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蕊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生活實踐的不斷豐富,社會中出現了“次道德”現象,學術界對此高度關注。對此,學者需要以一種理性的態(tài)度,結合當前的道德實際去重新審視新出現的社會現象。
一、“次道德”命題的提出及其論爭
對于“次道德”的探討,最初是由于全國政協(xié)委員陳凌孚的一份提案而展開的?!?003年3月9日,全國政協(xié)委員陳凌孚提交了一份對賣淫嫖娼行為中使用安全套者減輕處罰的提案?!痹撎岚副粓蟮篮螅芸煸谏鐣行纬闪恕按蔚赖隆边@樣的新名詞。一般而言,對于那些為了避免給社會帶來更大危害而采取權宜之計,借此來減少社會損失的行為叫作“次道德”。例如,據某媒體報道,在北京打工的湖北姑娘袁某在上班時被偷走了包,包里面除了現金以外還有身份證、客戶資料以及自己的名片。隨后幾日,袁某卻意外地收到自己被偷走的身份證和客戶資料。袁某告訴記者,遇到這種事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不知道應該感謝小偷的善心,還是應該憎恨他的偷竊行為。這在學術界引發(fā)了激烈爭論。
目前學術界關于“次道德”存在兩種對立性的觀點。一種是贊同“次道德”這個命題的提出?!按蔚赖隆笔沁`法者在實施不正當行為的過程中盡量給社會和他人減少損失,甚至有時候還會做出正向行為的道德行為,這些行為從整體上看屬于違法犯紀的行為,但是其行為主體在違法過程中減少了受害者的損失,與違法犯罪或完全違背道德倫理比較而言,“次道德”行為又是為了道德而存在的。因此,贊同“次道德”的學者認為,“次道德”與主流道德相比較而言屬于不充分的、不完美的道德。在違法過程中,雖然違法者行為已經構成了犯罪事實,但是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再否定違法者所做出的善的行為,那么有可能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因此,為了維護更大范圍內人民群眾的利益,即在道義上對那些潛在的不法侵害者采取一定程度的讓步,這也是肯定“次道德”行為的合理性。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許多學者認為“次道德”的出現是我們國家道德文明的進步。
不過,有些學者則認為“次道德”命題的提出是不合常規(guī)邏輯的,也不具有科學性。第一,當違法者實施違法行為時,他們本質上已經構成了犯罪事實,無論怎么辯解都不可否認他們侵犯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毫無道德可言。第二,從邏輯上來看,如果說承認“次道德”的存在,根據違法者在違法期間做的善事或好事來減輕他們的罪責,那么依此類推,是否存在“次次道德”?如果承認“次次道德”的存在,那么依次類推下去,違法者最后很有可能得不到法律的制裁。第三,從行為動機來看,“次道德”的提出也缺乏合理性。違法者在違法時其動機是從惡出發(fā)的,那么即使在惡的行為當中存在善的因素,相對于主流道德來說,其動機都是不純善的,因而也屬于不道德的范圍。
“次道德”這個命題的提出,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那么,在贊成的同時也引發(fā)人們思考“次道德”是否值得被人們所倡導。
二、“次道德”是否能被倡導
對于“次道德”是否值得倡導的討論,依然存在不同的觀點。部分學者認為倡導“次道德”帶來的社會負面效應過大。任何道德現象都有其評價標準,“次道德”也不例外。但有學者認為,與主流道德的評價標準不同的是,“次道德”的評價標準中具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這也是其自身復雜性的一種表現。我們可以看到,在“次道德”中,違法者所遵守的標準是在違法的基礎上以減少危害從而減輕處罰為標準的。并且,倡導“次道德”也會給我們原本具有的主流道德標準帶來混亂,從而引發(fā)人們對基本的道德底線的困惑,也可能會使人們產生錯覺,即認為只要在違法過程中有向善的行為,就可以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從而將這種假象的“善”看作是真正的“善”,錯而將真正的“惡”看作是假性的“善”。那么,這些不道德行為最終將會沖擊我們的道德底線,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諧。
