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克莉 ,向小雪 ,徐 飛 ,馬稼菏 ,張興華 ,鄭連斌
(1.天津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天津 300387;2.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市動植物抗性重點實驗室,天津 300387;3.大連醫(yī)科大學基礎(chǔ)醫(yī)學院,遼寧大連 116044)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德宏州)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農(nóng)業(yè)州,其轄區(qū)內(nèi)生活著德昂族、景頗族和阿昌族等少數(shù)民族[1].
德昂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及保山市、臨滄市、普洱市的思茅區(qū)等地區(qū),使用德昂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德昂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使用漢字或傣文.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1].
景頗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的芒市、瑞麗、隴川、盈江和梁河等地山區(qū),附近州縣山區(qū)也有少數(shù)散居,使用景頗語、景頗文,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過去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多神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1].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的隴川、梁河等縣,少數(shù)分布在盈江、芒市、瑞麗等地及保山市的龍陵縣、騰沖市,使用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由于長期雜居,阿昌族一般都通曉漢語或傣語.阿昌族沒有文字,習用漢文和傣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1].
體型是反映體格特征的一個有效的綜合性變量,可以作為一個基本指標用于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其形成受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體型存在著一定的差異[2-3].Heath-Carter體型法是一種定量的體型綜合評價方法,具有客觀準確、簡便易行和易于推廣等優(yōu)點[2].我國已有學者利用Heath-Carter體型法對佤族[4]、布朗族[5]、京族[6]、門巴族[7]和羌族[8]等少數(shù)民族族群和南、北方漢族[9]等族群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而關(guān)于德昂族、景頗族和阿昌族的體型研究尚未見報道.本文利用Heath-Carter體型法,對德宏州德昂族、景頗族和阿昌族的體型進行調(diào)查,以了解這3個族群的體型特點,并進一步分析體型形成的影響因素.
課題組于2017年8月赴云南省德宏州,對570例德昂族成人(男性211例,平均年齡47.1歲;女性359例,平均年齡47.3歲)、621例景頗族成人(男性229例,平均年齡46.6歲;女性392例,平均年齡49.7歲)和593例阿昌族成人(男性219例,平均年齡45.8歲;女性374例,平均年齡49.3歲)進行體質(zhì)數(shù)據(jù)測量.10項測量指標包括身高、體質(zhì)量、肱三頭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小腿內(nèi)側(cè)皮褶、上臂最大圍、小腿圍、肱骨內(nèi)外上髁間徑和股骨內(nèi)外上髁間徑.測量嚴格按照人體測量方法[2]進行,遵循知情者同意原則,采用隨機抽樣方法,被測者身體無殘疾,年齡范圍為18~80歲.
利用Excel2016的計算工具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并繪制體型圖,利用SPSS19.0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根據(jù)測量所得指標值計算3個族群成人男、女性的內(nèi)因子值(endomorphy)、中因子值(mesomorphy)、外因子值(ectomorphy)、平面弧形三角體型圖上的X、Y坐標值、體型位置距離(somatotype attitudinal distance,SAD)、體型位置均數(shù)(somatotype attitudinal mean,SAM)和身高體質(zhì)量比值(height weight ratio,HWR).內(nèi)因子值反映身體的相對肥胖程度,中因子值反映身體肌肉和骨骼的發(fā)達程度,外因子值反映身體的線性程度.SAD為2個體型點間的距離,反映體型間的差異.SAM為所有體型點到平均體型點的平均距離,反映樣本體型分布的離散程度.
德宏州3個族群的體型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3個族群的體型數(shù)據(jù)Tab.1 Data of somatotypes of the three ethnic groups
由表1可以看出,德昂族、景頗族和阿昌族男性總體體型值分別為2.7-5.6-1.7、2.6-5.5-1.9和2.8-5.6-1.7,均為偏內(nèi)胚層的中胚層體型.德昂族、景頗族和阿昌族女性總體體型值分別為4.4-5.6-1.2、4.7-5.5-1.1和4.4-5.6-1.1,均為偏內(nèi)胚層的中胚層體型.3個族群的男性和女性相比較,男性的內(nèi)因子值均低于女性,外因子值均高于女性,HWR值均高于女性,這表明3個族群女性的相對肥胖程度均高于男性,體內(nèi)脂肪較多,男性肌肉均較發(fā)達,身體線性程度均高于女性,女性的身體充實度大于男性.
