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墩頭鎮(zhèn)仇湖小學 丁桂春
古語云“詩以言志”,每一首古詩都是詩人獨特心靈的真實寫照,具有個性化特征。而千人千面預示著,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每一位詩人的獨立人格都體現(xiàn)在其筆下流淌出的一首首詩歌里。當然,學生在解讀詩歌時不可能千篇一律,也必然融入一些自己的個性情感,對詩歌的解讀肯定是不同的。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解讀個性,要鼓勵學生去張揚自我,給出獨到的見解。這是古詩本身的要求,也是新課改理念的要求。
1.唯“名家賞析”馬首是瞻。古詩獨特的語言模式使得很多學生在理解上困難重重,正因為如此,在面對陌生化的古詩時,一旦發(fā)現(xiàn)解讀無望,學生往往便會去搜索一些關于此首詩歌的“名家賞析”,將名家解讀出的意境、情感、哲理等供奉為“金科玉律”。在這種情況下,自己自然便不再去深入思考、賞析,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對于這種現(xiàn)象教師深感無奈,唯有改變教學方式方法,滲透個性解讀的理念,開展個性解讀教學實踐,方可破解此困境。
2.只見標準答案,未見個性解讀。在古詩個性化解讀中,學生唯“名家賞析”馬首是瞻的不良習慣,究其根本,與教師固定、機械化的傳統(tǒng)古詩教學方法是有著必然聯(lián)系的。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往往是“讀背古詩——一句句解析——給出問題——公布標準答案”。這一模式讓學生認為,古詩的解讀是有標準答案可借鑒的,自己的解讀不具有代表性,且總是出錯,這樣一來,便很少有學生能夠大膽地嘗試個性化解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只見標準答案,未見個性解讀”的尷尬。
3.教學策略未體現(xiàn)個性化古詩解讀。古詩對于小學生而言十分特殊,這意味著教師要在教學策略與方法上進行優(yōu)化更新,確保教學策略更好地服務于古詩下的個性化解讀。但事實上,教師的教學策略總是以“滿堂灌”的“機械講析”為主,從未體現(xiàn)“個性化解讀”這一特點,這讓學生的個性化解讀無實踐之地,無落實的機會。因此,在倡導學生個體發(fā)展的當下,必須優(yōu)化古詩教學策略,以推動學生的個性化解讀。
1.教師要更新古詩教學理念,重視個性化解讀,提升自我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機械、呆板、模式化嚴重,不知變通,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這違背了新課改關于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理念要求。再者,學生古詩解讀不夠深刻,習慣照搬名家以及他人的古詩解讀,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教學理念”的固化,以及教師自身古詩教學素養(yǎng)不夠。因此,教師一方面要將古詩個性解讀擺在古詩教學的重要地位,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在理念上進行“思想大換血”,這是提高古詩個性化解讀教學的有效舉措。另一方面,教師要提升自我素養(yǎng),豐富知識與視野。誠然,學生的古詩解讀與教師的解讀指導是分不開的。作為古詩教學組織、輔助、點撥與引導者,教師在指導學生解讀、豐富學生解讀視野、確保個性化解讀方面具有促進作用。如果教師自身素養(yǎng)薄弱、知識與能力欠缺,面對一些復雜的古詩,自身的解讀尚且不夠深刻、不夠全面,更遑論去指導學生。鑒于此,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閱讀文學理論、美學鑒賞等方面的書籍,以拓展專業(yè)知識,并且優(yōu)化教學理念與方法技能,提升綜合素養(yǎng)。
2.善于借助小組合作討論,鼓勵發(fā)表意見,促使個性觀點綻放。古詩個性化解讀是一種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活動,很多學生之所以拒絕“個性解讀”,很大原因在于思維的懶惰性,這種“懶散”心理使其不愿意、不善于去進行深入理解、創(chuàng)造性思考。對于古詩詞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或者他人提出的難以解決的難題,除了“懼怕回答”之外,更重要的是不知如何回答,不知如何解讀,繼而便不作答、不探究。為了改變學生思維的懶惰性,使其主動參與到教師的古詩解讀中來,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課堂,營造個性解讀氛圍。例如,在教學白居易的《暮江吟》時,很多學生在解讀時面對詩人所描繪的兩個不同層面的景物畫面甚是不解。他們認為,將天上、地下兩種圖畫拼接在一起純粹是寫景,有點生拼硬湊,所抒發(fā)的情感也不夠明晰。而有的學生則認為,詩歌所描繪的場景十分宏大,雖然古詩看似意象十分“小”,但進行融合,則展現(xiàn)了天地相接的獨特場景,十分具有代表性,這是詩歌藝術性的表現(xiàn)。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給出以下任務:“《暮江吟》在寫景時運用了哪些藝術技巧,表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情感?”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合作探討,發(fā)表個性見解,從而可以多角度去賞析古詩,深刻理解古詩的內涵。
3.組織古詩鑒賞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個性解讀,提高解讀效率。古詩鑒賞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在以往的古詩教學中,教師的古詩鑒賞教學開展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它關注教師的“鑒賞”而不是學生的“鑒賞”。哪怕是在當下,很多教師在進行古詩授課時,善于用多媒體展示自己對詩歌某一句、某一詞、某一技巧的一些獨特的鑒賞,這種“成果式鑒賞”讓學生過早地看到了別人的一些獨特見解,而影響了自身詩歌鑒賞的能力發(fā)揮。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受到了嚴重的阻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學生唯“名家賞析”馬首是瞻的習慣。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象,教師必須開展基于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古詩鑒賞”活動,讓學生主動去思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當然,在開展鑒賞活動時,教師可對學生的個性解讀進行指導與點撥。例如,在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詩歌鑒賞中,教師可讓學生對古詩的前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進行賞析。在賞析時,教師可指點學生從意象、情感、技巧、意境等方面進行賞析,讓學生給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勇敢地說出來。
4.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發(fā)展個性能力。在古詩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能力需要學生多閱讀、多鑒賞、多品味古詩,這單靠在課堂上學習與訓練是不夠的。因此,教師要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用不同的方式拓展學生的視野,最終推動學生個性能力的發(fā)展。可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教師可利用課前幾分鐘,鼓勵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優(yōu)秀課外古詩,并將自己的解讀呈現(xiàn)出來。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在課下廣泛搜集古詩,進行閱讀、品鑒與體味,這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能力發(fā)展。第二,鼓勵學生在課下看一些“古詩鑒賞”類的電視節(jié)目。盡可能選擇一些十分官方、正式的節(jié)目來觀看。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不自覺地學會自主品鑒、自主解讀詩歌,觀看視頻的過程便是學生融入個體獨特情感的過程。第三,鼓勵學生關注一些“古詩傳統(tǒng)文化”的微信公眾號,這些公眾號上會時不時發(fā)一些“詩歌鑒賞”類的文章,這有助學生的古詩學習與解讀。
綜上所述,古詩具有深刻的意蘊與內涵,它之所以成為流傳的經典之作,除了古詩本身蘊含的情感、意境、哲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給予了讀者更廣的解讀空間,讓詩歌的內涵與意義體現(xiàn)得與眾不同。古詩解讀是對古詩學習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而個性化解讀是學生解放思想、各抒己見的一種有效形式,這避免了學生在理解層面上的思維僵化,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為了達到個性化解讀教學的目的,教師要優(yōu)化策略,在古詩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摸索,將學生的個性化解讀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