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集美第二小學 胡夢妮
在日常教學中,行為偏差生往往給教師、同學留下灰色印象,因為他們常常不遵守學校的行為規(guī)范,上課不認真聽講,課下與同伴相處不融洽,有時甚至出現欺凌同學的現象。但正如每朵花花期不同,每個孩子由于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教育環(huán)境的不同,所以在不同領域的表現千差萬別。為師者應該做到有教無類,對于那些有行為偏差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陽光和雨露,用博大的胸懷去接納這些特殊孩子,耐心地引導其朝著預期的目標逐漸轉變,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提出“自卑感—心理補償—卓越感”的觀點,他認為行為偏差生有追求卓越感而非混世的心理。偏差行為是學生心理補償的外在表現,而非帶有惡的本性。偏差行為源于學生社會情感發(fā)展弱,而非自私自利。行為偏差生由于自身的行為異于常態(tài)學生,往往引發(fā)周圍同學的疏離,所以在這樣的孩子心中是渴望教師的關愛與同學的友愛的。如果教師這時候能夠給予他們真誠的關心,那么可以與他們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便于與他們進行心靈交流,避免行為偏差生破罐子破摔,有效制止他們的行為朝著更糟的方向發(fā)展。
記得剛接手這個新班級時,在熱鬧的班級里,小易有著異于其他學生的安靜。每次見到教師,只是用大大的眼睛偷偷地瞄一眼教師,就低頭快速地從教師身邊走過去,幾乎不和教師打招呼。課堂上他從來不抬頭聽課,一到下課,總是能聽到別的學生來投訴他打人。為了幫助小易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筆者私下和小易媽媽了解他的家庭情況,發(fā)現他來自一個單親家庭,第一次讀小學的時候被查出患有閱讀困難癥,同時行為上也缺乏自制力,在生氣的時候沒辦法約束自己的行為,會控制不住地打人,因此媽媽讓他再重新讀了一年級。聽完小易媽媽的講述,筆者心疼小易的成長經歷,因此筆者決定尋找適合他的方法,耐心教育,靜待花開。
于是,每天早上筆者會主動和小易打招呼,如果天氣冷會摸摸小易的衣服和小手看看冷不冷。小易的媽媽忙于工作,疏于關注小易的衛(wèi)生情況,所以小易的小手小臉常常都是臟臟的。為了小易能夠更加干凈整潔,筆者辦公室里專門為他準備了一條毛巾,讓他每天早上過來可以自己把小手小臉洗干凈。放學后,由于是單親家庭,媽媽沒辦法及時來接小易,筆者會給小易準備一些小點心,讓小易等媽媽時肚子餓了可以吃。漸漸地,小易看到筆者不再繞道而行,而是會主動和筆者打招呼,有時候心情好,還會和筆者聊聊天,說一說在家的表現情況。
古語云,親其師而信其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育行為中,行為偏差生比一般學生更渴望得到教師的關愛。但是很多時候,由于行為偏差生表現不好,得到教師的批評居多,他們會感覺教師不愛自己,產生一種自卑情緒。為了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轉化偏差行為,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走近行為偏差學生,去關心他們的點滴生活,讓他們感受到教師雖然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但是依然愛著自己,從而慢慢消除他們內心深處對教師的抵觸心理與自身的自卑心理。從而師生之間建立起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情感感化下,再配合說理引導,更有利于行為偏差生轉變自己的不良行為。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指出:“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彼?,教師要學會用博大的愛去接納這些孩子的“與眾不同”,用真誠的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讓學生從心理上“被放棄”的狀態(tài)重拾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提到小易,班級很多任課教師都會搖搖頭,說這個學生表現“糟糕透頂”。作為教師,筆者覺得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小易轉變他的行為。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筆者約了小易到辦公室聊天,通過這次交流,筆者了解到小易早上不敢和教師打招呼,只是因為內心有些自卑,覺得自己上課不夠認真教師不喜歡自己,課間打人也是認為是在和同學打鬧,想和同學交朋友。通過談話,筆者了解到小易其實是一個內心渴望友愛、渴望教師關愛的孩子。同時由于先天因素影響,他學習上存在一定困難。