依據(jù)Heath-Carter體型法,人的13種體型分別為:偏外胚層的內(nèi)胚層體型(ectomorphic endomorph,Ecto.Endo)、均衡的內(nèi)胚層體型(balanced endomorphy,Balanced Endo)、偏中胚層的內(nèi)胚層體型(mesomorphic endomorph,Meso.Endo)、內(nèi)胚層-中胚層均衡體型(endomorph-mesomorph,Endo-Meso)、偏內(nèi)胚層的中胚層體型(endomorphic mesomorph,Endo.Meso)、均衡的中胚層體型(balanced mesomorph,Balanced Meso)、偏外胚層的中胚層體型(ectomorphic mesomorph,Ecto.Meso)、中胚層-外胚層均衡體型(mesomorph-ectomorph,Meso-Ecto)、偏中胚層的外胚層體型(mesomorphic ectomorph,Meso.Ecto)、均衡的外胚層體型(balanced ectomorph,Balanced Ecto)、偏內(nèi)胚層的外胚層體型(endomorphic ectomorph,Endo.Ecto)、外胚層-內(nèi)胚層均衡體型(ectomorph-endomorph,Ecto-Endo)和中間型(Central).德宏州3個族群13種體型的出現(xiàn)率見表2.
表2 3個族群13種體型的出現(xiàn)率Tab.2 Occurrence rates of 13 somatotypes of the three ethnic groups%
由表2可見,在13種體型中,3個族群男性出現(xiàn)率最高的3種體型均為偏內(nèi)胚層的中胚層體型、偏外胚層的中胚層體型和均衡的中胚層體型,這3種體型均屬中胚層體型系統(tǒng),其總和在3個族群中分別占91.94%、89.96%和87.67%,表明3個族群的男性均具有骨骼、肌肉相對發(fā)達的體型特點.
德昂族與景頗族女性出現(xiàn)率最高的3種體型均為偏內(nèi)胚層的中胚層體型、內(nèi)胚層-中胚層均衡體型和偏中胚層的內(nèi)胚層體型,其總和在2個族群中分別占87.22%和81.63%;阿昌族女性出現(xiàn)率最高的3種體型為偏內(nèi)胚層的中胚層體型、內(nèi)胚層-中胚層均衡體型和均衡的中胚層體型,其總和占87.17%.3個族群女性的體型主要介于中胚層體型系統(tǒng)與內(nèi)胚層體型系統(tǒng)之間,這表明相對男性而言,女性的骨骼和肌肉均欠發(fā)達,脂肪發(fā)育則優(yōu)于男性,但總體而言女性的中胚層優(yōu)勢也較為明顯.
德宏州3個族群的內(nèi)、中、外因子值的族群間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3.
表3 3個族群的內(nèi)、中、外因子值的族群間方差分析Tab.3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endomorphy,mesomorphy and ectomorphy among the three ethnic groups
對于3個族群的男、女性,均有德昂族與阿昌族間的SAD值最小,景頗族與另2個族群的SAD值相對偏大(見下文表4和表5),但由表3可見,3個族群男、女性的內(nèi)、中、外因子值的族群間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3個族群的體型接近.
選取佤族(Wa)[4]、布朗族(Blang)[5]、京族(Gin)[6]、門巴族(Moinba)[7]、珞巴族(Lhoba)[7]、僜人(Deng)[7]、莽人(Mang)[7]、羌族(Qiang)[8]、獨龍族(Derung)[10]、怒族(Nu)[11]、克木人(Khmu)[12]、空格人(Kongge)[13]、鄂倫春族(Oroqen)[14]、回族(Hui)[15]、蒙古族(Mongol)[16]、鄂溫克族(Ewenki)[17]、達斡爾族(Daur)[18]、壯族(Zhuang)[19]、革家人(Gejia)[20]以及南方漢族(South Han)[9]和北方漢族(North Han)[9]共 21 個族群的 Heath-Carter體型數(shù)據(jù),與德昂族、景頗族和阿昌族體型進行比較,分別計算SAD值.德昂族、景頗族和阿昌族與其他族群的比較結(jié)果見表4(男性)和表5(女性),24個族群的體型分布見圖1.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對于24個族群的男性和女性,德宏州每個族群均與另2個族群的SAD值最小,說明德宏州3個族群的體型值最接近.除此之外,德宏州3個族群的男女性均與克木人和空格人的SAD值最小,與佤族和布朗族的SAD值較小.由圖1也可看出,3個族群的體型點與克木人和空格人最為接近.在24個族群中,德宏州3個族群男女性的內(nèi)因子值偏小,中因子值偏大,外因子值偏小,說明這3個族群成人的身體脂肪較少,骨骼和肌肉較發(fā)達,身體線性程度較低.
