人篆刻,輯印年代當在清中期。是冊2014年由濰縣和記印刷局影印出版。(圖4)
線裝五冊,前三冊題簽“相印軒印存”,后二冊題簽“印選”,書名頁題“相印軒印存附印選,乙亥八月趙錄績署”,“民國二十四年渠丘集印社輯”,前有乙亥季秋萊陽于元芳序,版心刻“相印軒印存”“印選”。板框藍刷或墨刷,單面鈐印,《印存》每頁1-6印,第一冊存印182方,為張緒倫、張貞自用印,第二冊存印182方,為張在辛刻印,第三冊存印165方,為張在戊、張在乙刻印。《印選》每頁1-2印,共收明清篆刻名家25人,印章78方,部分附拓邊款。(圖5)
線裝四冊,書名頁題“渠亭印選”,“乙亥秋渠丘式古印社輯”,無序跋。板框墨印,版心刻“印選”。單面鈐印,每頁1-2印,輯錄明中后期至清中期38位印人印作,第一冊存印26方,第二冊存印31方,第三冊存印39方,第四冊存印31方,共計127方,部分附拓邊款。(圖6)
線裝四冊,書名頁題“渠亭印選”,“庚辰初秋諸拜宸署”。板框墨印,版心上刻“渠亭印選”,下刻“渠亭印社輯”。單面鈐印,每頁1印,輯錄明中后期至清中期37位印人印作,第一冊存印17方,第二冊存印22方,第三冊存印26方,第四冊存印22方,共計87方,較乙亥本少40方,部分附拓邊款。
圖2 《印法集成·安丘張氏印譜》
圖3 《安丘張氏印譜》
圖4 《河?xùn)|張氏印譜》
圖5 《相印軒印存》
圖6 《渠亭印選》乙亥本
是書前有民國二十四年(1935)張介祿與民國二十九年(1940)張介禮兩序,張介禮序言,于安丘張氏印學(xué)源流及《渠亭印選》成書過程敘述頗詳,茲照錄如下:
篆刻之學(xué),有明始盛。文三橋氏、何雪漁氏備極漢法,為印家正宗者垂二百年。自完白山人、西泠八家出,印學(xué)始一變焉。先八世祖杞園公,受印法于周櫟園氏,先七世祖卯君公,及弟申仲公、亶安公,同時擅名篆刻,輯有印譜,世所稱相印軒者是也。故文、何印法,渠丘得其傳。卯君公自髫齡即學(xué)治印,年逾八十尤能奏刀。其為印也,圓勁茂密,中含蘊藉,出神入化,妙合自然,說者謂卯君公印章所詣,突過前人,允為文、何后勁,而集其大成,非虛語也。渠亭印社諸君既輯《相印軒印存》成,復(fù)取藏印之有款識,及先輩姓字當以人存者,為《渠亭印選》,計得印八十七方,印人三十七人,大抵皆文、何流派也。經(jīng)始于二十四年夏,先兄受百為之序。乃人事乖忤,中輟者屢,兩易寒暑,裝潢尤未就。迨事變起,故家流離播遷,圖籍蕩然,所藏印章,強半散佚,欲再裒輯為譜,已不可復(fù)得矣,又豈始事時所及料歟?嗚呼!物之成毀聚散,雖有定數(shù),而人之掇拾補綴,則情無能已。印社所藏印選,稿頁固已棄擲零亂,狼藉灰燼矣,族子景堯、子異于敝簏中檢閱殘破,猶得若干部,庚辰冬寄來青埠,重付裝工,每一披覽,輒為響往,以是區(qū)區(qū)八十余印者,為渠丘印法精神之所寄,且亦先民手澤之所貽留,豈不重可珍惜也哉?斯譜卷首首列櫟園所跋三橋巨印,以明淵源之有自。膠州高西園氏、淄川聶松巖氏均受之卯君公,而西園則別樹一幟,其余姓氏,多散見《印人傳》及他書,故不具載云。民國二十九年十二月,古渠丘張介禮序于青島寓廬。(圖7)
線裝四冊,書名頁題“隱厚堂印譜”,“拜宸署”,前有“張柏庭八十一歲小照”木刻版畫一幅,孫自務(wù)題詞,次刊張在辛《篆印心法》。板框墨印,版心上刻“隱厚堂印譜”,下刻“渠亭印社輯”。單面鈐印,每頁1-2印,輯錄張在辛一人印作,第一冊存印30方,第二冊存印38方,第三冊存印38方,第四冊存印37方,共計143方,未拓邊款。
圖7 《渠亭印選》庚辰本
圖8 《隱厚堂印譜》
圖9 《安邱張氏印存》
圖10 《張氏印譜》
孫自務(wù)題詞:
貌髯頭童,一杖龍鐘。徘徊徙倚,何去何從。可圖者,先生之容,不可圖者,先生之偉抱與先生之高蹤。幼染家學(xué),繡虎雕龍。壯歲遨游,燕市吳中。晚棄一官,冥冥飛鴻。筆花香穗,茗碗詩筒。篆刻秦斯,隸法漢邕。有時盤礡,嵐淡煙濃。年開八帙,炯炯方瞳。聆其謦咳,如扣洪鐘。神完以固,氣厚而雄。此髯之出類軼群,欲攀躋而途窮者也。(圖8)
冊頁裝巾箱本一冊,鈐印本,書簽題“安邱張氏印存”,內(nèi)封題“安邱張氏印存”,“三十四年三月”,鈐印“俊之所藏”。每面一至四印,共輯錄印章49方,全部為張在乙篆刻。前有民國三十四年(1945)俊之手書題記:
三十一年,客居安邱,于張氏故宅得張亶安先生刻印多方,其中亦大半有為其后人所刻,惜焉獲得伊始,為友人攫去數(shù)方不還,是一憾事。張亶安先生名在乙,與卯君張在辛先生為昆季,有清中葉,與卯君及高密高南阜(按,應(yīng)為膠州高南阜)俱為魯東之名金石家,書法及藏書亦均重于當時。雖此中諸印有已殘缺者,然亦可窺其梗概也。三十四年三月,俊之記。(圖9)
冊頁裝一冊,樟木夾板,共20開,每開23×13.5c m,書名脫失,應(yīng)為“張氏印譜(集錦)”,有后人題注“三百四十一印”“張貞張在辛”等字樣,無序跋。粘貼本,烏絲欄,共收印蛻341枚。鈐拓和粘貼均精工,保存完美。經(jīng)研究認定,該本系安丘張氏數(shù)輩刻印、用印的集錦,上起張繼倫、張嗣倫、張緒倫,中間張貞,下至張在辛,以張貞用印最多,內(nèi)容豐富,由此推定該冊應(yīng)系張氏康熙年間的用印集錦冊。藏者完顏景賢,清末民初北京人,滿族,富收藏,精鑒賞,所藏版本古籍一時無出其右者。(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