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陰縣第一中學(2115)班
歷史學家拒絕給大學領導一本抄襲的書寫序,是拒絕做領導的“人情”為重,還是堅守自己的“良知”為重?這個問題從本質(zhì)上反映了當代社會人們在“人情”和“良知”上的抉擇。
良知,是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王陽明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一個人的良知,是人內(nèi)心的準則。人可以憑借著自己的良知去明辨是非,明辨善惡。一個人如若沒有良知,他便會喪失道德底線,背離人性發(fā)展,最終也會慘淡收場。誠然,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維護人情關系是不可避免的社會交往手段,對個人在社會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可當送“人情”功利化,不斷挑戰(zhàn)道德底線,突破良知界限,就會滋生腐敗。如果材料中的歷史學家不顧書中材料來源,答應給大學領導寫序,賣給了領導這份“人情”,之后等待他的又是多少個“領導”,多少個從搜索引擎抄襲的資料?長此以往,當原創(chuàng)力、創(chuàng)新力遭到“劣幣驅(qū)逐良幣”,虛假之風盛行,對社會的危害愈加顯現(xiàn),社會是否還有真實可言?
由此可見,堅守良知才是個人長遠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是社會保持活力所需要的道德風氣。對個人來說,良知指“對外對得起天地,對內(nèi)經(jīng)得起良心的拷問”。作為歷史學家,核心責任是將真實的歷史知識展現(xiàn)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因為良知使這位歷史學家明白這些深藏于心的使命感,能正確做出善與惡的評判,成為行為與理智的捍衛(wèi)者,從而做出拒絕給領導寫序的決定。對社會和國家而言,個體呼喚良知的聲音愈漸擴大,堅守良知的人群會越來越多。讓堅守良知成為一個社會乃至整個民族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園,便可引導社會走出現(xiàn)代功利的迷霧,使現(xiàn)代人的心靈得到滋養(yǎng)。
因此,社會道德標準的維護需要每一個個體的努力。僅有一個歷史學家遵守教育原則,不因朋友的規(guī)勸動搖,堅決抵制功利“人情”是遠遠不夠的。就如這位歷史學家的朋友一樣,一邊義憤填膺地對功利“人情”拍“板磚”,一邊又在無形中對不遵守良知的行為推波助瀾。所以,要使堅守良知的信仰持續(xù)下去,讓違背良心的功利“人情”消失,使這些“領導”無法成為資源支配者,需要更多能發(fā)出真實聲音的群眾,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共同捍衛(wèi)良知。
在不違背道德良知的前提下,正確培養(yǎng)人情關系,關心弱小者和身邊的人,既給別人也給自己帶來便利。但一旦給出的“人情”觸碰道德良知的底線,就需要慎重對待,切莫玷污心靈的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