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次道德”是值得被倡導的,他們認為其對于社會穩(wěn)定是必要的,并且“次道德”現象的產生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首先,早在古代,“次道德”現象已經存在,比如古代俠義小說中的“劫富濟貧”,俠義者雖然是偷竊別人的物品,但他們將這些物品用來扶貧。其次,“次道德”的出現體現了現當代道德的個性化、道德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在當今社會中,絕大部分人所追求的“善”是絕對的“善”,有善就會有惡,善惡處于天平的兩個極端,但有極少部分人則是處在善惡之間,他們選擇了“惡中求小善”的“次道德”標準。再次,“次道德”的產生折射出現代社會中對于那些非主流的道德價值的重視。因此,倡導“次道德”是必要的。最后,人性是多元的,不能用唯一的標準去評判所有道德現象,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外,社會中也存在法律觸及不到的范圍,因此,在不能行使法律的情況下,為了社會和諧穩(wěn)定,為了人們的權益得到保障,對違法者進行“次道德”教育也是必要的。綜上所述,這些學者認為倡導“次道德”是有必要、值得倡導的。不過,他們認為人們不能毫無準則地倡導“次道德”,應當遵循正確的原則對人們加以引導。
三、“次道德”的引導原則
道德的存在是為了在實際生活中指導人們的行為,是以確保人們形成正確的行為方式,在本質上達到知行合一為內容的精神?!按蔚赖隆弊鳛橐环N特殊的社會道德行為而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主流道德的引導,并且在引導過程中要堅持以下正確原則。
首先,堅持社會主義主流道德方向的原則。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道德作為我們的主流道德,其中涵蓋了一些根本性、基礎性的道德原則,例如尊重生命、保護財產等。我們根據上述例子看到,小偷在自身私利得到滿足的同時減少了失主的財產損失,這也間接地體現了小偷對失主財產的保護。我們倡導“次道德”現象是因為從犯罪者總體的惡行當中看到了某些善的行為,并且作為具有局部善意的“次道德”行為在內容上相似于主流道德,只不過在形式上區(qū)別于主流道德。因此,引導“次道德”行為就需要堅持社會主義道德方向,即以社會主義道德標準去教化人們,規(guī)范其社會行為,引導人們積極向善。
其次,堅持間接引導的原則。與主流道德相比,“次道德”需要堅持間接引導的原則。“次道德”之所以得到社會的認可,是因為在“次道德”行為中人們看到了惡的行為中的善意,但是不能直接引導人們去學習這種行為?!暗赖略u價對人們的教育作用不但能夠使人們從價值判斷中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惡,而且使人們從道德評價中更加深刻地去了解怎樣選擇正確的行為,在行為過程中怎樣使善良的動機與有益于社會的效果達成一致”。因此,對于“次道德”行為,我們應該積極發(fā)揮主流道德的評價作用,間接引導違法者在其惡行中盡可能采取“次道德”行為。
最后,堅持客觀和公正的原則。公平正義原則要求我們在分析“次道德”行為時要堅持公平正義,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實際生活中,有許多行為正如上文闡述的小偷行為那樣存在局部善的行為,分析此類行為時,我們更應該客觀、公正地分析個體行為中的善惡因素,并公正對待,對其善的行為給予肯定,對其惡的行為給予法律懲治,并使個體承擔相應的道德懲罰。對此,“當我們對善惡行為褒貶分明、賞罰分明時,才能在整個社會中形成一種宣揚善、抵制惡的鮮明態(tài)度,堅持和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從而更好地引導‘次道德”。
四、結語
“次道德”不是社會中偶然產生的社會現象,引起社會的重視也是必然的?!按蔚赖隆钡某霈F及其受到重視也表明我們社會文明在進步,我們更加有必要去重視“次道德”的發(fā)展。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倡導、教化那些違背道德倫理或是違法犯罪的人來學習“次道德”的精神仍然是必要的。但是,“次道德”與主流道德存在一定區(qū)別,如果我們在社會中完全倡導“次道德”,會對主流道德造成一定的沖擊。因此,我們也需要堅持上述原則并掌握好倡導“次道德”的度。對于社會民眾來說,社會公德和公民道德才是正道,是不容許更改的;而對于違法者來說,認可“次道德”是社會對他們的寬容,是拯救他們的第一步。因此,我們認為,在各種社會道德現象出現的現當代,我們并不能完全否定“次道德”,而是要在社會主流道德引導的基礎上學習和倡導“次道德”。
參考文獻:
[1]羅國杰,馬博宣,余進.倫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田方林.略論次道德的引導[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6):58-63.
(作者單位 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