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雯
摘 要:文學類作品閱讀題“分層賦分”的評價模式,是近年來各地中考中出現(xiàn)的熱門,主要考查學生對作品主題的把握和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師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追問”成功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學類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意義”,從而拓展學生思維,提高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分層賦分;深閱讀;追問;人物形象
文學類作品閱讀題“分層賦分”的評價模式,是近年來各地中考中出現(xiàn)的熱門,主要考查學生對作品主題的把握和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果能準確分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自然而然地就能把握文章的主題。而對人物形象意義的分析,往往需要學生在把握人物形象特點的“淺閱讀”基礎(chǔ)上,再對人物的典型性和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進行分析,這就要求學生對作品進行“深閱讀”,通過對文本的研讀,深入分析文學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意義,進而理解文章主題,以達到拓展學生思維,提高素養(yǎng)的目的。
一、課堂教學實例
《臺階》這篇小說背景是浙東農(nóng)村,小說主題深刻,人物形象也具有典型性。如何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意義,從而實現(xiàn)小說主題的理解呢?我在課堂上通過不斷追問來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
師:父親歷經(jīng)大半生的辛苦,終于造好了夢寐以求的九級臺階,為什么反而感到處處不自在呢?
生1:父親習慣了過去的三級臺階,新的臺階讓他感到不適應。
生2:文中說“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了一輩子,沒人說過他有地位,父親也從沒覺得自己有地位”,所以一下子造成了九級臺階,他適應不了地位的提高。
師:父親真的覺得自己的地位提高了嗎?
生3:沒有,鄉(xiāng)人見到父親還是習以為常地打招呼說:“晌午飯吃過了嗎?”由此可見,父親渴望得到的尊重其實并沒有實現(xiàn),他的精神沒有滿足。
生4:我們家的臺階造好,放鞭炮慶祝的時候,父親“仿佛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父親對于自己成為眾人焦點感到不適應。
生3:父親一時難以適應新的生活,心境起伏比較大。再加上父親是個老實謙卑的農(nóng)民,不習慣出風頭,文中說“父親的背是駝慣了的”。
師:兩位同學看書都很仔細,那大家如何看待父親“背是駝慣了的”?(學生沉思……)
生5:我認為有兩層意思:一是指父親因為長期的勞作,被生活壓彎了腰,呈現(xiàn)出駝背的姿態(tài);二是父親的心中始終有這一種農(nóng)民的謙卑甚至是自卑,他的心“駝”了。
生6:我認為父親是典型的農(nóng)民,是中國農(nóng)民的代表,他們老實堅忍,一輩子渴望得到尊重,但是骨子里卻擺脫不了自卑,一輩子缺少與世界的溝通與交流。作者寫“父親”,其實不僅僅是寫了這一位父親,還寫了千千萬萬個這樣的“農(nóng)民父親”形象。
教師一邊追問,學生一邊回答。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可以宕開一步進行提問。正如以上教學片段中所呈現(xiàn)的那樣,為了解決“父親為什么不適應”的問題,當學生一下子難以解決這個問題時,教師馬上抓住學生自己提出的“駝背”進行提問,當學生解決了“駝背”的問題時,思維就打通了,“不適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對父親這一人物形象進行了深入分析,所以當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時,其實就是希望學生分析人物的意義,這才是我本次希望突破的教學難點。此時的學生能自然而然地理解父親是中國農(nóng)民的代表,具有典型性。學生通過不斷閱讀文本細節(jié),加深了自己的思考,教學難點由學生自己解決了,這就是“深閱讀”。而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也成功引導學生在閱讀以寫人為主的文學類作品時,要多關(guān)注對人物形象意義的分析。
二、拓展延伸
在《臺階》這堂課中,我通過不斷“追問”,引導學生成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的意義。此后,我又讓學生閱讀了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模仿《臺階》一課的思路,深入分析“閏土”這一人物。
學生能較快地發(fā)現(xiàn)小說使用對比的手法,通過分析作者對少年和中年閏土的肖像、語言、動作描寫,初步把握少年閏土淳樸、天真無邪又英勇;中年閏土遲鈍、木訥。他們也很自然地想到是為什么閏土會變成這樣?從而理解魯迅對舊社會的批判。此時看來學生仿佛已經(jīng)成功地分析出了小說的主題。但他們的理解其實還是停留在淺層,魯迅到底要批判舊社會的什么?他們卻說不出來。這時,我補充寫作背景和魯迅“棄醫(yī)從文”的始末,再提出“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的問題,就有學生聯(lián)想到《臺階》那堂課的經(jīng)驗。師生之間的對話是這樣展開的:
師: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閏土”這樣一個人物呢?
生1:閏土是當時中國底層農(nóng)民的一個典型形象,在那樣的社會里,有著千千萬萬個和閏土一樣遭遇不幸的人,他們深受封建思想意識和禮教的禍害,是‘換湯不換藥的辛亥革命的無辜犧牲品。
師:魯迅對閏土抱著什么樣的情感?
生2:閏土自身因為不得不屈服于現(xiàn)實,在長期的壓榨和剝削中選擇忍受,沒有勇氣改變現(xiàn)狀,因此漸漸變得麻木不仁,就像圍觀砍頭的那些看客一樣。所以魯迅其實也批判了這種麻木。
《臺階》一課中,學生成功分析了“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為他們在分析“閏土”時提供了經(jīng)驗,學生學會了思考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谶@一點,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閏土的人物形象時,就容易了許多。同時,這堂課還是采取追問的方式。“閏土”是一個比“父親”還要復雜而深刻的人物,因此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時,也會不夠完整。于是教師宕開一步,提問學生“魯迅對他抱著什么情感”,從而成功引導學生看到閏土身上另一個方面的典型性。
三、教學成果檢測
通過對以上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明白了人物形象分析不僅僅是分析其性格特征,更應該關(guān)注人物背后深層的典型性和意義。他們明白了有時候作者寫人物不僅僅是要寫這一個人,更是寫以這個人為代表的一類人,見微知著,從而通過這類人來反映一些社會的問題、作者的思考等等。
課后,我讓學生閱讀《孔乙己》,借鑒已有的經(jīng)驗,深入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從學生的反饋來看,他們通過前兩堂課的學習,自主閱讀小說,基本能夠分析出孔乙己是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虛榮、自尊、迂腐、懶惰,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作者對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也借由孔乙己,控訴了封建科舉制度對大批知識分子的毒害。通過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意義,學生能很自然地抓住作品的思想主題,從而感受到作者對社會人生世相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見我的教學實踐是成功的。
總之,深入閱讀寫人為主的文學作品時,指出形象性質(zhì)是前提,分析形象性格是重點,揭示形象意義才是最終目的。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深入分析,才能讓學生走近文本,由認知而審美,由審美而益智,由益智而通達,從而真正地鍛煉學生的思辨力,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課堂上深度閱讀的生成》,阮班蓮,《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年6月刊.
[2]《論典型人物與文學高度》,楊守森,《山東社會科學》,2018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