表4 3個族群與其他族群男性體型的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male somatotype between the three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表5 3個族群與其他族群女性體型的比較Tab.5 Comparison of female somatotype between the three ethnic groups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圖1 24個族群的體型分布Fig.1 Somatotype distributions of 24 ethnic groups
德昂族、景頗族和阿昌族男、女性的中胚層優(yōu)勢明顯,女性較男性身體脂肪含量更高,男性較女性更苗條,肌肉和骨骼更發(fā)達.在24個族群中,這3個族群的體型最接近,此外,這3個族群與克木人和空格人的體型最接近,與佤族和布朗族的體型較接近.與其他族群相比較,這3個族群的身體脂肪較少,骨骼和肌肉較發(fā)達,身體線性程度較低.
不同民族的語言可以反映出族群間的親緣關(guān)系,在民族識別中具有重要作用[21].德昂族、景頗族和阿昌族并不屬于同一語系,德昂族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而景頗族和阿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據(jù)記載,藏緬群體在春秋時期由中國西北南遷進入南亞語系人群的分布區(qū).對Y染色體和線粒體DNA標記的單倍群研究表明:南方藏緬群體與南方原住民的Y染色體有顯著分歧,而與北方移民之間的差異不顯著.在全世界的Y染色體分型數(shù)據(jù)中,帶有M7突變的O3a4單倍型在孟高棉和苗瑤人群中大量分布,而在其他人群中則極罕見.基于O3a4-M7單倍型的STR構(gòu)建網(wǎng)絡(luò)結(jié)構(gòu)顯示:南亞語系中的孟高棉族群位于網(wǎng)絡(luò)結(jié)構(gòu)中心,漢藏族群則出現(xiàn)在最外圍處,而在更北方的漢藏族群分支藏、羌、漢中很少見此單倍群[22].本文選擇的24個族群中既包括與景頗族、阿昌族同出一源的怒族、獨龍族、羌族、門巴族、珞巴族等藏緬語族族群,也包括與德昂族相同語系相同語族的佤族、布朗族、克木人、空格人,但本研究結(jié)果中未出現(xiàn)相同語族體型更接近的現(xiàn)象.空格人和克木人分別屬于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不同語支,與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景頗族和阿昌族的族源較遠,但較之其他漢藏語系的族群(如怒族、獨龍族、門巴族等),景頗族和阿昌族卻均與空格人和克木人的體型更加接近.佤族與德昂族同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布朗族屬于此語族的布朗語支,在遺傳上佤族和布朗族都與德昂族十分接近,而與景頗族和阿昌族相距較遠,但佤族和布朗族卻與景頗族和阿昌族體型較接近.因此,本文結(jié)果表明遺傳因素對體型的影響相對較小.
德宏州地處低緯高原,地貌山壩相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8.4~20.0℃,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生活在這個相似的環(huán)境中,3個族群的飲食和生活習性有很多相似之處.3個族群均以大米為主食,口味喜酸辣.德昂族和景頗族喜酸辣苦味,德昂族嗜飲濃茶、嗜酒,部分中老年人有嚼煙習慣,阿昌族嗜食酸,喜飲酒[23-27].空格人和克木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雙版納,西雙版納與德宏州同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山壩地帶,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年溫差小,雨量充沛.空格人和克木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種植水稻、玉米、茶葉等.空格人和克木人的這些特點與德宏州的3個族群相似.佤族生活在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布朗族生活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h,這2個地區(qū)與德宏州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qū),海拔跨度大,多山峰少壩區(qū),佤族和布朗族均以大米為主食,這些特點與德宏州的3個族群也類似.與克木人、空格人及德宏州3個族群不同的是,佤族和布朗族生活地區(qū)的年平均氣溫稍低,在18.9℃左右,這可能是造成不同族群體型出現(xiàn)差異的重要因素.
人體體型雖然受遺傳因素控制,但環(huán)境因素和飲食習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體型.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相似的地理環(huán)境下生活的族群體型更加接近,而遺傳因素的控制效果不如環(huán)境因素明顯.另外,本研究認為氣溫有可能是影響體型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而氣候類型、地形、海拔、降雨量、日照情況及勞動和飲食特點等也可能對體型造成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