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更加關愛學生,幫助學生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同時也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身為教師,我們要學會接納學生的不足,要放低姿態(tài)走進學生內心,和學生真誠交流,以心換心,打開學生的心扉,讀懂學生內心深處的想法,從而才能制定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進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貝蒙認為,鼓勵性教育的關鍵是用肯定的評定,如果經常用負面否定的評定會讓學生產生消極的自我評價,如“我不行”“我品德不好”“我就是很笨,學習很差”等思想。伴隨著這樣的思想,孩子的日常行為就會越來越和這樣否定的認知趨于一致,產生一系列不良的行為方式。因此,對于行為偏差的學生,教師要留心他們的日常行為表現,學會用欣賞的眼光關注他們,及時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形成正向的肯定的評價,促使他們形成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
每個孩子,他們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贊揚和鼓勵,筆者班級的小易也不例外。于是,筆者開始積極尋找小易身上的優(yōu)點,并及時在班級進行表揚。為了讓小易能夠更好地融入班集體,筆者經常私下提醒小易幫助班上的其他同學,多幫助他人,多為班集體做貢獻。漸漸地,課間越來越多的同學來打“小報告”,卻不是投訴小易打人,而是悄悄告訴筆者:“小易最近變了,經常幫助同學撿筆、撿橡皮,有時候還幫值日生擦黑板?!笨粗@么多同學表揚小易的進步,筆者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于是,筆者在班級進行主題為“誰是進步之星”的班會課,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互相評價最近班級中哪位同學進步最大。小易成為全班投票最多的孩子,同學東一句西一句地表揚小易的進步。在同學的夸贊聲中,小易的臉漲得紅紅的,但是掩飾不住的是滿臉的笑意。教師和同學的正向評價,逐漸幫助小易改正了不良行為習慣,小易變得更加自信了,每天早上見到教師,不再躲躲閃閃,而是大大方方和教師問好。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對人由衷的關懷,是教育的血和肉?!蓖ㄟ^教師的肯定性評價,行為偏差生可以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慢慢樹立起對自己的良好評價,從而有信心、有動力去改變不良行為習慣。同時通過教師的及時表揚,讓學生的良好行為得到正向的強化。表揚是有技巧的,在班集體中教師可以借助同伴群體的力量,借助同學之口,從側面對行為偏差生的良好行為給予二次強化,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和同學對他們的關愛的同時,更加堅定信心去改變自我,朝著教師和同學所期待的方向努力進步。
很多行為偏差生在上課過程中缺乏約束自己行為的自制力,他們沒辦法像常態(tài)學生那樣安靜地坐著聽課,他們很難去主動學習,學習缺乏積極性,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也不好,成績自然不理想。因此,他們對于學習總是有著自卑心理,對完成學習任務缺乏自信心。遇到這樣的特殊孩子,教師需要放慢教學的腳步,為孩子制訂符合其知識水平的學習計劃。這樣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重拾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古語云:“欲速則不達?!苯逃m應學生的心智發(fā)展程度,所以教師的教學有時候也要適當放慢腳步。小易的理解能力比較弱,所以筆者為他制定了“課前預習+課上提醒+課后鞏固”的學習模式。課前,筆者把第二天要學習的核心知識點利用微課的形式發(fā)送給家長,讓家長播放給小易提前進行預習;課堂上,筆者也時刻關注小易的學習表現,如果小易能一直抬頭看黑板,說明他聽懂了,如果小易在哪個地方低頭了,筆者會及時提問他,從而提醒他集中注意力;課后,針對他聽不懂的知識點,筆者會私下輔導他,并通過針對性的練習讓他掌握知識點。漸漸地,小易上課低頭的次數明顯減少,有時候甚至還能舉手回答問題。看到自己的進步,小易興奮地說:“教師,我感覺自己愛上數學了!”筆者欣慰地摸摸他的腦袋。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泵课粚W生的稟性、興趣、特長是不同的,行為偏差生由于其行為的特殊性,更應該得到教師的關注。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適合學生的學習計劃,為學生的表現和展示提供充足的空間。讓學生知道,學習上的落后只是一時的,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可以逐漸跟上節(jié)奏,從而獲得學習的快樂,獲得良好的成功體驗。
總之,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開放的時間不同。轉化行為偏差生的關鍵在于教師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給予學生真誠的關心和愛護,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生真誠地溝通。抓住時機進行有效的鼓勵,因材施教,從而幫助學生逐步重建信心和決心,轉化不良行為。