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地方道德文化資源 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探索與運用

2020-12-14 03:55:15孫秀麗劉修發(fā)
文教資料 2020年24期
關鍵詞:溫州道德思政

孫秀麗 劉修發(fā)

摘? ?要: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充分挖掘和發(fā)揮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提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實現(xiàn)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和教師驅動與資源驅動學習相結合。當前,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資源缺乏系統(tǒng)的整理匯編、高校思政課教師對資源缺乏了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三進、三到、三式”建議。

關鍵詞: 地方道德文化資源? ?高校思政課? ?實踐教學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政課要思維新,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改進顯得尤為重要。將有親和力和有針對性的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實踐課堂,可以充分彰顯思政課的地方特色,讓思政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更加貼近學生。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道德文化作為一種更根本、更深層的社會規(guī)范、行為準則,在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進步、調節(jié)人的行為、提高道德素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漫長的社會物質生產(chǎn)實踐中,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和遺留了極為豐富的道德文化資源。道德文化資源由道德物態(tài)文化資源、道德行為文化資源、道德精神文化資源三個基本要素構成。道德物態(tài)文化包括道德傳統(tǒng)、道德環(huán)境、道德經(jīng)典、道德設施、道德價值等;道德行為文化包括道德規(guī)范、道德實踐、道德習慣等;道德精神文化要素包括道德知識、道德人格、道德思想、道德理想、道德觀念、道德教育等[2](138-149)。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充分利用道德文化資源,對于高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道德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性。每一個地域都會形成獨特的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相對地方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而言,挖掘地方道德文化資源,將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讓思政課更加生動、更加鮮活。

溫州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成為“先行者”“探路者”,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溫州道德文化資源。本文以溫州為例,從道德文化內容歸納,可以將溫州道德文化資源分為四個方面:一是愛國愛鄉(xiāng)、造福鄉(xiāng)梓的社會公德;二是誠實不欺、重諾守信的職業(yè)道德;三是孝老愛親、助人為樂的個人品德;四是良好家風、和諧鄰里的家庭美德。

一、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強化學生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從而增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論成果更有感召力和說服力。具體而言,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具有以下三個必要性:

(一)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感染力和親和力的內在需要。地方道德文化承載了地方歷史發(fā)展的記憶、歷史精神的傳承、歷史文化的沉積,是一種無形的、內在的道德文化資源。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具有兩大獨特育人優(yōu)勢:一是,它可以使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更加具有感染力。如中國共產(chǎn)黨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劉英堅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為革命勝利,犧牲自己的生命,在他身上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情懷值得每一位同學學習。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習這些優(yōu)秀道德品質,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在心中埋下愛國的種子,未來將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二是,它可以使思政課實踐教學更加具有親和力。如溫州的顏氏家訓是古今家訓之祖,它講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遵學之路,為大學生學習良好家風、陶冶情操奠定了基礎。把抽象的理論用身邊的教育資源和案例說明,更能夠顯示實踐教學的真實性和親切性,使思政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內在需要。四門高校思政課都有獨立的教材體系,理論體系具有系統(tǒng)性,內容抽象龐雜,各成體系[3](115-117)。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各專題涉及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等問題;“中國近代史綱要”時間跨度非常大,歷史可以追溯到鴉片戰(zhàn)爭,完整講述了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史、建設史和改革史。統(tǒng)一的教材,但任課教師、授課對象、教學條件各不相同,給思政課教學效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將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能夠調節(jié)教材的統(tǒng)一性與教學主體、客體、介體差異性之間的矛盾,提升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

(三)教師驅動學習與資源驅動學習相結合的內在需要。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發(fā)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思政課教師的重要地位決定了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具有主導性、示范性和創(chuàng)造性作用?!敖處燆寗印睂W習,就是要讓思政課教師保證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為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掌舵”?!百Y源驅動”學習,就是要把學習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部分是由資源決定的,學生具有學習主動權[4](4-6)。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豐富,覆蓋面廣,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可以通過調查、考察、訪問等實踐形式深入認識理解既熟悉又未深入研究的道德文化,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實現(xiàn)教師驅動與資源驅動學習相結合。

二、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可行性

新形勢下改善和加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迫切需求,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具有必要性,還具有可行性。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的便利性和經(jīng)濟性等特質,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的內在關聯(lián)與耦合及地方政府的重視,推動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通過融合,大學生可以獲得傳遞大量社會正能量的有用信息。

(一)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的高度契合是其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前提。地方具有豐富的道德文化資源。在課堂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采取競賽教學如舉辦思政風采大賽、辯論賽等多種教學模式,將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其中,實現(xiàn)地方道德文化資源進課堂。在校外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溫州為例,溫州道德館、博物館、國旗館等道德實踐基地,借助這些道德實踐基地,開展現(xiàn)場實踐教學,大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身邊的好人好事,加強道德教育;參觀永昌堡、洞頭女子民兵連紀念館等革命實踐基地,大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歷史,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源于革命烈士的拋頭顱灑熱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因此,充分挖掘地方道德文化資源并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所用,能夠實現(xiàn)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的高度契合。

