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來臨,總讓人想起那些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英雄。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歷代詩人永恒的吟詠主題——“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坦報國之誠的詩句,讀來膾炙人口,他們的愛國情懷總能令人動容。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品讀古人的那顆愛國赤子心吧!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后,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tǒng)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tǒng)一,因此寫下這首詩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詩中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執(zhí)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shù)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國占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后,不但不發(fā)奮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文學戰(zhàn)線上的杰出代表。
過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譯文: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千辛萬苦,如今戰(zhàn)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年的艱苦歲月。
國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風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嘆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虜,自此孤苦無依。
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我要為國盡忠,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1278年5月,年僅10歲的宋端宗趙昰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端宗7歲的弟弟趙昺即位為皇帝。朝廷遷至厓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加封文天祥為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fā)起猛攻。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他立即服冰片自殺,但藥力失效,未果。
元朝的元帥張弘范率水陸兩路軍隊直下廣東,要徹底消滅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們用戰(zhàn)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屬廣東?。?。張弘范派人請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當然堅拒寫招降書,然后寫了一首七言律詩,表明自己的心跡。
這首詩就是留芳千古的《過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詩句所表達的高尚愛國品格,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楷模。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解析: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zhàn)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里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zhàn)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zhàn)場上,作者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zhàn)斗和勝利的結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fā),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將士們終于完成了收復中原、統(tǒng)一祖國的偉業(yè),贏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后,作者卻發(fā)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fā)生!”從感情的高峰猛地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軍容,橫戈躍馬的戰(zhàn)斗,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茍安賣國的統(tǒng)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發(fā)生”,包含了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
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辛棄疾20歲時,就在家鄉(xiāng)歷夸(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后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zhàn)之苦,而有沙場征戰(zhàn)的熱烈。這首詞抒寫了作者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抒寫了詞人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宋】岳飛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xù)漢陽游,騎黃鶴。
譯文:黃鶴樓上遠望中原,只見在一片荒煙籠罩下,仿佛有許多城郭。遙想當年,城中花團錦簇遮住了視線,柳樹成陰掩護著城墻,樓閣都是雕龍砌鳳。萬歲山前、蓬壺殿里,盡是一派宮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熱鬧景象。如今,胡虜鐵騎卻踐踏包圍著京師郊外,塵沙彌漫,戰(zhàn)勢兇險。
士兵在哪里?他們血染沙場,鮮血滋潤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們在戰(zhàn)亂中喪生,尸首填滿了溪谷。悲嘆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萬戶流離失所,田園荒蕪。自己何時才能請纓殺敵,率領精銳部隊出兵北伐,揮鞭渡過長江,掃清橫行“郊畿”的胡虜,收復中原。然后歸來,重游黃鶴樓,以續(xù)今日登臨之興。
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岳飛第二次出師北伐,攻占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qū)。但岳飛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鎮(zhèn)守鄂州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這是一首登高抒懷之詞。全詞由詞人登上黃鶴樓所見之景發(fā)端,追憶了昔日汴京城的繁華,再回到眼前的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的情景,最后懷想來日得勝后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了詞人對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復中原的強烈愿望。
古代愛國詩詞,遠不止魯小班介紹的這些哦,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搜集一些學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