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展 鄭桂娃 莫明桂
1.南寧市特殊教育學校
2.容縣容州鎮(zhèn)都嶠中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藝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了藝術學科的四方面核心素養(yǎng):藝術感知、創(chuàng)意表達、審美情趣和文化理解。而聽障中職生的培養(yǎng)目標,以“尊重學生需求”的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幫助他們自強自立,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可見,貫徹落實國家的藝術課程標準,對推進特殊教育事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實踐意義。
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門類,無論是對于普校教學還是聾校教學,藝術都是源于內心、傳達內心,并通過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感染內心。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哲學家列夫·托尓斯泰在其《藝術論》中言道:“一個人為了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于是在自己心里喚起曾經體驗過的感情,并用某種外在標志(如線條、色彩及言辭)把它表達出來——這就是藝術的起源。”可見,在藝術課程的教學上,理應從感知開始,以探索推進,這是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
根據聽障學生完全依賴視覺的特點,教師一言堂的課堂有時會使學生容易遺漏盲點,從而表現(xiàn)出厭煩或注意力渙散的狀態(tài)。故在實際授課中,筆者以任務為導向,使他們通過觀察、動筆,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思考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以素描平行透視教學為例,筆者課堂上組織學生嘗試通過玻璃勾勒窗外風景,畫面上呈現(xiàn)了那些我們知道事實上是平行的線條,隨著離我們越來越遠,路的兩條邊線似乎自然就交匯到一個點上去了;兩排的樹木從近到遠越來越短;路燈、高樓也呈現(xiàn)同樣的現(xiàn)象。此時,學生通過充分探討眼前的實例,一致認為物體視覺上排列的規(guī)律為近大遠小,那么透視原理則不言而喻。于此,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探索而走向理解。
聽障學生聽覺存在不同的損傷,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特殊學情特點,他們在學習上普遍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發(fā)展相對遲緩、穩(wěn)定性差、范圍窄,所以找到適合聽障學生的教法,并教授他們掌握一項技能非常重要。
依據缺陷補償原理,聽障學生因聽力損失,視覺的優(yōu)勢地位會更突出,故聽障學生抽象記憶和思維明顯弱于具象記憶和思維。他們在面對一個個知識大塊的時候,有時感到茫然而手足無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句話強調了學習、思考和學習效力之間的關系。例如,探究廣告構成要素的組織一課。筆者在課前先了解了該班專業(yè)課程開設情況:素描、色彩、圖案、構成基礎、攝影基礎、標志設計和廣告設計。所以在勞斯萊斯汽車廣告要素的案例分析中,試圖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和歸納總結的方式,將該案例中運用的攝影的逆光手法、色彩的對比與統(tǒng)一、素描明暗對比關系的運用、標志圖案的雙“r”重疊與廣告創(chuàng)意的通感手法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豁然明白,知識不是孤立的,各學科知識需要我們進行統(tǒng)籌梳理和構建邏輯系統(tǒng),這樣在創(chuàng)作構思時,知識就不會瑣碎,才能有清晰的思考和表現(xiàn)藝術內涵的方向。
第一,啟動思維:在訓練學生思維前,教師要鼓勵學生突破聽課的“舒適區(qū)”,避免知識安逸地“水過鴨背”。聽障學生習慣知識的灌輸,缺乏學習的自主力。在此借用《學習的格局》作者黃靜潔老師的一句話:只要不是影響孩子人生或者損害孩子健康的錯誤,都應該放手讓孩子去試錯。或許盡管學生有些思考還不完整、思路不清晰,但讓思維在課堂上“啟動”對于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和成長都必不可少。
第二,躍動思維:為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力,筆者課堂中以幽默靈活的方式組織學生展開造型創(chuàng)意思維的學習和研究,其中包含思維流暢性的訓練、發(fā)散和逆向思維訓練、強制聯(lián)想訓練等,力圖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靈感創(chuàng)造出屬于獨特的,具有民族特色或是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視覺元素。以2018年木刻版畫《錦衣之秀》章節(jié)為例,聽障中一(2)班學生黃嬋和阮積政同學運用強制聯(lián)想的方式創(chuàng)作了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游動的壯錦》(見圖1),畫面既深藏了廣西民族文化悠遠的歷史,又飽含了生命的氣息和豐富的情感。
根據特殊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掌握一技之長,都能融入和適應社會,所以聽障中職教育重視學生技能培訓,推行“1+技能”的模式,讓學生在拿到1本畢業(yè)證的同時,有很好的基礎知識和廣泛的涉獵,還能熟練掌握一項技能。
以版畫技能學習為例,一方面學生需要通過反復練習,充分理解版畫概念、技術和語言特點,進而能熟練掌握版畫這種技藝創(chuàng)作作品。另一方面,木刻版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可以作為一種方式,讓特殊的孩子通過凝固的藝術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讓世界能傾聽到他們的聲音;木刻版畫的制作過程可以作為一次歷程,使特殊的孩子傳承匠人的氣質——沉著堅持、精益求精,通過體驗專注,鍛煉他們的心性;木刻版畫作品可以作為一種媒介,引導、告知和證明我們的孩子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活出更加燦爛的人生。圖2為2018年中三(2)班學生吳曉萍黑白木刻版畫《羊角鈕鐘里的花山世界》,作品榮獲師生迎新作品展一等獎。聽障學生的藝術作品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具有天然的療愈和激勵作用。
中職階段作為即將進入大學或者社會的過渡,學生通過美學知識和原理的滲透,提高對美欣賞的能力,提升學生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具備健康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格調??梢哉f,人生境界的提升是藝術最有價值的意義。
藝術創(chuàng)作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當藝術作品的關注點走出了語言的本身,開始思考“與社會關系”的時候,藝術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為了幫助聽障學生回歸主流社會,教師在教學上可以引導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注重作品與社會融合,即作品將給別人、給這個社會帶來什么價值。例如,聽障中二(2)班學生黃玲知創(chuàng)作了一幅《拒絕野味 文明健康》招貼圖3,它需要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考慮選用什么樣的視覺元素,通過怎樣的形式來表達深刻的含義,從而能激起受眾的共鳴,促進群體價值目標的認同。
在學習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第十九章“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關于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能力建設”中指出:我們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并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要通過學習增強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所以,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助推器,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融合:一是新舊知識的內化;二是學會審視自己的內心;三是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自我的融合將幫助我們的畢業(yè)生適應快速發(fā)展的社會,突破人生的一些阻礙、發(fā)展能力、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