(二)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的便利性和經(jīng)濟性是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礎。地方道德文化資源來源于地方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高校所在地域的道德文化資源,方便高校開展實踐教學。“就近原則”是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為高校所用的重要原則。按照該原則獲取教學實踐資源,合理開發(fā)和利用該資源,經(jīng)濟成本最低,最便利。以溫州為例,溫州道德館、紅日亭、博物館等場館都在溫州市區(qū),交通便利,便于實地走訪。通過實地走訪,可以增強大學生情感的感悟和體驗,在體驗中感受道德文化的魅力,在感悟中提升對道德文化的認識。講好道德理論,講好道德故事,講好身邊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地方道德文化,更加深對地方的道德認同。

(三)地方政府重視是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關鍵。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轉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是新時代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地方道德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傳承和創(chuàng)新地方道德文化,用好道德文化資源教育價值和育人功能,在當下具有重要的意義。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穼Ω咝i_展和利用道德文化資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兑庖姟窂娬{指出,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包括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教育基地。高校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應充分利用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使學生走出校門,到各類道德文化實踐基地接受教育。

三、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動了融合的速率和效率,但這一融合并非一帆風順,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缺乏系統(tǒng)性專題研究。即便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途徑和方法,也不是很全面??傮w上,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尚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缺乏系統(tǒng)的整理與匯編。資源整合是優(yōu)化資源配置,實現(xiàn)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重要途徑。當前,地方道德文化資源普遍存在因缺乏整理與匯編,制約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問題。以溫州為例,迄今為止,還未見關于溫州道德文化資源的專著或資料匯編。溫州道德文化資源歸納起來就是溫州道德起源、溫州道德現(xiàn)象、溫州道德人物、溫州道德實踐。溫州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說。整合道德起源的材料,可以加強學生對溫州道德文化歷史的感知。整合道德現(xiàn)象的材料,可以生動形象地讓學生有案例可尋;整合道德人物的材料,對學生的學習可以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整合道德實踐材料,一方面使學生明白,提高道德修養(yǎng),必須立足于社會實踐,另一方面豐富道德實踐材料,可以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做對社會有益的公民。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缺乏對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的了解。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起著關鍵作用。一堂好的思政課,全靠好的思政課教師的傾情投入和付出。教師的教法和教學內容的運用是否生動、是否接地氣和教師對材料的選擇有很大關系[5](105-109)。教師如果引用的教學案例不貼近學生,那么學生無法感同身受。思政課教師大多有扎實的理論功底。由于長期的教學思維慣性,在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思政課教師常采用典型案例,對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的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很少采用地方道德文化資源,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的利用率較低。思政課教學多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層面,缺乏生動形象的教學效果,無法讓學生接受的教育信息入腦入心。講好中國理論,必須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先講好身邊的好人好事。可見,思政課教師加強對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的學習并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很有必要。

(三)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形式單一。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實踐教學形式是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思政課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徑。傳統(tǒng)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主要是參觀學習,如參觀溫州市道德館,溫州市博物館等。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與思政課的融合運用主要通過實地走訪完成。這樣的學習和運用形式顯得單一,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反饋效果不理想。有效運用載體是思政課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徑之一。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要求內容上的無縫對接,更需要依據(jù)大學生學習需求,融入多種活動載體。通過多樣化的實踐教學組織形式將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增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路徑選擇

由于缺乏明晰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地方道德文化資源是否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還未達成共識。利用地方道德文化推進和提高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和水平,可采取“三進”“三到”“三式”的路徑模式,力求取得成效。

(一)“三進”,即地方道德文化資源“進教案”“進教學計劃”“進實踐教學網(wǎng)絡平臺”。對地方道德文化資源進行有效篩選、整理和提煉,是運用地方道德文化資源服務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礎。將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編進教案、編進教學計劃、編進實踐教學網(wǎng)絡平臺,是一個有益的探索。首先,地方道德文化資源“進教案”“進教學計劃”“進實踐教學網(wǎng)絡平臺”需要地方政府、社會和高校三者合力。如何進?怎么進?這是一項復雜而系統(tǒng)性的工作。只有地方政府支持、社會合力、高校執(zhí)行,這項工作的進展才會更加有成效;其次,地方道德文化資源“三進”的前提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深挖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盡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資料。如地方家風教育是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反映地方家庭美德的家風教育資料就藏于民間。掌握這些第一手資料是開展傳承良好家風的基礎;再次,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明確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對象。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的選取至關重要,直接影響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并不是地方道德文化資源所有內容都適合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高校思政課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中必須慎重選擇地方道德文化資源內容,選得好事半功倍,選得不好則可能事倍功半。不同的道德人物可以用在不同的主題教學中,選擇的案例和故事要與教學主題相吻合。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人生的青春之問》一章,思政課教師可以引用南懷瑾“還路于民”的故事;《堅定理想信念》一章,可以利用鄉(xiāng)村醫(yī)生蘭小草的故事;最后,要提煉道德文化資源的思想內涵,明確教育的引領性和針對性。如溫州紅日亭是最具代表性的免費伏茶施粥點,這是溫州獨特的地域道德文化,也是溫州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道德特色。紅日亭蘊含的無私奉獻對學生思想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紅日亭蘊含的思想性和價值性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準,體現(xiàn)了社會主流價值和時代特征。

