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學 林愛玉
法律意識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道德與法治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可以讓學生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幫助身邊的人,所以,教師要將其的培養(yǎng)重視起來。由于其的培養(yǎng)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所以本文提供了以下幾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在當前的社會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涉及自身合法權益的事件。比如,某人花錢在網(wǎng)上買回來一件衣服,結果貨不對版,想要去退貨,但是客服態(tài)度不好,并且堅稱只要賣出去就不能退貨了。事實上,打開商品鏈接后,詳情頁有提示:七天無理由退換貨。由于衣服的價格并不是很貴,這個人也不想太麻煩,就直接把衣服放在了家。在這件事中,很明顯可以看到,這個人的合法利益遭受了損害,只不過他沒有計較。又如,某人在超市買了一箱水果罐頭,當時沒注意看日期,到家打開之后發(fā)現(xiàn)壞了。他找老板理論,老板卻說都是因為他自己沒有仔細查看日期,所以不愿意管這事兒。這個人當時覺得很氣憤,但是買回壞的罐頭確實是自己沒看日期,就認栽了。但其實,法律中明確了這類事情的解決方法,運用法律的武器不僅可以讓商家退貨,還可以拿到一定數(shù)額的補償金。如果這些人具有法律意識,就會在第一時間想到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雖然開設了道德與法治這一科目,但是很明顯能夠看出,其的目的是考試,學生學到的知識也只是教材中提到的。如果拿社會上的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解決,他們很多時候會不知道要怎么去解決,甚至覺得事情沒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就不算事情。還有一些學生有一定的想法,但是只會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大多情況下是沒有實質性的意義的。除此之外,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會采用“灌輸式”教學法將教材中的知識直接進行講解。而教材的編寫年份與學生所處的年份差距較大,教師講解的時事與當前的社會沒什么太大的聯(lián)系,所以學生沒辦法對時事產(chǎn)生積累感受,也沒辦法調動起生活中的經(jīng)驗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
教師首先要明白,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不再是知識的教授,而是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因為具有法律意識的學生會站在法律的視角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可以將自己所持的觀點進行表達,可以進行正確判斷。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呢?教師需要將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而想要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就要對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深度解讀。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捍衛(wèi)憲法尊嚴”的時候,教師要知道,這部分知識主要講述的是憲法的重要地位,以及人們應該怎樣去維護憲法。如果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告訴學生憲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jù),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理國家的總章程。學生不僅會覺得憲法知識拗口難懂,還會產(chǎn)生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的意識,不愿意參與教學過程。鑒于此,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知識深入挖掘,然后引入一些生活性的事件,借助其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就拿憲法而言,教師可以這么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幸福嗎?”因為學生吃得飽穿得暖還可以讀書,家里人也很寵自己,所以他們會大聲地回答:“幸福!”在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就可以繼續(xù)提問:“你們知道為什么我們會這么幸福嗎?”有的學生會說:“因為有國家。”有的學生會說:“有法律維護我們的利益。”在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完之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并引入憲法:“所有的法律有同一個‘母親’,用書面語來說就是總章程,它給我們提供了幸福的生活?!痹趯W生對憲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師可以繼續(xù)進行引導:“憲法維護了我們的利益,我們只要享受利益就可以了嗎?”學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明白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以就會回答:“不是?!弊穯枺骸澳敲次覀冃枰鲂┦裁茨??”由于這個問題觸及學生的知識盲區(qū),所以學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沉默一會兒后,教師可以講述這樣一個歷史小故事:“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政府,頒布了第一部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由于孫中山成功逼溥儀退位是借了蔣介石的力,所以在溥儀退位后的第二天,孫中山提出了辭職,蔣介石繼任。孫中山離開政府之后,有個叫段瑞祺的人覺得這部法律太煩人了,就直接損壞了這部法律。你可以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呢?”由于這個故事很明顯地提出了相關知識,所以學生可以快速地進行回答:“不能損壞憲法,要維護憲法?!痹趯W生掌握了知識之后,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與學生實際生活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如提問:“小王家剛買了一個手機,在村子里顯擺了一天,晚上還小心翼翼地把手機藏在了隱秘的地方。但是在第二天起床的時候,小王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手機丟了。于是他來到了村委會,和村干部說了這件事情,這位村干部上任之后給人們帶來了好的生活,而且很清廉,自然容不得這種事情發(fā)生,于是進行了調查。作為村民,你可以做些什么呢?”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明白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使法律意識得到培養(yǎng)。
教材中雖然提供了一些案例,但是其與學生所處的社會、時代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學生沒辦法健全法律意識體系。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引入一些時事。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公民權利”時,教師首先要知道,社會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公民權利遭到損害的情況,所以教師可以將其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借助其讓學生明白應該怎么行使自己的權利,讓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在課堂伊始,教師不要急著將知識進行講解,可以引入這樣一個例子:“小蘭和小馬起了沖突,兩個人鬧得不可開交。小蘭很生氣,在網(wǎng)上說了一些抱怨的話。由于小蘭在網(wǎng)絡上有著一定數(shù)量的粉絲,她的粉絲在看到小蘭遭遇不公平對待、受了委屈之后覺得很氣憤,就直接在小蘭社交賬號的評論區(qū)里讓小蘭曝光對方的個人信息,聲稱要讓過分的人受到譴責。小蘭一看,覺得這句話說得挺對,就直接在社交賬號上留下小馬的名字、照片、社交賬號及家庭住址。小蘭的粉絲紛紛加了小馬的社交賬號,開始辱罵,還威脅小馬讓她趕緊給小蘭道歉,否則給她寄刀片。小馬遇到這樣的事情很慌張,沒想到普通朋友間的一次沖突能鬧成這樣,居然還會被威脅。迫于無奈,小馬找到小蘭道了歉,這件事情不了了之。”學生會覺得小蘭做事太過分了,人和人之間鬧矛盾很正常,直接網(wǎng)暴卻不可取。有的學生還覺得小馬的合法權利受到了損害。這時,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話茬提問:“你覺得小馬的哪些權利受到了侵害呢?”學生通過分析會說:“肖像權、人格尊嚴權?!边@時,教師再引入教學內(nèi)容進行講解,學生就會更容易接受一點,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由此可見,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先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分析,然后引入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有關的時事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還可以讓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明白自身的權利有哪些,在遇到別人侵害自己的合法權利時要怎樣正確地解決問題。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各項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課本和實際生活也能有效結合在一起。
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本文提供了幾種簡單有效的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的方法,即深度解讀教材、對時事進行討論,教師可以將其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識,才能讓學生明白生活同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聯(lián)系,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相關問題的時候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不過,培養(yǎng)學生法律意識的方法不止上述幾種,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不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