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同華
中國是農業(yè)發(fā)祥地之一,據(jù)相關考古考證,我國農業(yè)已有八九千年的歷史。數(shù)千年來,在農耕文化和農業(yè)文明的基礎上,我們形成了綿延不斷的傳統(tǒng)文化。在文化的大江大河里,流淌著中華文明的精神。
稼穡不易,民生多艱,就是在這樣的土地上形成了具有中華特色的崇尚節(jié)儉的文化。據(jù)《尚書·太甲上》記載,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大臣伊尹就對剛剛繼位的太甲提出囑咐:“慎乃儉德,惟懷永圖?!币烈@番話的意思是一定要注意節(jié)儉,只有保持節(jié)儉的品德,江山基業(yè)才能永恒。西周的名臣周公,在輔佐成王時,也教育周成王一定要節(jié)儉。在周公的教育和輔佐下,周成王后來也教導臣民們,要“位不期驕,祿不期侈,恭儉惟德”(《尚書·周官》)。被視為大道之源的《易經(jīng)》里面就講:“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币馑际牵涌抗?jié)儉的德行才能規(guī)避災難,千萬不要一味貪圖榮華富貴。
所以,孔子直接提煉出“溫良恭儉讓”五德,儉因此成為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重要內容,而且具備了道德評判標準。在《論語》中,受孔子欣賞的學生大多具有節(jié)儉的品德,比如顏回和子路。我們很熟悉顏回的事跡:居住在陋巷,簞食瓢飲,安貧樂道。顏回因此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被尊為復圣。子路也是一個具有節(jié)儉德行的人,孔子評價他:“能夠穿著破舊的衣服,但是跟衣著華貴的人站在一起也毫不遜色?!?/p>
成由勤儉破由奢?!秶Z》記載,公元前599年,周定王派重臣劉康公出使魯國,劉康公觀察魯國大夫們,注意到季文子、孟獻子都很儉樸,叔孫宣子、東門子則極為奢侈。劉康公就斷言,季文子、孟獻子兩家家道長久,叔孫宣子、東門子兩家則會敗亡。后來,果如劉康公所言。
在祖祖輩輩的生活中,節(jié)儉成為每個受過教育的人必須具備的品德。這種品德的體現(xiàn),往往是從珍惜一粒米、一縷麻開始。因此,我們看到很多家風家訓、治家格言里有著這樣的表述:“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諸葛亮《誡子書》);“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朱子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