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東南亞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原產(chǎn)于馬來西亞熱帶雨林的東革阿里,這種喬木長相非常奇特,樹干和樹根幾乎沒有分杈,只有樹頂才有傘狀樹冠。1700多年來,東革阿里的樹根一直被當(dāng)作名貴藥材和滋補品,可以起到抗癌、補腎、抗老化、抗風(fēng)濕的效果,曾作為貢品進獻明清兩朝皇帝。
這么好的東西,當(dāng)然多多益善。然而,東革阿里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特殊,喜酸性濕潤且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土壤,僅分布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坳里。讓人氣餒的是,東革阿里的馴化過程一直不順,它只能通過種子繁殖,不光發(fā)芽率不到百分之一,幼苗的死亡率很高,而且生長周期比較漫長,野生狀態(tài)下需要25年才能成熟,即便人工栽培最快也只能縮短至5年。
當(dāng)?shù)厝藶榱颂岣弋a(chǎn)量,使用最好的除草劑和殺蟲劑,把所有雜草和蟲子趕盡殺絕,可是東革阿里并不領(lǐng)情,動不動就枯萎腐爛,即便僥幸長成樹木,藥效卻遠遠不及野生的樹根。
后來,人們偶然發(fā)現(xiàn),有種食心蟲是東革阿里的“冤家”,從種子到大樹都逃不開它們的蛀食。凡是被食心蟲侵擾過的東革阿里,發(fā)芽率、成活率和成材率都要高出好幾倍。原來,東革阿里的種子和植株里生長素極為微弱,幾乎長年累月處于沉眠狀態(tài),施以再多的肥料、再多的農(nóng)藥都無濟于事??墒牵承南x解決了這個問題,被咬痛的東革阿里要存活下去就必須不斷生長,唯有生長速度超過蛀食速度,才有可能長大成材。于是,東革阿里體內(nèi)的生長素含量暴增,咬得越痛長得越快,藥效當(dāng)然也是最好的。
人也是一樣,許多人遲遲不成長,不是他們欠缺成長的能力,而是因為還不夠痛。
摘自《意林·原創(chuàng)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