(二)“三到”,即建立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師資到位”“經(jīng)費到位”“考核到位”的保障體系。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保障體系是實踐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增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離不開健全可靠的保障體系。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保障體系包括師資、經(jīng)費和考核。首先,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師。教師是否意識到地方道德文化資源的重要性,是否主動將道德文化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否精心組織實施實踐教學,是地方道德文化融入思政課是否取得實效性的衡量標準。因此,思政課教師應根據(jù)課程的需要及大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因材施教、因地施教,讓學生個性化、自主化地學習,將枯燥的理論化解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才能達到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目的;其次,經(jīng)費的支持是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關鍵。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科研經(jīng)費、人員經(jīng)費、實踐經(jīng)費等投入。經(jīng)費的投入保障教學改革的進行,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最后,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即課程評價是衡量課程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尺。課程評價要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這個評價機制主要體現(xiàn)在評價目標和評價載體上。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評價標準,既要注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又要注重大學生對地方道德文化的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評價載體該多樣化,可以要求學生撰寫實踐考察報告,總結實踐教學的心得體會。教師通過批改實踐考察報告,將信息反饋給學生,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入腦。

(三)“三式”,即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體驗式”“研究式”“志愿服務式”為一體的多元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是對實踐教學經(jīng)驗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概括。長期以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存在單一性。這種實踐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能動性,實踐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提升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應結合地方實際,采取集“體驗式”“研究式”“志愿服務式”于一體的多元實踐教學模式。一是“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即學生通過參觀考察、微電影等體驗式教學模式。思政課教師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道德觀、國旗館、溫州城市發(fā)展中心等場館,撰寫實踐報告或組織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學生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此外,還可以以微電影的形式把溫州道德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鼓勵學生把優(yōu)秀的道德人物事跡、地方道德文化、道德現(xiàn)象以電影和視頻的形式對外傳播,通過多視角鏡頭記錄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件,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研究式”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前往道德社區(qū)、特色農(nóng)村等地開展問卷調查,可以及時了解地方道德的現(xiàn)實情況。三是“志愿服務式”。大學生每年寒暑假都以志愿者的角色深入基層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親身體會到基層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如通過去敬老院、福利院進行社會實踐等,了解老人和福利院兒童的所想所需,更加關心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學生通過勞動,獲得了他人肯定性的反饋。這些舉動有利于引導大學生在奉獻社會中實現(xiàn)個人價值。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并不是某一種教學模式單獨運用,這一融入過程中既有“體驗式”,又有“研究式”,還有“志愿服務式”,是集三種方式于一體的多元教學模式。這種多元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實踐主動性,能夠有效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

如何克服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實現(xiàn)思政課實踐教學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特別是國家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大環(huán)境下,如何充分挖掘地方道德文化資源,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尋找德育教育實效的新路子,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亟待破解的難題?!叭M”“三到”“三式”策略有利于實現(xiàn)地方道德文化資源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無縫對接,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01).

[2]涂可國.社會文化導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4.

[3]楊越明.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J].大學教育,2019(01).

[4]李衛(wèi)紅.大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4(01).

[5]張艷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變革的發(fā)展歷程及規(guī)律探析[J].思想教育理論導刊,2017(03).

[6]柴艷萍.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再思考[J].思想教育理論導刊,2017(09):115-119.

本文系2017溫州市創(chuàng)新研究團隊:新時代溫州道德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研究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歡
溫州道德思政
溫州瑞奧工貿(mào)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3期)2022-04-20 09:17:06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溫州瑞奧工貿(mào)有限公司
模具制造(2022年1期)2022-02-23 01:13:30
溫州,詩意的黃昏
小讀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思政課,暖暖的模樣
當代陜西(2021年11期)2021-07-22 07:05:40
跟蹤導練(五)(2)
思政課“需求側”
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会宁县| 华蓥市| 龙陵县| 囊谦县| 景谷| 东兴市| 黎川县| 河间市| 正阳县| 奈曼旗| 石泉县| 阳原县| 五大连池市| 九龙城区| 浦东新区| 新余市| 江川县| 遵义县| 红原县| 岐山县| 雅安市| 张家界市| 云南省| 六枝特区| 汕尾市| 南阳市| 杭锦旗| 洛隆县| 隆回县| 博罗县| 林西县| 晋宁县| 介休市| 绵竹市| 望都县| 金乡县| 镇雄县| 承德市| 临西县| 阜城县|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