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留在打麥場的。
我的家在豫中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這里沒有巍峨的大山,沒有清澈的河流,沒有廣袤的草原。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村莊,卻裝滿了我童年的記憶。因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們這里以種植小麥為主,小麥收割后,種上玉米或大豆,屬一年兩熟種植區(qū)。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最為快樂的是在打麥場的狂奔和看著大人揚起麥子時的喜悅,因為只有這個時候,我們小孩子才吃得上5分錢一根的冰棍。
每年5月份,村里就要規(guī)劃出一片空地,各家再劃分出自己的那一小方塊。這個時候,各家就會全員上陣,用繩子拉著石滾碾場子,把那些凸起的和凹下的場地平整好,打麥場就完工了。
到了六一節(jié)前后,村子前后左右的麥田都翻起了金色的麥浪,大人們頂著烈日下地,揮著鐮刀勞作。不消多時,一捆捆麥子就被送到各家的打麥場了。我們孩子此刻的任務,就是看好自家的麥場。這個看似重大的任務,還不如說是大人們怕小孩子們亂跑扎傷腳,讓孩子們安穩(wěn)些罷了。于是,各家的打麥場就成了我們歡樂表演的舞臺。
打仗、捉迷藏、唱戲……每項都能讓我們玩出花樣。就說捉迷藏吧,那一垛垛小山式的麥垛兒,別說藏一個人,就是全村人都藏起來,也富富有余。
孩子捉迷藏,都不用人教,一聲令下,要藏的孩子就奔向各個麥堆,扒拉出一個小洞,鉆進去后,再從里面把麥稈推到洞口,如果不仔細看的話,根本就看不出哪是洞口,不管外面天氣怎樣熱,躲在里面的孩子任汗水流淌,也不會吭聲。
我們也有吃“教訓”的時候,一天,一個小伙伴居然藏在麥洞里睡著了。夜里,大伙兒玩累了都跟著大人回家,就把他遺忘了。他媽媽發(fā)現(xiàn)他不見了,急得挨家挨戶來找,最后還動員了全村大人孩子一起找,終于在一垛特別大的麥堆里找到了他。他的小屁股上挨了許多巴掌印自不必說,連我們也跟著遭殃。村主任專門派了人在麥場上看著我們,不許孩子再鉆麥垛!
收完了地里的麥子,便是打麥、揚場。這時候,我們真的有了任務——麥粒歸倉。孩子要把震到場外的麥粒撿回來,誰撿到就是誰家的了。在大人們把今年收成和去年的相比較的時候,孩子們則站在打麥場邊,焦急地盼望著賣冰棍小哥快快到來……
童年的打麥場,是我一生最為幸福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